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自身分析,它更加側重于思維活動的引導,致力于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數學邏輯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典型題的設置可以說是勢所必然的,而教師則有義務改善典型題,使之具有更強的興趣引導力,保證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研究過程中來。為此,可以采取自主學習、情境促進、一題多用這些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典型題;興趣
小學階段是學生進行深入學習的起始時期,因其年齡特點的限制,小學生普遍心智水平有限,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這一時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致力于強化學生自主發(fā)展特色,對其個性發(fā)展空間給予充分拓展,使其個性差異得到顯現。除此以外,教師亦應注意到小學數學在學科上的獨特之處,它的科學性與邏輯性都比較強,而且有著較為嚴密的系統(tǒng)功能,很多數學知識內容都與前期所學發(fā)生緊密關聯,這些特點結合起來,讓典型題的應用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教師一方面要繼續(xù)關注到典型題的篩選問題,使問題更具代表性,另一方面也要把典型題的興趣引導功能發(fā)揮出來,使之在給予學生更全面知識與技巧引導的前提下,展現出數學的特點,適應學生的發(fā)展。
一、 典型題的自主學習
典型題同教師講解題并非同一個概念,對于典型題而言,同樣完全可以采取學生自主學習的辦法來應對,這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建目標的重視。比如《乘法的意義》課件展示:為了迎接六一兒童節(jié),每名學生制作兩面彩旗,二年一班有50名學生,一共制作多少面彩旗?請大家用加法計算?很快,有些同學便停止了計算,也有同學在鍥而不舍地算著。教師認為時機成熟時,故意問:怎么了?生甲:50個2相加太麻煩了,什么時候才能算完???生乙:50個2相加,寫出來很長。生丙:老師有沒有簡便算法呢?看到大家紛紛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師再不失時機地引入到乘法教學過程中來。
這個教學片段的問題頗具典型性,又具有啟發(fā)意義。利用這樣一個機會,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時間,使學生在自主操作的情況下進行思考,則可以使之體會到學習乘法的意義,以及學習乘法的初始想法,讓學生在自主分析與處理問題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樂趣所在。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也正是這個道理,其本旨在于對學生引導的適時性,即要學生自主思考與體會,不到其冥思苦想而不可得時,便不去主動給予啟發(fā)。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學生自主思維的重視,使之通過自身努力感受到成功帶來的樂趣,是其他方法所難以比擬的。
二、 典型題的情境促進
事實證明,只有讓課堂融入更加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使課堂顯得充滿活力。同樣,將典型題和生活情境結合起來,會使典型題同時發(fā)揮出廣泛覆蓋與興趣激發(fā)的功能。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學習與生活的界限還不是特別明顯,這既是優(yōu)勢也是劣勢,至于其所發(fā)揮的效果如何,完全要看教師的引導手段強弱。為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對生活化情境的熱愛程度,使典型題同生活情境發(fā)生緊密關聯。
如:教學簡單加減法的運算和人民幣有關知識時,教師在單純講授知識內容之外,再加入我是超市收銀員的情境活動,在上課之前做好充分準備,使教室改造成為一個小超市的模樣,利用學生平時的學習、生活用品充當商品,并在每個商品下面標出價格。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每五人劃分為一個小組,輪流扮演收銀員,其他人則扮演購物者。在進行富有生活情趣的商品購買模擬過程中,同學們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收款時的加減法運算也不容易出錯,同時還學會了人民幣的識別,可謂一舉多得,是一種值得嘗試的做法。
三、 典型題的一題多用
既然是典型題,往往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如果只是單一的應用,未免辜負了大好的材料。為此,教師需要以一題多用的演化,使學生增強興趣。
方法一是一題多問,用以帶動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形成。如教學百分數的應用題:某地挖一條長度是800米的水渠。第一天挖了水渠總長度的20%,第二天挖了水渠總長度的25%。在此,教師可以多設幾個問題,用以幫助學生重新溫習相關知識,從而達到良好的興趣引導效果。問題設計可以按照下述方法進行:第一天挖了多長的水渠?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挖了多長的水渠?還剩多少任務沒有完成?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完成多少米的任務等。在所有的問題里面,有些是針對本題基本任務的做法,有些則是屬于拓展延伸的做法,這些問題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百分數應用題的解決手段,幫助學生饒有興趣地構建形成系統(tǒng)化知識網絡。
方法二是一題多解,用以帶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如一輛汽車,如果在行駛200千米的過程中,能夠節(jié)省汽油12升,那么它行駛1500千米的過程中,能夠節(jié)省多少升汽油呢?如果借助比例法來處理這個問題,即可設能夠節(jié)省汽油x升,得到12∶200=x∶1500;而如果借助分數法來處理,則可以得到12÷200×1500這個算式;借助倍比法來處理,則可以得到12×(1500÷200)這個算式,一道題至少可以找到三種解法,每提供一種解法,學生的思維便產生了一次進步,興趣的提升也便是極其自然的了。
四、 總結
典型題的應用是幫助學生舉一反三,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教學中難免會強化數學的邏輯性與抽象性特點。為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思維特點,發(fā)揮典型題知識涵蓋面較全的優(yōu)勢,使之激發(fā)出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鄭素先.談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16,2 (23);188-188.
[2]吳子林.基于化歸思想方法形成的數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
[3]李艷玲.小學低年級數學課中的愉悅教學[J].科技視界,2015 (23);195-195.
作者簡介:
陳閩英,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