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具有不可估計的力量,它既是勾畫學校文化建設藍圖的起點,也是建設學校文化的支點。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借助“金葵花”隱喻學校文化,并以此展開文化認知、進行文化實踐?!凹纫⒅匚幕幕締栴},又要注重個性化表達”“既要從實際出發(fā),又要善于想象”“既要發(fā)揮校長、教師的引領,又要有兒童參與”等學校文化建設主張將形而上與形而下有機結合,給學校文化建設以借鑒。
【關鍵詞】學校文化;個性化;表達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34-0045-02
【關鍵詞】成尚榮,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南京,210013)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委員會委員、教材審查委員。
學校文化建設,離不開對文化的理解與把控,否則可能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帶來文化建設的膚淺與平庸,甚至造成不應有的偏頗。
“文”與“化”兩個字以及“文化”這個詞確實很早就出現(xiàn)在我國的古籍中。后來,古羅馬哲人西塞羅在他的著作《圖斯庫魯姆辯論》中,用農(nóng)業(yè)耕種中的耕地、播種和豐收作隱喻,來形容文化對人的頭腦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所以,文化的傳統(tǒng)含義指的是有知識、有修養(yǎng),并與農(nóng)業(yè)勞動、生產(chǎn)天然地聯(lián)系在一起?!拔幕备鼜V的含義是由人類學家后來創(chuàng)造的,他們用“文化”來描寫人類所采用的獨特的適應性體系,可視為一個社會的傳統(tǒng)信仰和行為體系。
當然,“文化”的內(nèi)涵與價值意義在不斷發(fā)展:文化是一種力量,是一種軟實力;文化意味著發(fā)展,文化的繁榮是文化建設的境界;文化的進步讓我們邁向自由的創(chuàng)造。
用以上的認知與理解來觀照金陵中學實驗小學(以下簡稱“金中實小”)的文化建設,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化,他們用隱喻來表達對文化的深切認知與價值定位。正是在校園的深耕中,他們進行了“農(nóng)產(chǎn)品”的收割與整理,表達了他們對金中實小文化愿景的永恒追求。他們的隱喻是:“金葵花”文化。他們的信念是:根扎進土里,心向著太陽。何義田校長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金中實小的文化。
無論是東方或是西方都鐘情于金色的葵花,但是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金色的葵花有著特殊的含義:永遠向著太陽,生長并積蓄能量。金中實小選擇“金葵花”文化,就是讓兒童永遠向著太陽,永遠追隨太陽,向著太陽生長,向著太陽歌唱。“金葵花”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同時,學校又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引領學校發(fā)展的著力點,培養(yǎng)“中華精神、國際視野”的少年兒童,彰顯了時代色彩,賦予了“金葵花”文化的現(xiàn)代內(nèi)涵。
何義田校長在表達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張中,對有關問題做了深入的闡釋。他的詮釋與行動對學校文化建設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我們應當投以深切關注的目光,從中汲取文化的營養(yǎng)。概括起來,他們將形而上與形而下進行了有機結合。
一、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張,既要注重文化的基本問題,又要注重個性化表達
文化、文化建設是有基本問題的,對基本問題的抽象即是文化建設的基本規(guī)定性,而基本規(guī)定性折射了文化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比如,文化的實質(zhì)是人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文化的生態(tài)是多元化,文化的特質(zhì)是體與魂的融合,文化是復數(shù)而不是單數(shù)……如果沒有這些基本規(guī)定性的遵循,學校文化便沒有深度建構。不過,基本規(guī)定性具有較強的解釋性,其內(nèi)涵是極為豐富的,闡釋的空間是很大的。因此,在遵循基本規(guī)定的同時,又要有個性化的表達,即用個性化表達來映射基本規(guī)定性,抑或說,個性化表達即是基本規(guī)定性的另一種表現(xiàn)。金中實小把控了這一點,金中實小用“金葵花”文化表達了文化的核心追求,形成了向陽教育的核心理念,確立了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向善、向上、向美。何校長說:“向善是道德的能量,向上是精神的能量,向美是審美的能量。這樣的能量作用在兒童身上,是一個整體:以道德的向善為核心,以向上為精神支柱,以向美為審美的創(chuàng)造?!边@樣個性化的表達,表達了文化核心追求這一文化的基本特質(zhì),兩者是融為一體的。
二、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張,既要從實際出發(fā),又要善于想象
何校長開宗明義:“教育需要想象。”他說,“想象可以豐富我們對教育的理解,讓我們對教育進行更生動的表達。想象能煥發(fā)我們對教育的激情投入和更美好的追尋”。他沒有止于此,又作進一步解釋,“小學教育面對的是兒童,兒童的最可貴之處就是擁有無限的可能,所以小學教育更需要想象”。這段話相當精彩,道出了教育發(fā)展的真諦,道出了小學教育改革的獨特性。的確,教育需要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造,教育的想象力即是教育的創(chuàng)造力;教育有了想象才會撞擊、激發(fā)兒童的思想,讓想象這一“偉大的潛水者”浮出水面,追尋比大海更廣闊的天空。金色的葵花,引發(fā)多少美好的想象?。∵@美好的想象激發(fā)我們多么無限的創(chuàng)造激情?。〉窍胂蟛皇遣磺袑嶋H的虛無縹緲,而是要從實際出發(fā),要落地,要扎根,于是“根扎進土里,心向著太陽”。這就鑄就了金中實小的品格,一“根”一“心”,一“扎”一“向”,一“泥土”一“太陽”形成了文化張力。這樣的文化張力推動著學校文化的發(fā)展。
三、學校文化建設主張,既要以形而上的“向”為引領,又要防止形而下操作中的概念化、貼文化標簽的現(xiàn)象
金中實小踐行向陽教育的主張,又不能處處貼上“向陽”的標簽,相反,他們將向陽教育附著在學校文化建設的不同領域,不同領域的表達又都指向“向陽教育”,并以此豐富“向陽教育”。這就要對“向陽教育”的內(nèi)涵加以分解,并與領域的文化特質(zhì)產(chǎn)生對接。于是,他們分別以“向美”“向心”“向學”以及“金葵花”來命名校園、管理、課堂和課程。校園確實要向美,管理確實要向心,課堂確實要向學,這是對“向陽”的活化,讓向陽教育有了不同的美麗側面,各個側面組成了一個美麗的整體。至于課程命名為“金葵花”,也是恰如其分的,不必勉為其難,想個什么“向”。向日葵本身就是一種“向”,否則會以文害義。
四、學校文化建設主張,既要發(fā)揮校長、教師的頂層設計和引領作用,又要讓兒童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文化建設中
文化是人創(chuàng)造的,兒童不僅是文化的體驗者和享用者,還是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創(chuàng)造者,因為作為人的兒童有著無極的想象力、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無界的審美追求,發(fā)揮他們的作用,才能真正體現(xiàn)文化是人化、文化立場應是兒童立場的理念。事實證明,在金中實小,兒童活躍在學校的每一個領域,每個角落,他們也在耕耘、播種、收割,他們在土地上收獲,他們向著太陽歌唱。
文化隱喻的力量是有著重要啟示價值的。金中實小用金色的葵花隱喻為學校文化建設譜寫了一首美妙的曲子,叫“金葵花之歌”。我們很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