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蓮
【摘 要】生本教學,以學定教是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堅持人本主義理念,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教學根本,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方法和知識運用能力設計最完善的教學方法。在此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注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打破傳統(tǒng)教學限制,全面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8)11-0116-01
語文是初中教育體系的重要課程之一,該科目教學活動肩負著擴展學生知識視野,塑造學生文學思辨和創(chuàng)作能力,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使命。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努力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教師應正確使用生本教學,以學定教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啟迪學生的文思,綜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避免給學生限制
避免給學生限制,特指教師不能束縛學生的思維,應該給予學生適當?shù)膯l(fā),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注重發(fā)揮學生的自然領悟能力,讓學生先自由讀課文,思考自己讀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1]。然后,通過課堂互動和學生一起探討對所學課文的感想,引導學生擴展思路,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例如在解讀魯迅先生的作品《阿長與<山海經>》時,先讓學生自行讀課文,分析阿長的形象,5分鐘后,提問學生“魯迅先生在題目中為什么不稱阿長為‘長媽媽?”等,學生輪流回答完問題以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客觀評價,最后從多重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題目的內涵,告訴學生:不同稱呼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阿長與<山海經>》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用“長媽媽”來稱呼名不副實,題目標志了文章采用了抑筆;其次,從題目效果來看,將阿長和《山海經》相聯(lián)系,看起來很矛盾,這樣能夠激發(fā)讀者的好奇心;另外,從寫作背景來講,魯迅先生46歲時寫了這篇文章,用“阿長”做稱呼更加具有親昵的意味,他通過追憶兒時的保姆深情地抒發(fā)了自己對這位普通勞動婦女的欽佩與真摯的懷念,他筆下的阿長雖然是一個粗人,卻為人質樸、熱心、善良。這樣從不同角度來啟發(fā)學生,能夠進一步升華學生的語文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二、進行閱讀對話教學
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比例,其主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閱讀思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與閱讀進行對話,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輪流閱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思考問題,加強文學感悟能力。例如在解析孫犁的紅色文學作品《蘆花蕩》時讓四名學生分別朗讀第一人稱描寫和老英雄、大菱、二菱等角色對話,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老英雄自尊自信的形象和大菱、二菱兩個女孩的性格特點。這樣能夠拉近學生和語文閱讀的距離,陶冶學生的文學情感,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思辨能力[2]。
三、避免為了教學而教學
避免為了教學而教學,特指教師應該立足于教學目標,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缺陷,讓學生在和諧、快樂的環(huán)境中學習,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提升語文教學的靈動性。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工具,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設計集合聲、畫、字為一體的語文課件,指導學生在欣賞課件的過程中靈活掌握和應用語文知識。例如在解讀文言文《愛蓮說》時,讓學生欣賞荷花的照片,為學生提供視覺美的享受,聆聽民歌《采蓮曲》和課文朗誦,閱讀文言文重點詞匯及其解釋,認知修辭手法和句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的教學方法更加生動有效,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基本目標是擴展學生知識視野,塑造學生文學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tǒng)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代教育的發(fā)展潮流,對此,教師應注重全面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方法,給予學生適當?shù)膯l(fā),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注重發(fā)揮學生的自然領悟能力,讓學生與閱讀進行對話,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輪流閱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思考問題,加強文學感悟能力,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缺陷,讓學生在和諧、快樂的環(huán)境中學習,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提升語文教學的靈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理解能力和審美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沈婷婷.“教、學、做”合一——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4.
[2]林聰成.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之研究性學習與課堂互動教學[J].新課程(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