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顏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基礎教育階段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這門課,使青少年更喜歡這門課,從課程中收獲知識的同時,提升品德修養(yǎng),達到課程教學目的是每一位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探討的課題之一。介于此,文章圍繞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展開下面幾點有效研究。
關(guān)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
《道德與法治》是學校給學生安排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它以道德、情感和行為的正確引導為主要方向??紤]到青少年的年齡特點,《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旨在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因此,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切合實際的法治教育教學勢在必得。與其他課程不同,道德與法治課程集開放性、靈活性為一體,介于此,在實際教學中更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道德與法治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素質(zhì)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基礎上,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越發(fā)凸顯。組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構(gòu)建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為實現(xiàn)教育目標邁出堅實一步。
一、明確學生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
在授課過程中,切實做到以情入理,讓學生從情感上接受道德與法律知識,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法律教育方面要使學生具備一個公民的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構(gòu)建法治教學情境,并把情境教學與教材知識的講解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例如,在講解《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時,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法律伴我成長》,營造一個法律教學的環(huán)境,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就自己了解的憲法知識進行闡述,接著,再由教師對其闡述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補充。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既能明確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最大的好處還能讓學生自覺參與到課堂中去,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全面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二、構(gòu)建平等交流的情境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構(gòu)建平等交流的情境氛圍,借助一些小游戲、小情境等使師生間形成互動。例如,在學習《青春期的煩惱》中,讓學生用紙條把自己的煩惱寫出來,待搜集整理后教師再選出或者隨機抽選出一些“煩惱”,與同學一起討論應當如何解決。通常情況下,學生寫出來的這些煩惱都是能激發(fā)情感共鳴的,再經(jīng)過大家的討論,能給出很多解決的方法,最終再由教師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總結(jié),簡化了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步驟,同時還推動著教學的發(fā)展。促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利于教師扮演“知心姐姐”引導學生擺脫青春期的煩惱等。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讓他們在合作中感受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趣味性,不斷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為了滿足新課改對中學生培養(yǎng)的要求,教師在講授道德與法治課時,應當注意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盡量設置能夠滿足學生需要,又符合課程實際的講課模式,讓學生能夠在快樂中認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相關(guān)知識。
三、在教學中通過生活元素提供豐富的教學點
課程來源于生活。教師在課堂上提到的熱點焦點事件,會瞬間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教師產(chǎn)生認同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充分吸取生活素材,讓學習和生活教育緊密相連,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方面的發(fā)展。例如,在分析《法律伴我們成長》、《人民當家做主》章節(jié)時,課前明確教學重點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遵循法律去生活的意識,引導他們不做違法犯罪的事情,結(jié)合當前我國所發(fā)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進行解析。如,舉出各例材料指導學習:某同學的父親要讓其讀八年級的孩子輟學打工,當此位同學告訴父親《義務教育法》時,這位學生又重新回到了課堂上。結(jié)合所學知識點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引導學生,而后再融入所學知識點。再如,在教學“消費者權(quán)利”時,組織學生談論日常購物或家長購物時遇到的問題,師生在一起進行分類分析。如,一些東西屬于假冒偽劣商品,這些都是價格欺詐。這種教學利于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從生活中更好地參與教學活動中,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學習的知識要點,全面提升學生學習的成績。
四、時時刻刻注重法治教育的滲透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初中階段德育重要的教學之一,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要從細節(jié)入手,并且注重堅持。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法治教育,首先要從預防著手,從小事做起,從遵守基本的課堂秩序入手,比如,不遲到不早退……靈活運用所學到的法律知識誘導學生自覺規(guī)范自身行為,遠離罪惡。鼓勵同學之間互相監(jiān)督,相互糾正,共同進步。而且還要樹立法制宣傳標語,創(chuàng)立法制板報、墻報等形式普及相關(guān)法律知識,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成立法律學習周,鼓勵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進去,設立相應的激勵措施。課外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去收集一些法律知識和案例,同學之間也要互相探討等。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激發(fā)他們不斷深化自身綜合素質(zhì)。道德與法制教育教學是一個個觀念認識、體驗內(nèi)化、踐行反思相融合、循環(huán)的復雜過程,教材不以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理論闡釋為主,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設計與青少年生活貼近、青少年喜愛的互動,在探究、體驗、反思與分享中展開思維和情感過程,涵養(yǎng)品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吸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
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他們真正去感受革命先烈為國家民族舍身赴死的高尚情懷,這也是道德準則的一種升華。
初中道德和法治課程教學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因此,必須給予足夠重視。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發(fā)展的基礎上應主動摒棄傳統(tǒng)陳舊的教學觀念,從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從生活中挖掘?qū)W習內(nèi)容,活化教學素材,讓學生都能在實踐中接受教育,在實踐中強化法治觀念,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為他們的有效學習、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使他們都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
參考文獻
[1]左勇.淺談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J].新西部(理論版),2014,(08).
[2]王志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6(10):73.
[3]高玉群.淺談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微課的制作和應用[J].文理導航,2017(1):91-91.
[4]蔣愛萍.關(guān)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