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翠
摘要:班風,是指一個班級的精神面貌,它是經過長期細致的教育和嚴格的訓練后,在一個班集體中大多數人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意志情感的共同表現。它雖然是一種摸不著、測不到的精神狀態(tài),但班集體成員隨時隨處都可以感覺到,是一種具有強制性的力量。在良好班風中學習的學生,人人都將成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雙重身份。良好的班風將為班級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提供一種有效的動力和壓力。
關鍵詞:班風;教育;引導
班級里那種教師與學生之間、小群體之間、干部與同學之間以及個人和集體之間的親切、和睦和互助關系;那種勤奮進取、文明禮貌的氣氛,使置身其中的學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從而激發(fā)他們上進。因此,作為班主任,一定要重視良好班風的建設,并能根據新形勢的特點,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形成具有本班自身特色的班風。
那么,作為班主任,又該如何去培養(yǎng)良好的班風呢?我一般采取這樣的步驟:
1、民主討論,確定班風標準
班風標準的確立過程,應是一個動員學生,統(tǒng)一認識的過程。因此,每個學期開始我就發(fā)動學生討論,民主確定。比如召開了《我心目中的班集體》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根據學生的討論歸結諸如“求實、勤奮、團結、友愛”,“敬、競、靜、凈”“團結友愛、拼搏進取”等做為本班的班風標準,并進行了口頭或文字解釋。
這樣通過學生深入討論后制定出來的班風標準,學生對其內涵理解認識就更透徹更深刻,也就更有自覺性,而且由于學生自己參與了班風的制定,能夠更好地明確奮斗的方向。那么,執(zhí)行起來也就如魚得水。
2、輿論引導,培養(yǎng)集體觀點
良好的班風要靠正確的輿論支撐。在一個班級中,正確的輿論對每個成員都有熏陶、感染和約束作用。所以正確的輿論必須建立在全班占壓倒優(yōu)勢的正確認識和言論的基礎上。要使學生都明白,要創(chuàng)建良好的班風,是要通過同學們共同努力,相互團結,互幫互助才能實現的。為此,我通過精心設計策劃主題班會的活動來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白生活在集體中就要有集體意識,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該肯定的就肯定,并予以表揚和鼓勵,該否定的就否定,并進行批評和譴責。每個人要有集體榮譽感,以生活在這樣的班級而感到光榮。個人要服從于整體,讓學生明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要有“班榮我榮,班恥我恥”的觀念。
3、提高認識,樹立紀律觀念
一個班級,在良好的班風未形成之前,班級內總有一些同學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缺乏對紀律的認識,尤其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的不理解、不接受。表現為上課不專心、搞小動作,下課追趕打鬧等。學生出現這些情況并不奇怪,只能不斷進行強化。針對這些情況,我除了結合班上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學習、討論《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外,還開展一些辯論會或主題班會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絕大多數學生對紀律的認識就會提高,觀念就會增強。平時通過檢查、總結、評價、糾正,恰當的批評、表揚等方式,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使良好的班風在苦練和強化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常教為主,善于抓教育時機
班風的培養(yǎng)是個細水長流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始終抓緊經常性的教育和訓練,不可一日松懈。一種風氣的形成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解決的辦法也只能是不斷的強化,。因此,我們又要善于去利用一些特殊時段和特殊事件,及時對學生加以引導,進行教育,這樣收效會更好。例如,新生入學,新學期或新學年開始、節(jié)日活動、平時檢查等。我就抓住這些時機對學生進行班風的集中教育、檢查、總結、評價、糾錯,經過這樣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從而進一步推動班風建設。
5、示范引路,做到骨干帶頭
任何一個群體中都有相對先進、后進的區(qū)分,要在群體中形成一種共同的、向上的習慣、風氣,總由一個由點到面,由少數到多數,由壓力變動力,由不自然到習慣的過程,要推動這一過程的前進,除了上述方法和途徑外,還要靠榜樣的作用。榜樣可來自歷史上的英雄模范,也可來自社會上的先進典型,更直接對學生起參照作用的是班級的教師和學生骨干。因此,我在班上重視培養(yǎng)好一批骨干力量并帶領這批骨干分子(班干部為主)首先成為班風的實施者,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就一定要做到。如此,堅持不懈,就能帶出一種風氣來。所以有人說:“有什么樣的班主任便有什么樣的班。”
結語:班風的建設,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班主任都有自己的好方法。在今后的班級管理中,我將繼續(xù)探索研究,總結好的方法,為班級的管理奉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代富. 論班風學風在小學班級建設中的重要性——四步曲打造活力班級[J]. 教育教學論壇,2017(10):18-19.
[2]陳琳. 小學高年級學生誦讀國學與形成良好學風、班風的關系探究[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5):51.
[3]李秀麗. 借助班級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發(fā)展[J]. 黑河學刊,2017(0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