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艷
摘 要 習作評改應(yīng)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也是學生通過多種反饋對自己的文章作出較為正確審視的一個過程。因此,習作評改的方式應(yīng)是開放的、多元的。師評師改,自評,互評互改……都應(yīng)隨機采用。
關(guān)鍵詞 培養(yǎng);小學生;自評互評;能力
中圖分類號:C961,Q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3-0008-01
學生寫作能力的高低是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綜合反映,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之一。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知識的教學力求精,要有用,應(yīng)抓住取材、構(gòu)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dǎo)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過去的習作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重視的是習作前的寫作指導(dǎo),會用專門的一節(jié)課進行習作指導(dǎo),然而等學生寫完了之后,因工作忙,未等批改完,下一次的習作內(nèi)容又要寫了,只好簡單的寫個評語,打個分數(shù)了事,對于習作后的評改只是幾句話進行總結(jié)。學生似懂非懂,泛泛而過。一種新的習作評改理念隨之展開,我也嘗試著讓學生進行互評互改習作。通過實踐,我收獲許多。
習作評改應(yīng)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也是學生通過多種反饋對自己的文章作出較為正確審視的一個過程。因此,習作評改的方式應(yīng)是開放的、多元的。師評師改,自評,互評互改……都應(yīng)隨機采用。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是通過下面做法開展學生自評與互評的。
一、引導(dǎo)學生如何做到互評互改
(一)讓學生明確習作評改的重要性。學生未接觸過自評互改的作文批改方式,如果在組織批改前沒有對學生進行互評互改重要性的思想教育,學生未必能接受,在之后的批改過程中也不會認真對待。因此我在第一次組織習作互評互改時,我采用故事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明確了習作互評互改的重要性。
(二)明確每一次習作評改標準和要求。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修改習作,如果沒有一定的評改標準和要求,學生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應(yīng)該如何下手,因此在每一次的習作評改前,教師應(yīng)引導(dǎo)學生定出評改的標準和要求,以求評改時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價。
每次習作評改時,不管是何種形式,都要強調(diào)學生要做到認真負責,讓學生將心比心,愛護別人的作文本,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不要在別人的作文本上隨便寫寫或亂涂亂畫。
評改結(jié)束后,教師可以對每個學生評改的認真態(tài)度做一個評價,可以是小組長評,同桌評,自評或者教師評。可以采用語言評價,也可以用選擇得星數(shù),或者讓小組寫一份評改的情況小結(jié)。這樣杜絕學生在評改過程中的隨意性。
(三)統(tǒng)一使用標準的修改符號。指導(dǎo)學生運用作文評改的方法先學習作文的自我評改,教會學生正確使用各種標準的修改符號,此項的訓練可以從段落的修改進行教學,通過修改病句或病段,讓學生掌握常用的幾種修改符號,為習作評改時使用統(tǒng)一的符號做好準備。
二、課堂評改形式多樣化
作文互評互改就是要改變教師批改習作的單一模式,要想讓學生對評改習作也感興趣,教師平時也要注意課堂評改形式的多樣化。下面是我在評改時常用的幾種評改形式。
(一)師評。學生當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礎(chǔ)較好的,還是基礎(chǔ)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解決效果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學生當堂朗讀自己的習作。當這位學生在朗讀時,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認真聽,并能對之作出評價,甚至提出修改意見。對于快速成文完成的文章,盡量當堂面批。對于成批交上來的作文,老師批改要優(yōu)先于其他作業(yè),因為要盡可能早地、趁學生對此次作文的思維和激情還沒消失的時候去跟學生講評。
(二)自評自改。葉圣陶說:“文章寫完之后,最好是念一兩遍……要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聽、說、讀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上偶爾讀錯一個句子或說錯一句話,學生就能迅速地聽辨出來,并提出改進意見。因此,學生作文寫好以后,我沒有急于收。而是安排一定的時間讓他們拿出來朗讀,讓學生運用聽覺器官來檢查、修改文章。如從感情的強弱、停頓的長短,查看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否正確;從語言是否暢通,朗讀是否上口,查看用詞造句是否確切;從內(nèi)容是否混雜,前后是否重復(fù),查看段落層次是否分明等。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就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評價文章優(yōu)劣的能力。讓學生自評自改,有利于通過學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語感水平,增強寫作的自控意識,鞏固謀篇布局、譴詞造句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責任心。
(三)互評互改。互評互改是指同學之間依據(jù)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邊評邊改,相互商討,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揚長避短。這種方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相互了解與合作,共同提高寫作、評判與鑒賞水平。教師仍然不能作壁上觀,而應(yīng)成為學生互評互改過程中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評判者。
(四)因材施評。教師作為最高評判者,應(yīng)該對學生的評改結(jié)果進行彈性指導(dǎo),在激發(fā)動機的基礎(chǔ)上客觀評定。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指責;對優(yōu)生的作文要戴著顯微鏡“挑刺”,對差生的作文要戴著放大鏡找“閃光點”。
總之,以學生自評與互評為中心的作文評改方法,在作文方面具有非同尋常的效果,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其一提高了學生作文能力。已有一些學生不怕寫作文了。其二,提高了學生對作文的鑒賞能力。原來學生不會評價別人的作文,要么無從下筆,要么評價時語言匱乏,現(xiàn)在學生喜歡互評作文,看了別人的作文,能寫出較生動、充滿童真童趣的評語,一些學生還能用婉轉(zhuǎn)的語言指出他人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就連結(jié)尾鼓勵的話語都顯得那么親切、貼心。
參考文獻:
[1]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