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摘要:語文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改變以往以語文教學中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模式,。在這種要求下語文教師必須轉變傳統(tǒng)觀念,扮演好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角色,即扮演好指導者、傾聽者、評價者、研究者這四種角色,從而引導學生用發(fā)散性思維進行探究學習,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成績,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方面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語文教師角色;發(fā)散思維;指導者;傾聽者;評價者
高中語文課堂積極倡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語文學習,提倡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這些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在語文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根據學生自身發(fā)展和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然而,實際證明,盡管“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fā)揮主體作用”的理念已經明確提出來了,語文教師們表面上也接受,但語文教學中學生仍像以前那樣,死氣沉沉地聽,斷斷續(xù)續(xù)地答,手忙腳亂地執(zhí)行語文教師指令,學生這樣忙來忙去,還是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哪有思維的發(fā)散性可言,學生的這種狀態(tài),主要責任應在語文教師,是語文教師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是指學生在學生過程中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tài)的思維模式。在語文教學中,如何使學生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fā)散狀呢?語文教師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我認為,語文教師主要應該扮演好指導者、傾聽者、評價者、研究者這四種角色。
一、指導者
語文教師承擔著系統(tǒng)地、精確地向下一代傳遞人類文化知識,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引導學生思維能力和發(fā)展學生智力的任務,即語文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中扮演指導者的角色。
語文教師這一角色要求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去掌握基礎知識和傳統(tǒng)文化,指導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學習、生活并發(fā)展各種能力,從而保證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能夠不斷擴充知識。在語文教學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又要因材施教,發(fā)展每個學生的特長。同時,語文教師還必須熟悉并掌握信息傳遞的技能和技巧,善于運用教學的技術設備,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使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形象地表達語文教材。
有研究者(張承芬等1984)認為,語文教師要扮演好學生指導者的角色,必須能順利地實現和完成如下環(huán)節(jié):(1)發(fā)動和激勵學習。語文教學的高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愿意學習,是否具有學習的積極性。發(fā)動和激勵學習,需要語文教師掌握相當的教育理論和多方面的教育技能。(2)組織教學。要達到確定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師要能夠有效地組織語文教學。語文教師必須善于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切地掌握每個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習慣和方法、能力與興趣等,以便作出正確的教學預見和安排。在語文教學中,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很好的鉆研課程和教材,在仔細研究課程和教材的基礎上,獨立地組織教學。(3)評定學習。在教學的一定階段,語文教師還要作出“學習效果的評定”來考察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如何,并通過反饋改進教學。
語文教師高屋建瓴,無疑處設疑,有疑處點撥,平淡處升華,適時、謹慎、準確地指導學生語文學習,讓學生個人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使觀念發(fā)散到各個有關方面,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因而容易產生有創(chuàng)見的新穎觀念。
二、傾聽者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講,學生聽,使語文課堂死氣沉沉。高效課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應該多以對話的方式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強調一種互動的師生關系,即語文教師由主講人轉位為傾聽者。在學生交流他們探究結果的過程中,通過傾聽學生,語文教師常常能輕易地辨別出哪些學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發(fā)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從而判斷學生理解的深度,并決定需要哪些內容進而設計有深度和廣度的問題,提高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同時,通過傾聽學生、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思維能力、觀點和發(fā)言,對語文教師自己何時參與、如何參與做出決策。
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者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7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寫道: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育的道德責任?!?/p>
“這樣的傾聽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順風搖擺,時常靜默沉寂,但又潛藏著創(chuàng)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無非在于:為了在空中綻開花朵,凝結果實”
可見,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中傾聽者這一角色是很重要的。
三、評價者
語文教師不僅要組織教學,指導學生學習,與學生共同探究問題,傾聽學生交流,還要對學生、教材、教學做出正確的評價。
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知識掌握情況,語文教師應及時給出正確的評價,幫助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問題,進行發(fā)散思維,從而提高語文成績。而且,評價也應全面,不應只看學習情況,還要看學生的品行習慣,思維能力。在這一點上,語文教師要為人師表,起到表帥作用,以利于學生崇高人格的養(yǎng)成,當然,對學生的評價一定要公平、合理,顧及學生自尊心,不偏不倚,全面地評價學生,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對語文教材,要認真研究,有獨到的見解,掌握學科理論,指導語文教學。對語文教材的選文問題敢于質疑,有選擇地講授,語文教材中給出的知識,若不夠全面,不夠準確的,要有精益求精,追根究底的精神,使得語文教材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同時也能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
對語文教學,應該改變以前那些陳舊的課堂形式,采用對比、組合發(fā)散等不同形式,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調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
四、研究者
語文教師要做個研究者,這是語文教師角色的一個重要方面,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式。要研究教材、研究課堂、研究學生、研究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語文教師的工作具有復雜多樣并富有變化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會遇到些依靠現有理論和自身經驗都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能開展科研活動,做個研究型教師。
要充當研究者的角色,首先要求語文教師具有探討問題的意識,注意收集資料,勤于動腦思考和反思,不滿足于工作中的“輕車熟路”。其次,要求語文教師能夠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并注重運用所掌握的方法來解決自己在教育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如今的語文課堂強調發(fā)現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這些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為了使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為了真正提升學生的發(fā)散行思維能力,語文教師除了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積累、深入理解教材的基本能力外,還必須轉變觀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扮演好指導者、傾聽者、評價者、研究者這四種角色,留給我們的學生更多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fā)散狀,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成績。
參考文獻:
[1]臧樂源:《教師學》[J]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肖海洋:《新課標背景下的幾大怪現象》[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6期
[3]辛濤、申繼亮:《論教師的教育觀念》[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l999年第1期
[4]龐麗娟:《論教師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關系》[J]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5]吳麗莎:《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l1期
(作者單位:遼寧省盤錦市大洼高中1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