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華
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尤其是旅游業(yè)的興起,地方政府為了更好做好旅游業(yè),不斷拆除城市古老建筑,造成文物受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勢必影響到我國文物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有效保護文物,我國文物登錄制度的完善、擴大文物保護的范圍以及增強文物保護力量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在闡述城市化背景下的文物保護法理的情況下,提出了城市化進程中文物保護的法律主要途徑,其主要目的在于確保城市化進程中文物得以妥善保護。
關鍵詞:城市化進程;文物法律保護;文物文化
近年來,社會經濟雖得以迅速發(fā)展,但人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造成眾多名人故居面臨著拆除危險,同時城市化進程中不斷有文物被破壞,究其原因在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數(shù)量持續(xù)增多,高層建筑的出現(xiàn)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房源需求,老建筑自然受到了沖擊。在城市化背景下,人們過于重視眼前利益,忽視了長遠利益,造成文物保護力度不足。鑒于此,本文對“城市化背景下的文物保護法理”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具有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城市化文物保護困境的法理分析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促使文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相關文物人士在付出一定行動的情況下,文物依舊沒有得到妥善保護,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財富追求與文物價值的矛盾問題分析
就經濟分析學派的權威人士波斯納所表達的觀點而言,人可謂是自私的理性最大化者。為此,現(xiàn)代人的最高價值追求便是高效率、財富的最大化[1]。與此同時,高效率、財富的最大化也是法經濟分析學派對事物優(yōu)或者劣評價的唯一價值標準[2]。財富最大化與功利主義法學相關概念不同,區(qū)別在于法律的經濟分析學派更加注重社會的財富與價值。法律經濟分析學派作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產物,其主要是人們以高效率與高收益思想的基礎上形成,具有著十分嚴重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任何事物或者理論的使用均具有一定的范圍,法經濟學理論也并非可以在任何情況下使用[3]。
文物作為傳統(tǒng)文化之物,具有不可再生性與稀缺性。為此,文物就不能用金錢價值加以衡量。關于文物的文化價值與生產建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無法用法經濟學理論進行有效比較,究其原因在于法經濟分析偏向于市場行為,在文化精神的文物保護領域難以發(fā)揮其作用[4]。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化進程過程中,文物保護理應是文物保護事業(yè)與城市經濟的和諧發(fā)展,然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人們難以妥善處理財富追求與文物價值之間的矛盾,從而使得文物保護受到不良影響。
(二)文物所有權問題分析
當前國有文物的所有權形同虛設,無形中增加了文物保護的難度。在《文物保護法》當中就明確的對文物所有權進行了規(guī)定,并且詳細列出來了國家的文物類型。然而我國就文物產權并沒有做出明確規(guī)定,造成文物所有權產生了眾多問題,究其原因在于新政治經濟學者認為產權與所有權具有一定的區(qū)別,具體為產權與資源的經濟效益有關,然而所有權則比較注重生產資料的歸屬與社會性質。眾多周知我國文物的所有權主體應該為全體公民,國家行政機關則屬于文物代管人,并對全體公民負責。但是在具體的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企業(yè)主要目的依舊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勢必對文物資源實施最大限度的開放。除此之外,國家用于文物安保與修繕的經費過少,導致文物保護眾多工作難以得到有效落實。
二、城市化進程中文物保護的法律主要途徑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從中可以了解道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情況下,我國文物遭到嚴重的破壞。為此,有必要通過法律途徑對文物實施有效的保護。
(一)文物登錄制度的完善
文物不僅僅是民族的,還是全世界的,對于我國全體國民文化權益的享有權而言,文物登錄制度顯得十分重要。就目前我國文物保護法律,可謂是較為完善,并且建立了相應的文物管理與執(zhí)法機關,但是美中不足的便是全國并沒有較為詳盡的文物目錄清單。鑒于此,我國有必要在城市化進程中,加強文物登錄制度的完善,同時需要建立完善的文物研究人才培養(yǎng)機制,以此確保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文物研究人員較少,但是文物數(shù)量較多,同時文物研究工作周期較長,勢必影響到我國文物保護工作效率。例如我國現(xiàn)有文物不可移動文物便有6萬多處,然而還有眾多沒有收集在內。由此可見,文物登錄制度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
(二)文物保護主體范圍的擴大
文物保護工作主要有地方政府或者國家參與,公民或者是民間組織并沒有直接參與,然而政府機關由于職能較多,任務繁重,造成文物保護工作難以得到有效落實。文物保護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國家提供,諸如國家撥款、地方政府撥款以及文物保護單位等,這樣一來必然難以發(fā)揮民眾的力量。為此,國家應該學習西方一些國家,對文物保護投入的資金主體為政府,但需要增多多種融資渠道,也亦可學習英國建立文物保護基金,以此融集社會閑散資金用于文物保護。除此之外,我國理應設立一些有關文物保護的社會團體,鼓勵民眾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當中,從而真正意義上做到文物保護活動為全民活動,這樣不僅僅有助于國民文化綜合素質的提升,還有助于保護城市化進程中的文物。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參與到文物保護活動中,活動效果必然更加顯著,但是國家行政機關有必要集中力量對民眾行為實施有效的監(jiān)督,同時對文物保護的民間組織設立的程序加以簡化,以此提升民間組織文物保護工作效率,同時有助于避免民間組織通過文物保護名義進行私自斂財。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遺產可謂是全世界的財產,無不包含著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然而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過程中,我國文物保護面臨著眾多困難。為此,我國有必要吸取他國的成功經驗,同時結合我國文物保護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文物登錄制度,同時擴大文物保護主體范圍,才能確保文物保護事業(yè)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王麗琴,楊璐.文物保護原則之探討[J].華夏考古,2011,03:143-149
[2]姚遠.新中國文物保護的歷史考察(1949-1965)[J].江蘇社會科學,2014,05:179-187
[3]劉心玉.我國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的現(xiàn)狀與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08:159-160
[4]何流.文物保護標準體系構建的探討[J].東南文化,2013,03: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