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迎
【案例:“畫平行線”引發(fā)爭論】
四年級數學期末檢測中,第25題(如上圖)一題激起千層浪,數學教師叫苦不迭。2013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四年級上冊已經沒有了具體教學“畫平行線”的方法,學生只會借助點子圖畫平行線,過直線外一點畫平行線,教材沒有專門的例題教學,學生更是畫不好。結果只要學生畫了且畫得不離譜就都給分。我經歷過2011版教材和2013版教材兩套教材的一名數學老師,對于“畫平行線”有些思考,找來兩套教材,對比研究。
【對比分析和思考】
2011版小學數學教科書第67頁例3,教材直接用一幅圖說明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沒有出現文字說明。2011版教材“畫平行線”教學片段:首先是讓學生先利用自己準備好的學具——直尺和三角尺在自練本上先畫,產生問題后,自學書本,探索中尋找步驟,最后模仿練習。結果效果卻不理想,絕大多數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更有甚者在畫的時候拿著三角尺不知所措,胡亂旋轉,有的把自練本轉來轉去。在巡視當中只好哪有困難就到哪里,手把手地教他們,反復讓學生記步驟、操練。但事實上學生對知識的“本質”把握上還是一知半解、模棱兩可。就這樣,累得口干舌燥、費時費力的一節(jié)課結束了。
2013版義務教材四年級上冊關于畫平行線只出現了上面的兩道題目(p61練習十的第4和第5題),其中第4題學生借助電子圖來畫平行線,易操作。畫三條線互相平行的直線是難點,可以引導學生遷移畫平行線的方法。第5題可以先讓學生交流畫平行線的方法,再嘗試用直尺、兩支捆在一起的鉛筆等方法來畫出平行線。教材把如何“畫平行線”放在了練習題中,我們該如何處理教材,教還是不教呢?我的理解,必須花費一節(jié)課的時間去認真研究畫法,于是我對“畫平行線”進行了這樣的教學改進: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平行線,你能運用手里的工具畫出一組平行線嗎?
學生畫。
師:你是怎樣畫的?
生:我是運用作業(yè)本上的格子線來畫的。
生:我是運用文具盒的一組對邊來畫的。
生:我是運用直尺的一組對邊來畫的。
……
師:同學們都能利用手中現有的工具來畫出平行線,但是這樣畫出的平行線有局限,你們知道局限在哪里嗎?
生:用直尺畫出來的平行線,兩條線之間只有直尺那么寬。
師:運用格子線畫出來的平行線呢?
生:只能跟格子線一樣寬。
師:對!這樣畫出來的平行線受到已有工具的限制,不能隨意地拉開兩條直線的距離。那你們有沒有辦法突破這個限制呢?
生:先畫一條直線,用直尺的一條邊貼住這條直線再往下移,想畫多少距離就可以畫多少距離。
生:這樣畫,要是直尺移歪掉就不平行了。
師:(用三角板演示)這樣畫,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是不受限制了,可是尺移起來容易移歪掉,畫出來的兩條直線就不能保證一定平行。那怎么辦呢?
學生面面相覷,一下子想不出好的方法。
師:(在黑板邊上畫一條直線,用三角板的一條邊貼住直線,另一條邊靠住黑板的邊往下移)這樣往下移會移歪掉嗎?為什么?
生:不會。
生:不會,因為旁邊有黑板邊靠著,這樣移就不會移歪掉。
師:那要畫這條線(黑板中間)的平行線,你能不能也給它找一個依靠呢?
生:(思考一會)用一把尺在旁邊靠住。
師:你能來演示一下嗎?(先用三角板的一邊貼住已知直線,把米尺遞給學生)
學生演示把米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條邊。
師:這樣行嗎?(移動三角板)
生:行的。
師:誰再來試試?(把三角板和米尺都遞給學生)
學生獨立演示,教師通過提問適時糾正,強調把直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條邊,而不是靠在三角板的一個角上)
師:你能在自備本上隨意畫一條直線,再畫出這條直線的平行線嗎?
學生獨立完成。
師:誰來說說我們是怎樣畫平行線的?
引導學生共同概括畫平行線法:一貼、二靠、三移、四畫。
【教后反思】
一、如何“用教材教”?
教材應該作為學生學習新知的一份“資料”,這就需要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體現數學的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2013版教材是通過練習題中的示意圖來介紹平行線的畫法,沒有說明為什么要這樣畫,也沒有總結畫平行線的一般方法。我們應主動從學生的視角看待學習過程,分析學生在畫平行線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惑,并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一方面,教師注意溝通用已有的工具畫平行線和用直尺、三角板畫平行線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利用已有工具畫平行線的局限性,自然產生怎樣畫出符合一般要求的平行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引導學生學習用直尺、三角板畫平行線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和盤托出,而是注意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自主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安排,既深刻領會了教材的編排意圖,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現實和學習需要。
二、教師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看到學生在研究“畫法” ,教師之為,是充分展示學生的“學”,教師在學生探索用直尺、三角板畫平行線的過程中,充分估計了學生可能產生的疑惑,讓學生主動提出“移”的方法。之后,提示學生重點解決怎樣移才不容易移歪的問題,并演示靠黑板邊“移”不會移歪,給學生以啟發(fā),學生最終經歷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過程,發(fā)現可以用一把直尺作為“依靠”。 教師適度、及時的引導,使得學生有效地經歷了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的過程,理解了畫平行線的一般方法。當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畫平行線的技能,教師還與學生共同總結了畫平行線的一般步驟,這對學生更熟練地掌握畫法還是必要的。教師之教,支持學生的學。
梳理了兩個版本的教材的教學,感悟就是在教學時應該想一想,面對教材、面對課堂,學生能做什么?有什么疑問?有什么困惑?有什么困難?教師該做什么?什么可以不做?我們的課堂就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狀態(tài)、學習效果也會發(fā)生美妙的變化,也就不會出現考試中的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