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教學中,對學生的能力十分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技能,幫助學生在繪畫中樹立整體意識,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使他們能夠受到藝術的熏陶,對于美術教師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研究課題。而在以往教學中,教師往往偏向于整體感與藝術感中的一者,導致學生錯誤地認為二者之間是相互矛盾存在的。對此,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繪畫教學中整體感與藝術感的關系。本文圍繞“整體感與藝術感的關系——繪畫教學中的思考”這一主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整體感;藝術感;繪畫教學
繪畫藝術忠實于客觀物像的自然形態(tài),并對客觀物象采用經過高度概括與提煉的具象圖形進行設計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說是對現實對象的濃縮與精煉、概括與簡化,突出和夸張其本質因素。而一副好的作品往往會在整幅畫的各個部分、各種造型因素都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有機和諧的整體,傳達出一種美的感受。而整體感好的畫作大多沒有鮮明的主次之分,更沒有蒼白模糊的主體存在。在創(chuàng)作中,一幅作品往往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就需要作者尋找到合適的方法省去瑣碎的局部畫面,注重整體的塑造方法,有時候過分地追求細節(jié)的完美往往會破壞整體的節(jié)奏,適得其反,因此,一幅畫的整體感源于視覺上的簡化,色彩和形式的表現都需要更加單純。
一、 理清教學思路,正確認識整體與藝術關系
整體是繪畫中表現對象內在的因素聯系,即畫面物體的造型、色彩、線條、明暗、畫面節(jié)奏、畫面的處理方法以及作者的認知。這些都不會在短時間內就能掌握,都需要繪畫者經過長期的訓練和積累才能達到對應的高度。尤其是在進行簡筆速寫和線描之類的畫作時,對繪畫的造型能力尤為看重,更需要將對象以基本的形式進行整體的概括,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特征的方法。
而繪畫的美感并不在于對繪畫技能的認識,而是一種心情上的體驗,即人的審美。美感所呈現出的畫面就是一種美好的感覺,其經過上升就是藝術感的體現,即欣賞者在欣賞過后能夠直擊作者的內心,與作者心理和生理上達到共鳴,對美做出統(tǒng)一認識,如此就成了藝術感。因此,對于美術中的美感來說,是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和固定的標準的,現代人在看到文藝復興時的名畫作品時,依然會贊嘆他們精妙絕倫的繪畫技巧,并被其特殊的表現手法深受震撼。筆者認為,美是沒有標尺的,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對美的認知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在大眾范圍內,存在一種公認的美感范圍,因此,繪畫中的美感都是包容的。
二、 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加深理解整體與藝術關系
傳統(tǒng)美術課堂教學中,由于學校課時與其他因素的制約,導致很多學生對美術沒有基本的認識,教師在課堂上夸夸其談,學生卻是聽得暈暈乎乎,這樣的課堂模式下,學生不會有太多的收獲,對繪畫中整體與藝術的關系自然就不能有足夠的認識,更不用說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了。因此,在美術繪畫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首先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教學中更多地發(fā)揮主導的作用,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為學生提供大量美術作品欣賞,讓其能夠在眾多的案例中分析整體與藝術的表面區(qū)別與內在聯系,加深學生對二者之間關系的把握,在提升學生美術技能的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美術繪畫作品。比如,在課堂講解之前,教師事前將100幅世界名畫用PPT整理在一起,并給每一幅作品加上了備注和簡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不同流派的繪畫風格給學生依次展示繪畫作品,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最直觀的感受,結合教師的備注和點評進行深化理解。如在欣賞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時,學生無不為其宏偉磅礴的氣勢所吸引。從整體上來看,整個畫面篇章十分巨大,全圖足足分成三個段落,每個段落所描述的景色和人物都十分詳細,甚至人物的表情都清晰可見,其以精致的工筆聞名。而從整個繪畫的藝術形式上來看,在觀看畫中的景物人像之后,仿佛自己也被帶入到了其中熱鬧的景象之中,讓人聯想頗多。再如欣賞西班牙繪畫大家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時,學生初見時可能對其表達的主題不能理解清楚,甚至認為這是作者一副比較失敗的作品,但是經過教師的講解和點評之后,學生在從整個畫面的布局入手,進行再次賞析,無不對畫中的人物形象設計和精致的構圖拍手叫好,同時也深刻地感受到在戰(zhàn)爭背景下飽受苦難的人們的內心掙扎和絕望。
三、 設計實踐活動,充分體現整體與藝術關系
眾所周知,整體感可以說成是人們在觀看作品時的第一印象,也是我們評價一幅作品好壞的重要依據,在美術教學中,我們經常發(fā)現,很多學生在細節(jié)的刻畫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是對于整個畫面的控制卻顯得十分薄弱,這大多是因為學生在進行物體觀察時,只是注意到了局部的關系,而沒有把握整體畫面的構圖、大關系、明暗、畫面節(jié)奏、虛實等元素,這些都需要進行專業(yè)的訓練。任何理論的學習都是為更好地實踐做準備的,美術繪畫也是一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繪畫中整體感與藝術感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用實踐的方式進行檢驗,采取更為豐富的教學活動,在反復實踐和摸索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美術素養(yǎng)。比如,在欣賞完世界名畫之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了課后任務,讓學生就100幅世界名畫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副,在充分的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基本繪畫手法之后,對其進行模仿練習,并在繪畫完成之后將作品帶到班級中進行展示,由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評價,看看學生有沒有考慮到繪畫中整體與藝術美感之間的關系,并選出最好的作品,向學校進行推薦,掛在走廊進行展覽。
四、 小結
總而言之,整體與美感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繪畫作品亦是生活的縮影。在繪畫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充分把握整體感與藝術感的關系,幫助學生從生活中運用正確的眼光去發(fā)現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物,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加強自身美術技能提高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國松.談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整體問題[J].藝術教育,2006(06).
[2]龍云,敖久麗.淺談美術教學中美感和興趣的培養(yǎng)[J].藝術品鑒,2016(04).
作者簡介:
蔣榕婷,江蘇省昆山市,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