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_茹菲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國文教師
《傅雷家書》是中學生必讀書目,其實這書,不太好讀。又不是寫給自己的信,大段大段陌生的時代印痕,不了解背景,往往不知所云,而且現(xiàn)在的孩子,恐怕是不會喜歡傅雷這樣的父親的。
他,似乎總是說教,不尊重孩子,老想控制孩子的人生,最要命的是,居然還打孩子。跟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尊重教育、鼓勵教育、快樂教育等南轅北轍。
過時了吧。
教育方法沒有“過時”一說,我們提倡某一種教育,往往是為了糾正教育現(xiàn)存的某種弊端。
提倡尊重、鼓勵、快樂的教育方式,不是因為這個方式是先進的,代表未來方向的,而是因為在當今的現(xiàn)實中,成年人、教育工作者,太不尊重、不鼓勵孩子,孩子的學習過程,太不快樂。積弊之下,自然有奔走疾呼,救救孩子。
對任何一種教育方式賦予“這是時代發(fā)展方向”的優(yōu)越感都是對教育無知的體現(xiàn)。教育本質(zhì)上也是上層建筑,根本上,也是由這個社會的實際結(jié)構(gòu)和運行狀態(tài)來決定的,歷史沒有方向,教育也沒有方向,它始終是回歸到“人是什么”這一本質(zhì)問題。
鼓勵教育、快樂教育,其實有一個“人性本善”的哲學前提,孩子的天性是善的,我們只需要尊重這種天性,讓他自由成長,他自然會成長為一個完整的、內(nèi)心豐盈的人??上В@個前提,只是哲學前提,并不是經(jīng)驗科學檢驗的事實。
這些年的教育實踐,教育界更尊重鼓勵孩子了,讓孩子快樂地渡過學生生涯。這類方式被單一片面地強調(diào)和執(zhí)行之后,大家又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又出現(xiàn)了另外的問題,他們脆弱,受不得半點委屈,他們不接受批評,總覺得自己是最好的,他們用多元來混淆對錯,用個性來掩蓋自私,在生存競爭中手足無措,橫沖直撞,一敗涂地……于是,大家又在提,是不是,“虎媽”“狼爸”才是對的?你看人家的孩子多優(yōu)秀,是不是棍棒教育才是對的,你看這些孩子不打,什么違法亂紀的事情都敢干!
不是的。
棍棒教育,本質(zhì)是一種懲戒,懲戒當然是教育方式的一種,但懲戒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就單說懲戒,也不止一樣棍棒,勸告、訓斥、懲罰、棍棒,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式。
鼓勵、贊揚,也是教育的方式,也同樣應該擺在貨架上供大家選擇。
教育的實施過程,是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多種教育方式綜合使用。任何一種方式都不必然成為唯一正確的方式。尊崇一種,貶低另一種都不是中和平正的態(tài)度。
教育的本質(zhì),還是人對人,是人根據(jù)實際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來教育不同的孩子。在多種方式共同作用下,才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效果。
《傅雷家書》
再回到我們最初的話題,現(xiàn)在應該提倡棍棒教育、懲戒教育嗎?在家長被孩子氣得發(fā)瘋的時候,要不要抄起手中的掃帚揍過去?在孩子沒有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事情的時候,要不要用戒尺逼迫他完成?嚴格要求與虐待孩子的界限又在哪里?
要不要打孩子,能不能打孩子,其實取決于兩點:第一,你打得有沒有道理,第二,打孩子的這個人,能不能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
先說第一條,棍棒教育有沒有效果,要看家里是權(quán)力大于道理,還是道理大于權(quán)力。如果在家庭中,大家都共同商議出一個規(guī)則,這個規(guī)則大家都遵守,違反了就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從孩子的思維模式來講,他認可:我犯了錯誤,就應該挨打。那如果這件事我確實做錯了,我挨打了,這個邏輯是合理的,孩子其實是可以接受的,這樣的棍棒教育,往往能起到積極作用,讓孩子懸崖勒馬,避免孩子反復犯錯。
而如果這件事情,錯的未必是孩子,家長只是因為面子,或者掩蓋自己的錯誤來打罵孩子,逼迫孩子順從自己,那十有八九是會起到反作用,要么這個孩子更加反抗父母,要么他變得唯唯諾諾,在強權(quán)下不敢再擁有自我。
所以,對一個家庭、或者班級學校等其他教育場所來講,關(guān)鍵是要樹立大家都要遵守規(guī)則都要講道理的意識。道理,大于權(quán)威。
再說第二條,棍棒之下,疼痛難免,哪個孩子會對打罵的行為欣然接受,能讓孩子理解的,只能是“我這是為你好”的這個出發(fā)點。所以,懲戒的實施者,得與孩子有深厚的信任關(guān)系,孩子就算暫時想不明白,也相信是為自己好,才不會有強烈的對抗情緒。如果讓孩子感覺到,你打我,僅僅是因為你有權(quán)力打我,并不是因為愛我。既然你不愛我,我也不愛你。那這樣的棍棒教育,只能把孩子越打越遠。
尤其是對孩子有很高期望的家長,孩子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怒氣橫生,孩子的天性是玩耍,能痛痛快快地玩,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學呢?但是很少有人只是玩就成就一番事業(yè),必然都經(jīng)歷過辛苦漫長的訓練,在此期間,讓孩子認識到你的期望來自對他的愛,是為了讓他以后感受到滿足、成就感和幸福,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甚至是自己心理陰影的一次次投射。
我見過一些打孩子打得很兇的家長,面談之后,感覺家長自己的心理問題都比較嚴重,而孩子也因為家庭暴力,心理產(chǎn)生嚴重的不安全感。我上作文課的時候,讓大家寫挨打的經(jīng)歷,十幾歲的孩子,都有過幾次挨打的經(jīng)歷,但寫起前因后果,基本都承認是自己做了錯事,并沒有因此對父母有強烈的憤怒和排斥,甚至不少同學都認為父母是為了自己好而打自己,慶幸父母當年的嚴格要求,自己才有今天的好習慣和好成績。
回過來說傅雷,不能看見傅雷打孩子,就去討論傅雷的教育觀念是否已經(jīng)過時,也要看到這一段,傅雷的次子傅敏回憶:
“在小時候,父親打我們,而且父親有這樣的特點,你越哭,他越打,我當時真的恨得咬牙切齒。但是,每一次挨打,我都明白原因,有時是調(diào)皮搗蛋,有時是做錯事,比如撒謊。”
你看,傅敏每次挨打,都是明白原因的,傅雷的棍棒教育,是建立在清晰的規(guī)則之上的,而這個規(guī)則,傅聰和傅敏是認可的。
并且,他對孩子的要求是,這個打,不會因為你哭而減少,不能用哭來控制父母。
不過,我也不同意他越哭越打,該打多少打多少,哭或者不哭,都不影響懲罰的力度。這里我倒是提倡尊重孩子挨打的反應,哭是沒有用的,但是你有哭的權(quán)利。
我以前教過一個俄羅斯的小姑娘,戰(zhàn)斗民族家風彪悍,周末專門有一天是打孩子日,父親抽出皮帶,歷數(shù)本周孩子犯的錯誤,算好了打多少下,一絲不茍地執(zhí)行。孩子們懼怕父親,但是并不記恨父親。小姑娘每次都哭得稀里嘩啦,悲痛欲絕,但是轉(zhuǎn)臉就扔在腦后,喜笑顏開。小姑娘的哥哥卻練就了一副鐵面皮,無論什么樣的打罵,都泰然處之,覺得自己是個硬漢。
在我看來,打不打孩子,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得看孩子的稟性,有些孩子性格溫和,不妨多講道理,有些孩子沖動頑劣,不妨打一打。這都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而在這之前,首先要關(guān)愛孩子,培養(yǎng)與孩子之間深厚的了解和信任。其次是對于什么是犯錯誤,你跟你的孩子,要能成一致,如果你覺得需要棍棒這種懲戒方式,最好事前告知孩子,在他犯什么錯誤的時候,將會受到這樣的懲戒。
這才是能起到積極效果的教育。E
鏈接
國際“體罰教育”
“喜好棍棒式教育”的傅雷被認為觀念落后、其書不可再讀,《弟子規(guī)》一句“號泣隨,撻無怨”,被認為是封建的、專制的、腐朽的。但是,體罰是否一定不可以呢?即使在西方,這仍是有爭議的。
美國目前依然有15個州的法律支持和允許教師體罰,美國法院認為,其前提在于,“教師具有至高無上的家長地位”。
英國在上世紀90年代曾一度通過法律禁止教師、家長體罰學生,但在各方爭論下,又重新賦予了教師體罰的權(quán)力。支持者認為:“禁止體罰使學校紀律下降,而且體罰是符合《圣經(jīng)》要求的?!边@樣的話恐怕在中國不可想象。
事實上,法律這樣說,當然不是鼓勵教師和家長體罰,而實為“兵者乃兇器,不得已而用之”。美國法院判例認為,體罰的理由必須是與教育有關(guān)的問題:毆打教師、把下流作品和圖片帶到學校、罵人、爭吵和打架以及侮辱教師(包括校內(nèi)外)等。而且體罰也有不同限度,如佛羅里達州規(guī)定,對學生的懲罰“包括用不超過二尺長、三四寸寬的木板打臀部,但不能超過5下,并且不能造成身體的明顯傷害”。英國是“年齡在8歲以下兒童禁止體罰,打手心時每雙手不得超3下,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6下等”。韓國則規(guī)定“男生只能打臀部,女生只能打大腿部”。
回頭看中國傳統(tǒng)。被批判為“愚昧”的孝道也從未贊成“棍棒之下出孝子”,而是“小棒則受,大棒則走”。并且,對于何時何地責罰,古人也做了詳細討論。如流傳的“七不責”: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參見明呂坤《呻吟語摘》)其中包涵了豐富的生理和心理學常識。
這樣詳細而慎重的規(guī)定,正是因為,教育本身是慎重的,教育有太多復雜、具體而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