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視覺藝術,多維的敘事技巧將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和尾聲在矛盾的起伏、激化和化解中達到平衡。片名作為電影的精髓,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片名翻譯既受到原名的約束又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譯者應遵循翻譯美學的審美原則,跨越文化差異和審美障礙對片名進行審美要素分析、移植和重構,忠實有效地傳遞影片的主題內(nèi)涵,帶給觀眾陌生化的審美體驗。
【關鍵詞】陌生化;三美;移植;重構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0-0213-02
電影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強,外語影片也越來越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其反映的主題思想和文化內(nèi)涵、情感表達,呈現(xiàn)的多彩生活成為人們了解西方世界的有效途徑。一部優(yōu)秀的影片除了扣人心弦的劇情和演員的精彩表演外,意味雋永的片名也占據(jù)至關重要的位置。片名是電影的點睛之筆,因此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在交際過程中語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兩種語言間傳遞,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在翻譯轉(zhuǎn)換中也同時實現(xiàn)著文化蘊意的移植和重構①。所以,如何能既準確表達原英文影片的思想內(nèi)涵,體現(xiàn)主題的藝術欣賞性,又有效體現(xiàn)兩種語言文化的共性特征,譯者在翻譯時就需要選取恰當?shù)姆g技巧,忠實、創(chuàng)新、有效地傳遞影片反映的主旨,給觀眾一種陌生化的審美體驗。
一、陌生化理論和片名翻譯的美學特點
早在十八世紀的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時期,詩人華茲華斯將藝術創(chuàng)作描述為將新奇的魅力賦予平常事物,喚起人們對尋常事物淡漠性的關注。到了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的先驅(qū)者維·什克洛夫斯基明確提出“陌生化的概念”,即“藝術的巧妙在于使研究的對象陌生化,通過形式的錯綜復雜來增加感知的難度和時間長度,視感知的過程為目的,在延長的審美過程中感受事物主體,這才是藝術存在的意義?!雹谖覈鞣轿膶W理論研究者朱剛認為,陌生化理論不是拘囿于語言文學范疇,其研究維度已延伸到感知層面,所以文學性不只是文學作品的特質(zhì),一切藝術形式都是感知體驗的審美過程。③因此,陌生化理論在翻譯研究領域就有很強的闡釋力。
英文電影片名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運用陌生化手法延長觀眾對片名的審美難度和審美時間,感受到深刻難忘、意味深長的審美體驗。片名翻譯的陌生化處理,就是要譯者對原片名進行審美要素的分析、移植和重構,既保留源語文化的審美要素,又要跨越文化差異和審美障礙,或如實對等、或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原電影片名中所蘊含的“三美”,即音韻美、修辭美和文化美④。在影片和觀眾之間架起橋梁以達到功能對等的審美感知,從而也更好地實現(xiàn)影片的商業(yè)價值。
二、電影片名翻譯的審美追求
(一)片名翻譯的原則
電影是影像藝術,在表現(xiàn)方式上不同于文學作品。讀者在閱讀紀實文學、詩歌小說時,無論是樸實簡潔的敘事風格,還是辭藻華美形如流水的抒情表意,文學作品在字里行間與讀者的思維進行碰撞和交流,讀者可以體味微妙的心理動態(tài)和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離奇,這種直接的情感共鳴比起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更加細致入微,能給讀者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而一部電影首先引起關注的是片名,好的片名翻譯既能全面概括影片的主旨大意,還能喚醒觀眾躍躍欲“視”的欲望,讓觀眾開始關注電影、接受電影,走進影院。
片名翻譯與文學翻譯具有相同點,都遵循美學原則。18世紀德國美學家鮑姆加登認為,美學是研究人感性的科學,美學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尋自然之美、社會之美和藝術之美的規(guī)律⑤。我國翻譯理論家嚴復最早提出翻譯講究“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忠于原文謂信,文辭流暢為達,文采斐然為雅。片名翻譯要求譯者遵循藝術家的審美標準和觀眾的認知心理翻譯出優(yōu)秀的片名。首先,片名翻譯要簡潔明快,忠于影片的內(nèi)容。片名是影片劇情的高度濃縮,反映出與影片的關聯(lián)性,翻譯時可以采用直音譯方法來保持原意。其次,片名要體現(xiàn)所蘊含的文化背景。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思維方式,定型化的思維形式、思維方法和思維程序綜合統(tǒng)一起來決定著英文片名的命名方式,翻譯時譯者要實現(xiàn)跨文化的文化移植和重構,翻譯出符合中國觀眾認知心理的好片名,那些生僻怪誕的譯文會讓觀眾滿臉茫然,不知所云。第三,片名翻譯追求藝術性。藝術性是一種模糊的感覺,是一種心靈的共鳴,翻譯時可運用比喻、擬人、雙關等修辭手法增強語言的優(yōu)美性,使意義的表達栩栩如生,給人以美的享受。第四,片名翻譯要具有商業(yè)性。電影產(chǎn)業(yè)是以盈利為目的商業(yè)活動,好的片名迎合大眾審美心理,決定著票房的收入和經(jīng)濟效益。
(二)片名翻譯的技巧與審美追求
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在《翻譯的藝術》中提出了“三美”論,即音美、意美和形美,這一原則同樣也適用于電影片名翻譯。用“三美”原則規(guī)范語言、增加藝術魅力、貫通中西文化,在翻譯中盡量保留音韻美,創(chuàng)造陌生化修辭美,重塑意象美,這樣的片名才能達到知之使人理解,好之使人喜歡,樂之使人愉快的最高境界,從而使影片得到觀眾的青睞。就翻譯方法而言,可以概括為音譯、直譯、意譯和混譯四種。
所謂音譯,就是借助英文片名的發(fā)音直接翻譯為另一種語言。由于思維方式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制約,英美社會文化注重個體人格的培養(yǎng),倡導個人主義,這種思維方式?jīng)Q定了英美片名的形式多樣化,常常采用人名、事件、物件、數(shù)字等簡潔明快的方式命名,翻譯時可以直接采用音譯法,例如Jane Eyre翻譯成《簡愛》,Titanic翻譯成《泰坦尼克號》,這種音譯法簡單明快、不加修飾、直入主題。但還有一些英文片名需要將音韻和主題結(jié)合才能產(chǎn)生藝術效果,提升觀眾審美體驗。例如影片Oliver Twist就不適合直接音譯,這個片名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外國人名對中國觀眾有一種陌生感,所以翻譯時應結(jié)合影片主題翻譯,這部影片講述了霧都倫敦的孤兒貧困心酸的成長歷程,所以影片翻譯為《霧都孤兒》,既簡單明了地反映了影片故事情節(jié),烘托了影片的主旨,又符合中國觀眾的認知心理。從音韻的表現(xiàn)形式上看,英語的音韻美表現(xiàn)在輕重音交替和押韻上,而漢語屬于聲調(diào)語言,主要表現(xiàn)在聲母和韻母的平仄變化上,同時《霧都孤兒》采用了漢語四字詞翻譯技巧,讀上去平仄押韻,朗朗上口,為影片增添了藝術美感。音韻美的片名翻譯例子不勝枚舉,例如The Green Was My Valley翻譯為《青山翠谷》,平平仄仄音律押韻,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翻譯為《浮生若夢》,“sheng”“meng”采用疊韻方法使譯名富有音樂感,實現(xiàn)了“三美”原則中的音韻美。
語言是文化的反映,作者使用的語言往往打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記,對于原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應盡量保留原有的筆調(diào)與情趣,給譯語讀者帶來幾分新鮮感⑥。采用直譯法可以將片名原汁原味地帶給觀眾,保留源語文化的特色。例如意大利影片Life Is Beautiful《美麗人生》,運用直譯法保留了原來影片的風格和情感基調(diào),將二戰(zhàn)時期集中營里一家三口樂觀生活的精神風貌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戰(zhàn)爭的殘酷、非人的遭遇、樂觀求生的精神三者互相映襯,形成了巨大的藝術張力。影片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單》、Rain Man《雨人》都是采用了直譯方法的經(jīng)典翻譯。
所謂意譯,就是指在影片主題風格的基礎上,當直譯不能充分恰當?shù)乇磉_影片的主旨內(nèi)涵時,需要譯者對英文片名進行再創(chuàng)造加工的方式。意譯和直譯有時會交替并存,即所謂的混譯。美學理論的代表人物姚斯曾將讀者對閱讀前作品的定向期待性稱為期待視野,同理,觀眾對影片也有期待視野,影片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和縮影,觀眾對影片的期待視野表現(xiàn)在電影和觀眾的動態(tài)交流過程中,觀眾的理解、認可、接受決定著影片的意義和商業(yè)價值。因此,譯者在翻譯中以影片主題為基礎,巧妙運用互文、雙關、矛盾等陌生化修辭手段延長審美時長,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現(xiàn)主題,以觀眾體驗與電影視界相融合來滿足觀眾期待視野,兼顧文化差異,達到陌生化的藝術效果。例如影片The Other Boleyn Girl翻譯為《雀占鳩巢》,該片名采用了仿擬的修辭手法概述了影片主題,該影片講述了英王亨利八世與兩個女子間荒誕的愛情故事,仿擬的陌生化處理為原平淡無味的英文片名增添了修辭美感,使觀眾躍躍欲“視”。再如影片Mrs.Doubtfire翻譯為《窈窕奶爸》,翻譯中使用了oxymoron矛盾修辭格,給影片增添了陌生化新奇感,使觀眾滿懷期待想去影院一睹這位奶爸的風采。
好的片名能表現(xiàn)影片的意境,表現(xiàn)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意味深長的審美特征。例如影片Waterloo Bridge的譯名《魂斷藍橋》是音美、形美、意美的完美體現(xiàn)。“藍橋”是中國文化中帶有愛情意義的意象,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詩中這樣描述藍橋“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肚f子·盜跎》中最早記錄了關于“藍橋”的典故:“尾生與女子期于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薄段靼哺尽分杏涊d了藍橋的具體位置在陜西省藍田縣蘭溪之上,故稱為藍橋,從此人們把相愛的男女一方失約,一方殉情,叫做“魂斷藍橋”⑦。從形美來看,四字格是中國文化里常用的形式,其結(jié)構對仗工整,音韻平仄押韻,《魂斷藍橋》巧妙地運用了中國文化中的四字格,將音韻美、語義美和形式美相結(jié)合,具體生動、形象鮮明地表現(xiàn)影片故事的情態(tài)與意境,達到了悅耳、悅心、悅目的最高境界,增強了影片的審美效果。
三、結(jié)語
電影是一門綜合視覺藝術,多維的敘事技巧將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和尾聲在矛盾的起伏、激化和化解中達到平衡,片名作為電影的精髓,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片名翻譯既受到原名的約束又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譯者應遵循翻譯美學的審美原則,跨越文化差異和審美障礙對片名進行審美要素的分析、移植和重構,忠實有效地傳遞出影片的主題內(nèi)涵,帶給觀眾陌生化的審美體驗。
注釋:
①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②維·什克洛夫斯基.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方珊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③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0.
④馮慶華.英漢語言比較與翻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4.
⑤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1-5.
⑥王述文.影視片名的翻譯及其審美意義——從《美國麗人》說起[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21(4):117-122.
⑦付曉丹.應用歸化異化策略翻譯英文電影片名[J].電影文學,2011,No.546(2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