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海
【摘 要】新課程強調了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因此課堂教學的重心也隨之必須轉變,即由教向學的轉變——過去是“以教為主”,現(xiàn)在要“以學為主”。過去老師們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現(xiàn)在則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關鍵詞】課堂教學 民主課堂 合作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6.094
一、新課程下教師身份的有效轉變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向創(chuàng)造性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轉變。教師不可以充滿威嚴地、以不可懷疑的姿態(tài)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演,老師也不在是永遠“正確”的化身,教師的主要責任不是給學生極為有限的書本知識,而是給它獲取知識的武器。作為教師,不應是“授之以魚”終年辛勞而收效甚微的塾師,而應是“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發(fā)展,學會共處的智者。教師要甘為人梯,甘當綠葉,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要樂于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要敢于引導合作,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小學語文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認為:學生就是課程實施的最終目的。他把“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敖處熓菍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要突出語文學習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勇于改革,同時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不拘泥于課文分析、練習解答中,敢于打破傳統(tǒng)的僵化套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探索精神,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角”,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插上翅膀去騰飛!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要有機結合起來,教會學生主動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他們盡快接觸社會,認識社會,在思想上走向成熟。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真正起到培養(yǎng)能力、豐富思想認識,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目的。
教師要恰當把握時機,選擇有價值的內容,即有些問題不是唯一答案,每種答案背后又有不同的邏輯推理、事實依據(jù)支持,這些問題最具討論價值。組織學生討論既發(fā)揚了教學民主,又為學生自主探索創(chuàng)造了機會,充分挖掘出學生自主學習潛能。
三、設計好導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導入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猶如序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負有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任務。心理學認為:在教學活動開始之際,學生普遍存在著希望上好課的動力準備,心理學稱為“心向”。這時候,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非常重視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導入愉悅學生的耳目,激發(fā)學生的心靈,開發(fā)學生的智力,觸發(fā)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過來。例如:根據(jù)學生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性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再如:有些課文,由于寫作年代較早,內容與學生生活相去甚遠,學生感到生疏,難于理解。對這些課文,就可以通過介紹背景來導入新課。
四、改變知識傳授方法采用自主合作學習
近幾年來,很多教師都在探討教學,但在實踐中的效果都不甚理想。特別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啟發(fā)式”和不分難易程度的問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淡化了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因素。采用合作教學,必須解決三個問題: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如何評價學生的思維成果。在課堂教學中,問題是無時不有、無時不在,關鍵在于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個匠心獨運的問題,往往會產(chǎn)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教學中提倡多問幾個“為什么”固然好,但不能凡事都問“為什么”。教師設計“教學問題”,要有針對性,即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內容。學生在解決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時,必然會進行辯論。同一個問題,每個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在辯論時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觀點。教師對不同的結論或觀點不要妄加評論,而要積極肯定學生的思維成果。為了豐富和提高學生的觀察、操作、想像、交流能力,我們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親身去經(jīng)歷教學活動,大膽探索規(guī)律。
五、成立學習小組關注每個孩子
為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上提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往往出現(xiàn)被提問的學生早就會了,不會分析、沒有掌握知識的學生卻得不到回答的機會。其實,我們早該質疑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了。教學究竟是為了部分好學生,還是面向大多數(shù)、面向每一個學生?作為教師的我,已切身感到了“差生”和作為“差生家長”的痛。我們不能再對那些所謂“差生”視而不見了。他們還太小、人生的路還很慢長,我們不要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播下自卑的種子。
教學要面向全體,面向全體的實質就是面向有個體差異的學生們?,F(xiàn)在我們把學生組織成若干學習小組。課堂上采用“獨立思考+學習小組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中談出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學進行提問、質疑。讓那些想得快、做得好的同學自覺地養(yǎng)成、并享受幫助人的快樂,最后再由小組選出代表發(fā)言。有時候,教師特意指定學習小組的一位“差生”代表本小組發(fā)言,然后大加表揚,讓他(她)感受成功的快樂。
六、鼓勵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鄭板橋曾說:“學問二字須拆開來看,學是學,問是問。今有人學而不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睘榱舜偈箤W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培養(yǎng)自學能力,就要在課堂上盡量鼓動他們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多多提出問題,我們不怕學生的觀點有誤,就怕學生不去思考、不去動手、沒有觀點,對提出錯誤觀點者也要表揚。只有讓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成長。
總之,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如朝陽中的朵朵紅花,帶著雨露,爭奇斗艷;教師,如春風中的片片綠葉,迎著微風,默默奉獻。如果教師不敢革除舊教法、探究新教法,何談培育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