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升
【摘要】“陌生化”觀念是形式主義學派提出的方法論原則,是該派最富于建設性的理論成果,對20世紀的文學研究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強調人們要用全新的感覺去審視、體會熟悉的事物,要把人從模式化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獲得認識的升華和詩意的解放。本文借由俄羅斯形式主義流派對“陌生化”展開介紹及其理論價值研究。
【關鍵詞】形式主義 陌生化 理論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280-02
“陌生化”觀念是形式主義學派提出的方法論原則,是該派最富于建設性的理論成果?!澳吧钡亩砦脑氖千悃洄猝学擐支擐讧?,這是什克洛夫斯基自創(chuàng)的一個名詞,派生于俄文單詞странный(意為“奇怪的、奇異的”,后來什克洛夫斯基回憶道:當時在創(chuàng)造這個詞匯時,匆忙中少寫了一個字母“н”如果寫成страненние,那就更符合俄語的構詞規(guī)則)。中文翻譯有“反?;?、“奇異化”、“間離化”、“反熟悉化”、“陌生化”。形式主義學派認為文學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強烈而鮮明地感受生活,欣賞藝術品就如同面對人生和世界的原始感受一樣,返璞歸真。但是,從研究感受的一般規(guī)律中他們發(fā)現(xiàn):動作一旦成為習慣,就會自動完成。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談話語、行為舉止,只要成為一種習慣,一切熟巧都將沉入無意識的自動化領域。事物一旦進入代數(shù)化和自動化過程,那感受事物的力量必然極大地削弱,這些事物的特征甚至不會在意識中沉淀。
“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它強調了文學的本體特征,揚棄了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在內容和形式上開拓出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領域,文學得以在文學自身的維度上伸展、深化,從各種蕪雜的學科湮沒中脫離出來,展現(xiàn)出自身獨特的魅力??梢哉f,“陌生化”理論成為文藝學本體論的理論基石,對20世紀西方文論具有重要的開創(chuàng)意義。
“陌生化”誕生于“重估一切價值”的社會思潮以及俄羅斯民族現(xiàn)代意識的覺醒這樣的背景之中,其理論本質是通過“陌生化”,帶給人們驚訝,強調人們要用全新的感覺去審視、體會熟悉的事物,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復雜的生命的全部奧秘,讓人們在了解自我、了解世界中成長。因此,“陌生化”的社會功能是要把人從模式化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贏得認識的升華和生存詩意的解放。這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人類思想不斷開拓的必然要求。從這個角度說,“陌生化”理論具有了人類關懷自身的意義。
陌生化對20世紀西方文藝學中先后繼起的幾乎所有流派都有深遠的影響,下面主要談一下陌生化理論對結構主義、接受美學以及對文學史的貢獻。
首先,陌生化理論不但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指導作用,而且對后來的結構主義也有深遠的影響。
俄國形式主義強調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主體應運用陌生化的手法來對文本的形式或結構進行變形,給讀者帶來新奇的感受。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這正與二十世紀初在歐洲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創(chuàng)作思想不謀而合?,F(xiàn)代主義詩歌其隱喻的奇特、形象的怪異、用詞的艱深,手法的變化多端,確實有追求陌生化的味道。
三十年代捷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文藝理論家簡·穆卡洛夫斯基認為詩歌的新形式、新語匯,其基本特征就是出人預料、標新立異、不同凡響,可以明顯看出與俄國形式主義一脈相承。他在《標準語言與詩的語言》一文中提出了前景化與背景等概念,所謂的前景化就是對語言結構的有意扭曲,而背景就是指符合語法規(guī)范、經(jīng)常使用的標準語,可見。這在一定意義上深化了俄國形式主義理論中的陌生化與自動化概念。
其次,陌生化理論為接受美學提供了理論源泉與新方法。
俄國形式主義陌生化理論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文學作品是為被感受而創(chuàng)作的,是為被感受而存在的。文學作品是否具有藝術性,全取決于它的是否可感。這一點可以說是俄國形式主義美學對文藝理論最主要的貢獻。因為是他們首次開始關注文學作品本身,提出了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問題,揭示了文學作品生命力的源泉是感受,從而為后來的接受美學和接受理論,開辟了一個廣闊的研究天地。可以說,俄國形式主義是接受美學的真正前驅。
陌生化理論強調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變形,實際上,文本的形式與結構的變形只是作為一種手段而已,其真正的目的是要通過形式的改變來打破讀者的思維定勢,使讀者在感受中更加關注審美對象本身。在這里,俄國形式主義美學第一次強調讀者在審美接受過程中具有能動性,而不是作為一個被動的受體而存在??梢姡藭r,接受美學的理論已經(jīng)初露端倪了。接受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期待視野”實際上也在陌生化理論中形成雛形了。陌生化理論強調要打破讀者的思維定勢,其潛臺詞也就是承認了讀者有一個潛在的閱讀習慣和期待視野。這樣,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讀者在接受過程中會有何反應納入自己的考慮范圍之中。所以說,文學作品是作家和讀者共同參與創(chuàng)作的。
再次,陌生化理論突破了傳統(tǒng)的文學史觀。
俄國形式主義把陌生化理論應用于文學史研究領域,使得形式主義的文學史觀有了自己的一些特點。形式主義文學史觀突破了傳統(tǒng)的文學史觀,不再把社會生活、歷史、背景等當成是文學史的重要因素,而把文學形式當成是文學史研究的邏輯起點。文學史也就是文學形式演變的歷史。在什克洛夫斯基看來,不應該把文學史理解為思想史或文化史,所謂文學的發(fā)展只是在文學內部發(fā)生的形式的更替,當一種形式由于反復使用而被人們熟悉時,那么它就不能再引起讀者的注意力了,讀者在接受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一種“自動化”的感覺,這時,就需要用另一種新的具有“可感性”的形式來代替自動化了的舊形式,以實現(xiàn)重新使人恢復陌生化感覺的目的。文學史就是這樣通過陌生化手法的運用,不斷地改變舊的文學形式,從而推動了文學的演進。
總之,陌生化理論為文學史觀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形式主義文學史觀從傳統(tǒng)的狹隘的圈子里跳了出來,使得研究方法觸及到文學的內在屬性上來,從而實現(xiàn)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1]張冰.陌生化詩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楊帆.陌生化,或者不是形式主義一從陌生化理論透視俄國形式主義[J].2003,(3).
[3]馮毓云.藝術即陌生化—論俄國形式主義陌生化的審美價值[J].北方論叢,2004,(1).
[4]劉萬勇:《論俄國形式主義詩學的“文學性”與“陌生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
[5]張益:《俄國形式主義“陌生化”理論評析》[J].江海學刊,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