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舜宇
摘要: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yǎng)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yǎng)。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雙方產(chǎn)生思維碰撞,不拘于文字,內(nèi)容的常規(guī)學習,更要挖掘出作品的深意與新意,促進學生打開視角,多角度、深層次品味文本,發(fā)展他們的情商,學會關注生活中的美好,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育;美育教育;滲透
一、同一個“獨”,品之不同
筆者在講解《愛蓮說》、《石壕吏》時,對這兩篇文章中的“獨”進行了講解。其中,《愛蓮說》中有兩“獨”:“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辈閷W生設計問題,本段中兩個“獨”字,意思相同不?意味相同不?作者通過這兩個字表達出的情感相同不?
當設計完這兩個問題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馬上被調(diào)動起來,積極參與問題探討,但大多學生認為,這兩個“獨”是“只”的意思,有少數(shù)同學覺得兩個字的意味有些區(qū)別,陶淵明的“獨愛”可以理解為“只愛”,有偏愛的意味,而作者周敦頤的“獨愛”可以理解為“惟獨喜愛”,有情有獨鐘的意味!通過這種方式,有利于同學們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去體驗,去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躬耕自給,采菊東籬,領悟到他對菊花的偏愛;去設身處地站在周敦頤的角度,體會當時這位對哲學大師的獨到見解與不入世俗之流的人生,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美育素養(yǎng),保障教學效果。
二、延伸之“獨”,妙趣無窮
以陶淵明的《飲酒》為例,陶淵明通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來說明他對菊花的偏愛之情,符合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志向。通過這種講解方式,便于學生理解菊花的意象,掌握陶淵明的情況。對此,筆者繼續(xù)提出問題,陶淵明的這個“獨”字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呢?學生認為既有贊美、敬佩之情,又有對陶淵明時代的惋惜之情。對此,筆者對學生的觀點進行了補充,陶淵明的隱士志向,與儒家的“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思想相一致,體現(xiàn)了他對當時無道時代的否定。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飲酒》中“獨”的意境,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并為此不懈努力,爭做合格社會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三、回到原點,深層悟“獨”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領悟“獨”的含義,筆者要求學生繼續(xù)探究“獨愛蓮”的意味和情感。一些學生認為,周敦頤的“獨愛蓮”,表明他的特立獨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也表現(xiàn)出他對自己的自信、驕傲之感。雖然能體現(xiàn)出學生獨特的思想,但由于學生受年齡、知識儲備、社會閱歷等因素的限制,難以將問題闡述完全。對此,筆者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補充:“政事精絕,宦業(yè)過人”的他猶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確實有仙風道骨。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經(jīng)在做知南康軍時,于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余丈,中間有一石臺,臺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之時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好不愜意!可以看到,作者對蓮花確實是情有獨鐘的,他心中那種對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追求是何等堅定與自豪!一個“獨”字可見一斑。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尊重了學生的主創(chuàng)精神,還有利于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完善自身的想法和理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能保障美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育中的滲透效果。
當在講解《石壕吏》一課時,筆者又設計了一些關于探究“獨”的問題:文中“獨與老翁別”一句,能讓你產(chǎn)生怎樣的聯(lián)想?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呢?經(jīng)過上述的學習,學生對品“獨”有了濃厚的興趣,很多學生聯(lián)想到了前一天傍晚詩人投宿之時,老翁、老嫗雙雙迎接、熱情招待的畫面。還有的學生聯(lián)想到幾個小時之后,老婦被捉,家中只剩吃奶孤兒、衣不遮體的寡母和一個糟老頭子,詩人離開之時,也只有跟這個逃走后又悄悄回來的老頭子辭別的悲慘場景。由此可知,僅一個“獨”字就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可見“獨”字的精妙之處。接著還有同學舉手發(fā)言,她說“獨”字也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剛失去老婆的老頭子的孤獨痛苦狀態(tài),也有同學接著說,還可以聯(lián)想到憂國憂民的詩人杜甫內(nèi)心的孤獨悲苦狀態(tài)。每個學生對“獨”的見解不同,對此,筆者將這些觀點進行了整合,促使學生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吸收:一個“獨”字,能把安史之亂帶給勞動人民的無限痛苦表現(xiàn)出來,也能把作者當時的孤獨悲苦心境表現(xiàn)出來,更能把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現(xiàn)出來,能充分展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獨”到之處,有利于學生學習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各個方面去思考,甚至帶上自己的想象,由表及里,由淺到深——現(xiàn)實中和孤獨的老翁告別,按時老嫗已背官吏捉走;再進一步,由此聯(lián)想到詩人杜甫的內(nèi)心世界;更近一層,由個人的遭遇上升到整個國家,即安史之亂,更加體現(xiàn)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特征。因此,在初中語文教育中進行品“獨”教學,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深度挖掘作品中的“獨”特情感,并對學生進行教育,能保障美育教育的滲透效果,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發(fā)展需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初中生進行美育教育,不能浮于表面,更不能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觸及到學生的心靈才是將這一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于學生是為了他們的全面發(fā)展鋪路架橋,與自己何嘗不是心靈蘊藉與功德一件?
參考文獻:
[1]吳芳芳.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與美育教育研究[J].科普童話,2018(01):47.
[2]馮運勇.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育教育的實踐探索[J].課外語文,2015(24):189.
(作者單位:長沙市雨花區(qū)稻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