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戲劇的中國化改編,實質(zhì)上是中外文化碰撞融合的過程。然而每種文化都有文化理性與文化習性的雙重性,一方面兼容并蓄地革新著,另一方面則血脈相承地保持著。這就意味著西方戲劇在進行中國化改編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文化移植的問題。此處的文化移植并非簡單地表象處理,也并非精確的量化概念,而是指如何動態(tài)平衡傳承與革新的關系,使得西歐戲劇的改編更符合中國人的文化認知。
關鍵詞:思想文化;審美情趣;意識形態(tài)
西方經(jīng)典戲劇改編成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如改編自莎士比亞《李爾王》的越劇《孝女心》,實驗京劇《浮士德》,改編自布萊希特同名話劇的越劇《四川好人》,改編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的川劇《馬克白夫人》,黃梅戲《無事生非》,還有近期云南省滇劇院改編自迪倫馬特經(jīng)典喜劇《貴婦還鄉(xiāng)》的滇劇《老婦還鄉(xiāng)》等等不勝枚舉,用中國戲曲形式去改編外國戲劇,都是跨文化碰撞的新嘗試。
然而每種文化都有文化理性與文化習性的雙重性,一方面兼容并蓄地革新著,另一方面則血脈相承地保持著。這就意味著外國戲劇在進行中國化改編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文化置換的問題。此處的文化移植,并非簡單地表象處理,也非精確的量化概念,而是指如何動態(tài)平衡援助精神與本土文化,傳承與革新的關系,使得西歐戲劇的改編更符合中國人的文化認知。
一:思想文化移植的“合和”與“爭征”
中國戲曲生長的文化土壤,相比于西方的擴張型文化的排他性,中華文化具有典型的包容性,是融合型文化。群體之間的社會交往也強調(diào)“和”,古人所講“天地人和”,就是指天地人和諧統(tǒng)一,才是吉的象征,宗法文化所講求的“家國同構”,也是講明權利的歸屬,服從于權力,從而達到統(tǒng)一,我們常講的“以大局為重”也是犧牲小我求全大我的和諧關。二者實質(zhì)上皆是強調(diào)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整體合和。而西方是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源地,應對自然則是采取抗爭與征服的方式,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是通過戰(zhàn)爭與殖民擴張的方式獲取。并且西方社會是族教合一的社會結構,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及其強調(diào)個人主義,“我”這個個體自由選擇信仰歸屬,可見,東方文化多是合和之心,西方文化多是爭征之欲。這種思想文化的差異直接影響到劇作家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的精神內(nèi)核。
因此,基于以上思想文化的差異,文學作品的改編也要考慮到這一方面的問題。比如迪倫馬特的作品《貴婦還鄉(xiāng)》,講述少女克拉拉問婚先孕,被情人伊爾背叛,冠以污名逐出巨輪城,后歷經(jīng)磨難成為富豪重歸鄉(xiāng)里,借用金錢收買人心以取伊爾性命來達到復仇目的的故事。在西方的文化觀里,似乎一定要分出高低勝負,以惡制惡也好,玉石俱焚也罷,都要將“爭”進行到底。不過劇作家的如此設計,主題是讓觀眾看到資本主義的泡沫經(jīng)濟之下,貧窮給人的異化,看到在金錢的驅(qū)使之下人們?nèi)绾翁枚手某鲑u靈魂還能大講仁義道德,也看到背負罪惡的人如何自掘墳墓,這些主題關照了普遍的人性復雜性和弱點以及當時社會的主要問題。那么對于此劇的戲曲改編,如何選擇主題角度,就要考慮到中國的文化習慣。由徐棻老師改編,玉溪滇劇院演出版本的滇劇《老婦還鄉(xiāng)》,將末尾進行了處理,克拉拉沒有處死舊情人伊爾,而是自己從預先準備好的棺材中走出來,表示原諒,這就將主題轉(zhuǎn)移到對他人對自我的救贖,這一點充分體現(xiàn)了東方文化的包容與圓融的“合和”觀。
二:審美情趣移植的“兩極”與“中庸”
儒家講求中庸之道,喜怒哀樂需合乎禮節(jié)。古代人以中為貴,以中為美,天子龍袍以黃色為主色調(diào),是因為在五色基礎色中,黃處中央,因而尊貴。之所以稱為“中國”也是有這一寓意在其中??鬃又鲝埛彩乱皥?zhí)中”,人與大自然,人與人之間都講求陰陽平衡與兩級協(xié)調(diào),凡事也是過猶不及。因而戲曲的美在于“中庸”,在于平和,講求“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圓融之美。西方的悲劇是大悲,喜劇是大喜,中國沒有大悲大喜之作,通??吹降膽騽∽髌?,包含戲曲,多以大團圓結局結束。我國古代悲還存在剛柔并濟,悲喜相錯,道德為尚三層含義,即便是悲劇,也是從“歌笑中見哭泣”【1】。
“非和弗美”,藝術追求強調(diào)悲喜適中,情欲適度,這也是由傳統(tǒng)禮樂觀念導致的,是戲曲的社會價值,湯顯祖曾認為戲曲:“可以合君臣之節(jié),可以浹父子之恩,可以增長幼之睦,可以動夫婦之歡,可以發(fā)賓友之誼,可以抑愁憤之疾,可以渾庸鄙之好”,極致發(fā)揮和之美,因此,大多數(shù)悲劇總是喜歡以大團圓結局,給人以慰藉與希望。
三:意識形態(tài)移植的“模像”與“意象”
西方戲劇理論的源頭是“模仿說”,將生活加以處理以求最大限度再現(xiàn)生活,核心是“像”,是再現(xiàn)性藝術。而東方戲劇理論發(fā)源于“交感說”,要表現(xiàn)生活,核心是“似”,是表現(xiàn)性藝術。前者在規(guī)定情境與角色處理,時空轉(zhuǎn)換上,會令觀眾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真實幻覺。后者則是提煉出特點,再做藝術重構。傳統(tǒng)戲曲有及其嚴格的戲曲程式,演員表演上從妝容,服飾,到演員的基本功“唱念做打”都是有嚴格的“程式化規(guī)定”,身段的一招一式都是從幼年時期就開始,俗稱“童子功”,行當具有不可替代性;服飾既講求美觀,更注重可舞性,而西方戲劇更注重寫實;人物臉譜的顏色也具有很強的性格化特征,例如“紅忠紫孝,黑正粉老,黃狠灰貪,藍兇綠燥,水白奸邪,油白狂傲,神佛精靈,金銀普照”【2】。這一點,早期的古希臘古羅馬戲劇的面具有相似之處。舞臺時空上,西方的場景一般是固定性的,演員表演隨場景變化而變化,而戲曲舞臺則相反,演員走到哪里,場景就在哪里,具有很強的“流動性”。滇劇版,更為徹底,將人物的名字,地名,角色身份都進行了本土化的改編,例如原劇中的克萊爾查哈那西耶變?yōu)楹螘喳悾翣栕優(yōu)槔钌偃A。巨輪城改為子虛縣,取子虛烏有之意,開篇的幕前伴唱指明了這是一個虛擬的故事,頗有明清傳奇的意味。我國的戲曲特色講究“非奇不傳”,開篇就指明這是一個荒唐怪誕的故事,就為整部劇定調(diào),引人入勝。故事的新穎奇特,結構布局依舊遵循”鳳頭,豬肚,豹尾“,也符合戲曲中的結構要求。對核心物像“棺材“的運用,將原劇中的實體物像,加入了深層含義,女主放棄殺人念想,自己從棺材中走出,表示與過去訣別,使棺材更具東方特色的“表現(xiàn)性”。
參考文獻
[1]中國古典戲曲論作集成(六)【M】.中國戲劇出版社
[2]朱文相 中國戲曲學概論戲曲卷 【M】.文化藝術出版社
[3]李漁 閑情偶寄著【M】.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4]張庚,郭漢城 中國戲曲史通論【M】.中國戲劇出版社
注釋
[1]中國古典戲曲論作集成(六)【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144頁
[2]朱文相 中國戲曲學概論戲曲卷 【M】.文化藝術出版社;朱文相,48頁
作者簡介
姚昭勱珺(1991—),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在校研究生,單位:云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影視編劇專業(yè).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