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佩
摘 要:封駁,即封還皇帝失宜詔令,駁正臣下奏章違誤?!端未o事中封駁制度的變革》中學者祝總斌對封駁的概括:在很長一個時期內,皇帝頒下詔書差不多都以制詔二字開端,反映經(jīng)過前述簡單程序,即成正式語書,交宰相機構執(zhí)行,毋需再經(jīng)什么部門審核。而從東晉初年開始,詔書開端逐漸改用門下兩字,意思是在形成正式詔書、實行之前,要先交門下省審署,門下省有權對內容提出異議,請皇帝重新考慮是否修改或取消這一詔書,這就是后來習慣稱呼的封駁權。中國古代封駁制度歷史悠久,宋初并無專門的封駁機構,門下省也無封駁之任。宋太宗淳化四年之后開始發(fā)展。
關鍵詞:宋代;封駁制度;研究綜述
學術界關于宋代封駁制度的研究大多附于政治制度史或監(jiān)察制度史之內,通史中有龐海云、張輝主編的《中國政治制度史》[1],白鋼、朱瑞熙主編的《中國政治制度通史》[2],粟時勇、李忠昊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官制度文官之監(jiān)察》[3],張晉藩的《中國古代檢察制度史》[4],但都并不細致。賈玉英的《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史》[5]第四章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宋代的封駁機構和封駁官的演變、封駁官的職能和選任制度,封駁制度的作用和局限性。斷代史賈玉英的《宋代監(jiān)察制度》[6]第五章“宋代封駁制度”中就詳細介紹了宋代封駁的機構、職能,封駁官的選任方式、宋代封駁官的避法、宋代封駁官的資格資序和文化修養(yǎng)、封駁制度的作用和局限性。苗書梅、葛金芳的《南宋全史》[7]對于北宋時期的封駁制度則簡要概述為封駁機構和封駁官復雜多變,主要介紹了南宋封駁制度的狀況。研究宋代封駁制度的論文也有不少,金圓《宋代封駁制度考》[8]就對宋代封駁制度的沿革做了概述.陳秋云的《中國古代言諫文化與制度研究》[9]把封駁納入言諫系統(tǒng)里,闡述其在整個皇權社會中的發(fā)展史。賈玉英、趙文東的《唐宋中央監(jiān)察制度變遷初探》[10]則從唐宋兩個歷史時期作為行文對象,文章從御史制度之變遷、諫官制度之變遷、封駁制度之變遷三個方面進行論述,讓我們比較完整地看到封駁制度由唐至宋的演變過程。李全德《封駁制度與北宋政治》[11]《通進銀臺司與宋代的文書運行》[12]、孟憲玉《北宋通進銀臺封駁司研究》[13]、何非的《宋代給事中封駁制度的變革研究》[14]都從封駁制度的某些方面進行了具體的研究。本文搜集近年來關于宋代封駁方面的文章,試對封駁制度進行一些探討。
一、封駁制度產生時間
金圓的《宋代封駁制度考》[15]中,對封駁制度的產生時間進行了思考,認為封還詔書的現(xiàn)象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存在。封還詔書和不肯平署的諫諍行為后來演化為封駁制度,封駁制度隨著三省鼎力制度的形成而萌發(fā),隨著三省鼎力制度是發(fā)展而發(fā)展。北齊時,門下省已有審覆詔敕的職權,但執(zhí)行情況并不清楚。隋朝似乎沒有審覆詔敕的職權。唐朝,門下省成為檢察中書省的最高審復機關。封駁成為制度始于唐朝。賈玉英《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史》[16]中,指出我國古代封駁出現(xiàn)在漢代。李福君在《明代皇帝文書研究》一書中認為封駁制是在秦漢諫議顧問制度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到了隋唐封駁制度進入發(fā)展完善階段。許蘇民在《顧炎武》[17]則寫到:顧炎武從唐朝的歷史中發(fā)現(xiàn)了將封駁制度化的證據(jù)。即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度,門下省給事中擔負著“駁正違失”的職責,有權“涂竄詔敕之不便”,也有權將皇帝的詔令駁回?;实鄣脑t令不經(jīng)過門下省的認可,是不得稱之為“敕”的,“不經(jīng)鳳閣鸞臺,何為敕”也在朝野流行?!吨袊鴼v史廉政監(jiān)察研究》中則認為門下省封駁制度在東晉時初步形成。作者同金圓的觀點相同,即封駁在漢代出現(xiàn),成為制度化在唐朝。
二、宋代封駁制度的機構設置及官員稱謂及其職能
賈玉英在《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史》[18]和《唐宋中央監(jiān)察制度初探》[19]中,詳細介紹了宋代封駁制度的機構設置狀況。宋初,封駁制度遭到破壞。淳化四年(994)恢復了封駁制度。同年八月,宋太宗下詔“停發(fā)給事中封駁公事”,封駁之職由銀臺、通進司兼領。真宗時將“通進、銀臺司封駁司”改名為“通進銀、臺封駁司兼門下封駁司”。元豐五年(1082)六月,神宗罷“銀臺封駁房”。仁宗初期,朝廷詔令多從中書門下出,封駁機構雖然存在,但形同虛設。直到嘉祐四年(1059)四月,吏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何郯同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上疏宋仁宗請求“詔令并由銀臺司”,通進銀臺封駁司又成為封駁機構。南宋建炎三年(1129)四月,“始合三省為一”,門下后省“專主封駁書讀”,以給事中為長官。紹興年間,給事中主封駁。李全德在《封駁制度與北宋政治》[20]中也很詳細介紹了宋代封駁的機構,觀點同賈玉英基本相同,但在首請封駁的人員上,他提出應該是太平興國九年(984)時任右補闕、知睦州的田錫。內容是:“日陛下有朝令夕改之事,由制敕所行時有未當,而無人封駁者,給事中之過也。給事中若任得其人,制敕若許之封駁,則所下之敕無不當,所行之事無不精?!盵21]只是當時太宗并沒有采納田錫的建議,等到魏羽再次復請已是淳化四年(994)。龐海云、張輝主編的《中國政治通史》[22]、粟時勇、李忠昊《中國歷代文官制度文官之監(jiān)察》[23]都簡單介紹了封駁機構從宋初、元豐改制、南宋時期的變化,但都是簡要提及,并無具體史料。金圓的《宋代封駁制度考》[24]也并未專門介紹宋代封駁的機構,但在第二部分“宋代封駁制承襲唐制”中,提到有專管封駁的機構封駁房、通進銀臺司。
關于宋代封駁官的稱謂,賈玉英的《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史》[25]將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北宋前期 1.太宗淳化四年六月—九月:同知給事中;2.太宗淳化四年九月—真宗咸平四年五月:兼通進銀臺封駁司知、同知、勾當通進銀臺封駁公事;3.真宗咸平四年五月—神宗元豐三年八月:兼門下封駁事或同知門下封駁事(二)北宋后期 給事中、中書舍人由寄祿官變?yōu)槁毷鹿伲袝崛说姆怦g權擴大,封駁官數(shù)量減少。(三)南宋時期 門下省不主封駁,門下后省專主封駁。給事中地位提高,職能增多。書中脈絡清晰,可以讓讀者直觀地看到宋代封駁官稱謂的不同。何非的《宋代給事中封駁制度的變革研究》[26]從給事中在宋以前的沿革、宋代給事中封駁職權的變遷及其封駁職權恢復后屢屢廢興原因、元豐改制前后給事中封駁制度的具體史料分析,變革中宋代給事中封閉制度具體操作之共性及其原因幾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二章宋代給事中封駁職權的變遷及其原因就從知給事中時期、門下封駁司(封駁事)時期、給事中時期以及元豐改制后中書舍人、南宋三省合一時期分別分析了他們的主要職能,雖然對封駁官是直接說明,但從分期看與賈玉英的看法大致相同。吳曉萍的《宋代中央行政監(jiān)督制度與宋代社會》[27]從行政管理學分析宋代的中央行政監(jiān)督制度并不完備,但文章第一部分給舍封駁中提及封駁官的稱謂,門下給事中、中書舍人、知制誥等,但并不以時間為界,重點討論官員職事權力的變遷。金圓《宋代封駁制度考》同樣涉及到給事中、中書舍人、同知給事中等封駁官。
賈玉英《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史》中第四章第二節(jié)詳細敘述了宋代封駁官的職能,不僅以監(jiān)督朝廷的財政司法、人事、軍政等決策權,而且具有參議朝政、規(guī)諫皇帝、參與薦舉官員等多方面的職能。書中用大量史料來證明敘述的觀點,條理清晰,系統(tǒng)全面。但對封駁的內容、形式并無介紹。李全德《封駁制度與北宋前期政治》除了介紹宋代封駁機構及職事,對封駁的內容及其形式也有提及,奏狀、批敕、“涂歸”等都是封駁的形式。
三、宋代封駁制度的作用與局限
封駁制度的實行,保證以王言形式發(fā)布的大政方針、典章制度既得以集益于重眾議,又可以在未發(fā)布前防止違失。賈玉英《宋代監(jiān)察制度》[28]中敘述的宋代封駁制度的作用有:制約宰相、防范外戚、宦官和武臣勢力膨脹、減少決策失誤、維護皇帝尊嚴、協(xié)調統(tǒng)治階級內部關系。封駁制度的局限性在于封駁官能否在政治生活中真正發(fā)揮作用,常取決于皇帝的意志?;实垡杂P或特招行事,“陰壞封駁之法”。金圓的與賈玉英先生的觀點類似,《宋代封駁制度考》[29]“皇帝擁有對抗封駁的手段”認為封駁雖然對皇帝權力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皇帝可以繞過行封駁的機構,直接向下面發(fā)布命令,使之無從封駁。皇帝可以撤換行封駁的官吏,作御筆手詔。最后說封駁制是對皇權的修補,宋朝最高統(tǒng)治者利用封駁制度來自我調節(jié)統(tǒng)治集團內部關系,這對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是有利的。宋代封駁制度猶如一帖潤滑劑,能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減少摩擦力,運轉得好一些,有利于皇帝的駕馭;皇帝擁有對抗封駁的手段,使封駁控制在皇權許可的范圍內,這就是宋王朝容許和發(fā)展封駁制度的原因所在。雖然說法不同,但表達的意義相近。
四、宋代封駁制度研究現(xiàn)狀評析的及后續(xù)研究空間
本文對宋代封駁制度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梳理,前人對宋代封駁制度的機構設置、封駁的內容及形式、封駁官員的選任與管理、封駁官職能、封駁制度的作用與局限等方面的研究,為宋封駁制度及元明清等朝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也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研究視野和空間。
(一)研究比較單一,缺乏深入挖掘
學術界關于宋代封駁制度的研究大多附于政治制度史或監(jiān)察制度史之內,并無專門研究,有部分成果側重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再度復述,且缺乏深度。首先,有關宋代封駁制度是否承襲唐制這一問題,前人已有結論,之后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在這一方面并無新的史料、新的立意,只是對已有成果的再度復述,這在少量研究成果中有所體現(xiàn)。而且文獻資料也有照搬的問題,缺乏深入的挖掘。研究不能止步不前,文獻資料也需要不斷的搜集和再利用,這樣才能打開更廣闊的研究空間。再者,對于宋代封駁制度的研究,除了個別著作的一些章節(jié)將宋代封駁制度介紹得比較全面,其他學者的文章中只是部分章節(jié)提到,顯得研究不夠深入。有些學者在對宋代封駁制度的研究中更側重對封駁機構、封駁官員的單方面研究,部分立意比較新穎,如《通進銀臺司與宋代文書的運行》將封駁機構動態(tài)化,但也有部分文章有重復前人觀點之疑。因此,對于宋代封駁制度的研究需要多方面思考,深入挖掘其內涵。
(二)動態(tài)研究,多學科交叉發(fā)展
關于宋代封駁制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封駁制度本身,有些研究注意到其發(fā)展變遷,但大多數(shù)研究沒能注意相互關系。宋代封駁制度作為一種制度,有自身的發(fā)展模式,但在發(fā)展中牽涉到具體問題,比如宋代封駁官員的個人生活,這就需要從社會學、心理學方面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這些官員的動態(tài)活動。此外,封駁制度在特定時期是否有不同的運作模式,尤其是戰(zhàn)亂年代。封駁制度作為中央監(jiān)察制度的一部分運行,它與其他制度之間的交叉聯(lián)系也應該是我們注意的方面。
參考文獻
[1]龐海云、張輝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3年。
[2]白鋼主編、朱瑞熙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3]粟時勇、李忠昊:《中國歷代文官制度文官之監(jiān)察》,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14年。
[4]張晉藩:《中國古代檢察制度史》,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3年。
[5]賈玉英等著:《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賈玉英:《宋代監(jiān)察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7]苗書梅、葛金芳:《南宋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8]金圓《宋代封駁制度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
[9]陳秋云:《中國古代言諫文化與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03-107頁。
[10]賈玉英、趙文東:《唐宋中央監(jiān)察制度變遷初探》,《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第23-24頁。
[11]李全德:《封駁制度與北宋政治》,《“人文學術的中國語境”學術研討會》,2010年.
[12]李全德:《通進銀臺司與宋代的文書運行》,《中國史研究》,2008年02期,第119-134頁。
[13]孟憲玉:《北宋通進銀臺封駁司研究》,河北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
[14]何非:《宋代給事中封駁制度的變革研究》,蘇州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15]金圓《宋代封駁制度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
[16]賈玉英等著:《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許蘇民:《顧炎武》,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18]賈玉英等著:《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賈玉英、趙文東:《唐宋中央監(jiān)察制度變遷初探》,《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第23-24頁。
[20]李全德:《封駁制度與北宋政治》,《“人文學術的中國語境”學術研討會》,2010年.
[21](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五,雍熙元年八月葵巳,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583頁。
[22]龐海云、張輝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3年。
[23]粟時勇、李忠昊:《中國歷代文官制度文官之監(jiān)察》,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14年。
[24]金圓《宋代封駁制度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
[25]賈玉英等著:《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6]何非:《宋代給事中封駁制度的變革研究》,蘇州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27]吳曉萍:《宋代中央行政監(jiān)督制度與宋代政治社會政治》,《齊魯學刊》,1991年05期,第29-32頁。
[28]賈玉英:《宋代監(jiān)察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29]金圓《宋代封駁制度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