普金芬
【摘要】新課程關于文學作品閱讀的新導向,是鼓勵多元解讀、個性化閱讀。多元解讀、個性化閱讀需立足于對文本的理解性閱讀,從語言入手,感受形象,品味語言,努力做到知人論世,把握作品的基本含義,然后再進入鑒賞和批評的層次。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立足文本;知人論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高中新課程《語文課程標準》設定了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的目標之一是“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發(fā)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這是新課程關于文學作品閱讀的新導向,希望改變過去那種語文中任何問題都要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同一性思維方式,鼓勵多元解讀、個性化閱讀。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引導學生多元解讀、個性化閱讀呢?本文試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探討。
一、尊重學生個人的理解
文學鑒賞是在作品提供的藝術形象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造,讀者會“各以其情而自得”(語見清王夫之《詩繹》“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讀者,甚至同一讀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作品的理解感受都可能不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教學時要尊重學生個人的理解,營造開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再從他們各自的感受出發(fā)來引導他們逐漸領會作品的豐富性與深刻性,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時,讓學生評價三個主要人物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學生看法多樣,褒貶不一,尤其是對林黛玉和王熙鳳。對林黛玉,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覺得她是一個秀外慧中的可愛女孩。多數男生則認為她雞腸小肚、敏感多疑,還體弱多病,如果是女朋友就太難伺候了,明確表示不會喜歡這樣的女孩。女生們多認為她不適合做朋友。評論王熙鳳時,我說王熙鳳刁鉆圓滑、貪婪無比、心狠手辣,一個女生立即站起來說,一句話就能討好老太太、二位夫人、三春和林黛玉,這是何等能力,正是現(xiàn)代社會很崇尚的交際能力,是隨機應變、聰明伶俐;再說她放印子錢也是正常的投資,怎就貪婪了呢?她弄死尤二姐也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維護自己的利益,雖說狠了點,但“小三”難道老師你不恨嗎?現(xiàn)代社會不正需要王熙鳳這樣的女強人嗎?其實對于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這樣一些性格復雜、立體化的人物,人們的看法自然也越容易多種多樣。正如魯迅在《〈絳洞花主〉小引》中評論《紅樓夢》時所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我們在教學時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引導他們更加全面與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與精神特征,理解小說的深刻內涵與精神價值。
二、處理好文本和多元解讀之間的關系
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是否就可以忽略文本而做天馬行空的解讀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的一個學生在重讀李白《靜夜思》時說道,霜是白色顆粒狀固體,外形像白砂糖,明月是圓圓的,像燒餅。因此,李白是餓醒的,看到的景物都和食物有相同的形狀。于是漂泊異鄉(xiāng)的他特別想念家中錦衣玉食的生活。這種解讀雖把握住了詩歌的主題是“思鄉(xiāng)”,但是關于“霜”“明月”兩個意象的分析雖新穎但難以讓人信服,有嘩眾取寵之嫌。教學實踐中教師該如何評價這類個性化理解呢?我非常贊同方智范教授的觀點:首先是立足文本,把握作品的基本含義;然后再進入鑒賞和批評的多元解讀層次。
三、品味語言,感受形象
文學是通過語言來表現(xiàn)的一種藝術,尊重文本的理解性閱讀,需從語言入手,品味語言,感受形象。我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時,把頗具爭議的作品主題思想和寫作意圖設置成討論題,提供了幾種觀點供學生參考,讓學生分組討論。同學們熱情高漲,紛紛發(fā)言,相互辯駁,最終也沒有定論。我總結時既肯定了同學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又鼓勵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據,必須立足于文本。學會從文本分析的角度來提出疑問:如果說是寄情山水,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xiàn)凄涼的心境,那么文章四、五自然段描寫淡雅靜謐朦朧和諧的荷塘景色的用意是什么?引用《采蓮賦》《西洲曲》的歡快熱鬧場景又作何解釋?如果說是表現(xiàn)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據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xiàn)閑適的心情,那么“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些語句又該怎么理解呢?如果說是表現(xiàn)作者對現(xiàn)實不滿的憤激心情,為何景物描寫又這般朦朧唯美?凡此種種,不一一贅述,也沒下定論,只是強調,從整體上解讀文章,注重其“三美”:語言美、畫面美、情調美。
四、知人論世
當然,文學作品的解讀也需注重“知人論世”,循此可揣摩作者寫作本文的思想來由。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在教授曹禺的《雷雨》時,周樸園的形象就很難定位。早先的教參受階級論的影響,傾向于論定他是一個殘酷剝削的、不講人情的、擁有封建意識的資本家。但看了曹先生的《雷雨序》“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zhí)。我誠懇地祁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之后,我發(fā)現(xiàn),作者是要把他寫成一個悲劇人物,一個命運的棄兒,是需要讀者同情的,而非一味鞭撻,因此,我們要注重周樸園形象的多面立體性,多點兒個性解讀,少些蓋棺定論。
總之,我們在鼓勵個性化閱讀的同時,還需引導學生在對文本具體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知人論世,調動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體驗,通過語言文字去聯(lián)想想象,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解讀、自己的哈姆雷特。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