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欽
摘 要 “經(jīng)濟法基礎”是經(jīng)管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該課程知識點多,理論性強,在傳統(tǒng)的重理論傳授、輕實踐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注重課堂講授,學生在學習中機械性記憶多,學習效果較差。本文通過實際教學經(jīng)歷,分析“經(jīng)濟法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以提高技能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整體設計實踐情境,組織實效性教學,改革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多維評價,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 情境教學 教學模式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51
Abstract The "Economic Law Foundation"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 management. The curriculum has many points of knowledge and strong theoretical strength.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of heavy theoretical impartment and light practice training,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have more mechanical memory in learning and poor learning results.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 Law Foundation", explores teaching models that focus on improving skills, uses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s overall practical situations, organizes effective teaching, and reforms assessment methods. Conduct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to effectively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situation teaching; teaching mode; course reform
1 建立實踐情境教學的必要性
1.1 適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適應“中國制造2025”社會高技能型的應用人才,如何有效的將理論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培養(yǎng)適應高職教育目標的人才,是高職教師都應當探索的問題?!敖?jīng)濟法基礎”課程的相關理論及法律條文,有助于學生分析社會經(jīng)濟的法律法規(guī)問題,掌握正確認識經(jīng)濟活動的正常運行規(guī)則。
1.2 進一步突出課程本身的實踐性和應用性
“經(jīng)濟法基礎”課程理論性較強,但課程所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條例在實際社會中有很強的實用性。通過整體的課程設計將理論知識貫穿于實踐之中,通過教學方法改革,使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情境體驗,在思考與分析中理解并掌握理論知識,達到能夠獨立運用專業(y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1.3 能夠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育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上時間、空間的局限,教師可以基于信息化技術打造多維度互動平臺,依托慕課、微課、網(wǎng)絡課程等信息化平臺,基于課前、課中、課后等環(huán)節(jié)入手,開發(fā)與完善課程緊密聯(lián)系的流程,從整體上設計“經(jīng)濟法基礎”課程實踐情境教學,拓展學生探究知識的區(qū)域。
2 實踐情境教學設計
2.1 課前設計:任務驅動,明確目標
任務驅動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建立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要目的的多維互動式教學理念,將探究式學習引入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發(fā)參與課程學習,并形成獨特見解,最終能通過運用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案。
在課程教學開始時,課程組成員制定模塊化、差異化的教學大綱,[1]將整本教材的知識以模塊項目的方式進行教學編排,既遵循各章節(jié)之間胡邏輯關系,又不拘泥于各章節(jié)之間的內容羅列。課前教師利用信息化平臺下達教學任務并接收學生反饋信息,逐步引導學生去了解“經(jīng)濟法基礎”課程的基本構架、基本內容、基本目標,讓學生逐步適應教學方式的改變。學生在接收教師任務后,通過網(wǎng)絡信息平臺搜索相關現(xiàn)實案例,確定任務目標,組織分配任務中的各個角色并付諸實施。在此過程中,需要掌握的要點是:
第一,自擬案例。案例選取的范圍必須圍繞教師給出的主題,案例選取的內容必須貼合實際,從第二手資料以及身邊的案例加以取舍;可以圍繞一個事例或者多個事件來進行案例組織,限定要求每一案例必須包括四個部分內容:背景、案例描述、分析、反思。
第二,人員分配。采取6~8人為小組進行,每個同學都有角色分配,另設置旁白角色,對案例進行中的法律法規(guī)事項進行及時講解。同學與老師共同以合議庭的方式出現(xiàn),對整個演繹的案例做出最后的“裁決”。讓所有同學都能參與案例選擇、情景創(chuàng)設、角色參演、最終陳述等過程,讓他們在演繹過程中學會運用法律知識客觀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第三,落實目標。以解決經(jīng)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目標進行實踐教學,確定每個教學單元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目標并積極參與,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培養(yǎng)積極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習慣,通過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展現(xiàn)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優(yōu)化知識傳授及汲取的路徑。
2.2 課中設計:情境演繹,案例引導,討論分析
通過對教師前期下達任務的充分準備,學生讓枯燥的知識在動態(tài)的表演中生動起來,在課堂上對選取案例以情境重現(xiàn)或者“話劇”表演等形式將人物、事件呈現(xiàn)在課堂之中,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增加經(jīng)濟法律知識的認知與掌握,使進行傳統(tǒng)的點對片的授課方式轉變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動態(tài)的教學相長的過程。在案例的選擇上要注意選取典型性和具有時效性的案例。
設置問題進行討論。設置的問題必須是在演繹情境中所突顯的課程中的知識點,通過生生、師生討論,對知識點進行全面剖析,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全面掌握,更有利于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讓他們既是知識的接受者,又是知識的反饋者,擴展了思維,解除外界因素的限制。案例引導下的討論,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大了視野;便于教師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知識儲備和能力差異,根據(jù)個體差異性機動調整教學進程,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3 課后設計:搭建課后互動平臺,創(chuàng)新考核方法
充分利用網(wǎng)絡信息化平臺完善教學過程,多渠道打造實時互動平臺,建設網(wǎng)絡課程、精品課程、微課、慕課等輔助課程學習平臺傳遞法律知識、普及法律常識、提高法律意識、解決法律疑問、增強學習的實用性,促使教學相長,拓展師生間互動空間。[2]教師也可以通過信息化課程建設平臺、網(wǎng)絡實時交流等方式在課后與學生交流,設置便捷靈活的課后研討方式;學生也可以通過課后互動平臺,全方位地參與到課程學習環(huán)境當中。同時鼓勵學生利用法律知識參與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展開對社會上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jīng)濟法律案件的調查,既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融入社會,又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更加關注生活,更好地進行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及學校與社會的互動。[2]
在課程考核方式上,應當打破傳統(tǒng)的以筆試考試作為單一評價標準的方式,建立多維度課程考核評價指標,多方面多角度考核學生的技能水平,既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又考查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既對學習成果進行考查,也對學習過程進行考查。[3]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重結果不重過程,情境式教學更加注重案例分析,強調階段式過程評價。通過革新評價方式,創(chuàng)新考核形式和內容,將課程考核側重于實踐教學中的學生自我管理、溝通合作、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設計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4]
3 設計實踐情境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3.1 注重構建實踐教學“雙主”的理念
第一,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師要具備較為深厚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又需有一定的實踐體驗,要能夠熟練駕馭課堂。在教學過程中,要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充分體現(xiàn)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又要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第二,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確保教學模式有效實施。多種教學方法貫穿于將課程教學中并付諸實施。以課前制定“劇本”環(huán)節(jié)為例,該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和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效果展現(xiàn)需要在課堂實施。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則需要對劇本的可行性及預期目標進行分析,追蹤各組學生所做的“劇本”的合理性,內容包括組建團隊、選拔人員、選取案例、形成臺本、演練走位等,進行前期評價。
第三,充分發(fā)揮學習能動性,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通過構建有效的學習過程及評價機制,并在教學中切實貫徹運用。
3.2 注重體現(xiàn)教學效果的實效性
第一,注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學生通過扮演角色,親身參與前期準備、重現(xiàn)案例、師生討論、效果評估與反饋等過程,用“實戰(zhàn)”檢驗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對演繹事件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加強知識掌握、勤于思考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第二,注重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情境式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知識運用加強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當引導和幫助學生合理有效地選取實際資料,提高學生對材料的選取甄別能力,調動學生創(chuàng)新思考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第三,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由于整個課程的情境設計都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為思路,教學中教師給予適當?shù)囊龑Ш驼瓶?,只有學生互相協(xié)作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較高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經(jīng)濟法基礎”課程通過實踐教學下的流程設計,在整個課程教學中中貫穿執(zhí)行案例實踐情境的教學理念,對各個知識點進行覆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能力為重點,著重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吳白云,陳俊.基于多維互動式的經(jīng)管類專業(yè)經(jīng)濟法教學模式探討[J].法制博覽,2015(11):35-38.
[2] 周群芳.創(chuàng)建“經(jīng)濟法”課程教學中的“多維互動模式”[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4):91-93.
[3] 張莉.高職會計專業(yè)《經(jīng)濟法》課程改革探索[J].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13(1):104-105.
[4] 楊波.“經(jīng)濟法基礎知識”課程流程式實踐、實訓環(huán)節(jié)教學情境設計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3(33):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