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芙蓉
今天我講的主題是《一般與特殊》,考慮的是一個與表面積有關(guān)的問題。本題選自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37頁第10題)。
這是學生在學習完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后的一個加*號的習題。大家看到題目告訴的是一個長、寬、高分別為8cm、4cm、4cm的長方體。問題是如何把這個長方體木塊分成兩個棱長為4cm的正方體,并考慮兩個棱長為4cm的正方體的總表面積與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相等嗎?我選擇這題是從“一般與特殊”的角度詮釋一種面對數(shù)學問題的態(tài)度,從而達到鞏固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同時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將從“問題的解法”和“表面積變化的角度”兩方面分析、講解此題。
第一方面從問題的解法說:
這個問題是討論兩個量是否相等,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后,會有兩種解決這題地方法。第一種方法是一般方法:先計算,再比較。
利用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計算出2個正方體的總表面積:4×4×6×2=192(平方厘米)
利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8×4+8×4+4×4)×2=160(平方厘米)
192平方厘米>160平方厘米
再比較,很顯然,其結(jié)論是,不相等。
第二種方法:特殊的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后,發(fā)現(xiàn)只能如此操作,才能將這個長方體切割成兩個棱長為4厘米的正方體。
4×4×2=32(平方厘米)
同時發(fā)現(xiàn)增加了兩個邊長為4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利用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算出表面積增加了32平方厘米。
然后讓學生一比較兩種解題方法,學生就不難獲得解決此題的最佳策略為第二種方法----特殊的方法。
第二方面從考慮表面積變化的角度來分析此題:
這是一個具備很多特殊性的問題。
1.題中提供的是一個特殊的長方體。
2.題中討論的是一種特殊的切割方法。
這種情況下,我會引導學生由特殊問題發(fā)展到一般問題,也就是將特殊長方體置換成一般長方體。即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8cm、4cm、4cm換成分別是8cm、5cm、3cm。將特殊的切割方法換成一般的切割法。即切成兩個棱長為4cm的正方體改為切成任意兩個長方體。
在這種情況下考慮表面積是否有變化?就拓寬了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了他們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學生就會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有的會問:①任意切成兩個長方體,兩個小長方體的總表面積與原長方體的表面積相等嗎?②任意切成兩個長方體有幾種切割法?③使用不同切割法增加的表面積一樣大嗎?④把一個長方體切成幾個小長方體,表面積增加多少?⑤切割后表面積增加的大小與什么有關(guān)系?
------
面對提出的問題,學生一一分析、解決,
1.任意切成兩個長方體,兩個小長方體的總表面積與原長方體的表面積相等嗎?學生分析后,就不會采用一般的方法,先計算,在比較,解決此題,而會用剛優(yōu)化的方法,第二種方法解決問題。這樣切成兩個長方體后,發(fā)現(xiàn)表面積增加了,增加了這兩個長方形的面積,所對應的長和寬分別為5cm、3cm,表面積增加了30cm?,當然,將一個長方體任意切割成兩個長方體,除了這種切割法,還有另外兩種切割法,如下。學生通過操作后,又會發(fā)現(xiàn):切割方法不同,增加的面的大小可能不同,關(guān)鍵是同增加的面所對應的長和寬有關(guān)系。
2.把一個長方體切成幾個小長方體,表面積增加多少?學生或通過上題的遷移,就能解決問題,或像如此(三種切割法)操作,關(guān)鍵是學生會有如下啟示(就能獲得如下啟示):“把個立體圖形切割成幾個小長方體,一般會產(chǎn)生一些面,因此表面積會增加,增加的面的大小就是表面積增加的大小?!?/p>
我這樣從兩方面分析、講解完此題后,學生就不只停留在理解一道題的一般層面,而上升到另一層面,學會了用轉(zhuǎn)化、歸納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教師教學用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2]《小學教學設(shè)計》數(shù)學《小學教學設(shè)計》雜志社2015年5月中旬刊總第4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