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彩眉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教學發(fā)展需求。賞識教育作為當今教育領域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在小學教育領域中廣受推廣,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情感認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這樣即可發(fā)揮素質教育的作用?;诖耍疚囊孕W語文教學為例,首先探究賞識教育的意義,進而提出賞識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賞識教育;小學語文;意義;應用
對于當今小學生來說,當今小學生都是00后,這一代學生自尊心非常強,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心理障礙問題。賞識教育作為21世紀教育領域提出的新型教育方法,是提倡個性、尊重生命規(guī)律、加強學生關愛與激勵的重要渠道。從小學語文科目角度分析,小學語文作為母語知識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就需要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深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而賞識教育更加注重人本觀念,通過激勵、鼓勵學生,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更有動力。在賞識教育當中教師非常重要,需要教師發(fā)自內心的增強對學生的賞識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自主性,創(chuàng)設更加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在日常教學當中,需要給予學生更加充分的個人發(fā)展空間,用賞識性的眼光看待學生個人發(fā)展,這樣即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一、什么是賞識教育
當今學術界并沒有給賞識教育提出標準定義,但本文認為賞識教育不僅僅是對孩子的表揚與鼓勵,更多是指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從而強化孩子的行為。同時,賞識教育也是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從而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通過創(chuàng)造和諧環(huán)境,為孩子發(fā)展指明方向,并給予適當的提醒,這樣才能夠提高孩子的內心體驗,將不良行為糾正。賞識教育起源于父母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成功率百分百的教育現象,在此過程中需要允許失敗、認識差異,這樣才能夠發(fā)揮賞識教育的作用和價值。
二、賞識教育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
(一)加強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當今小學語文課堂也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教師已經不是課堂上的絕對領導者,而是課堂上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體。這就需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可以自讀自悟,教師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答案,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與思考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可以展示自己的平臺。對于小學語文教育來說,教師不必急于講解知識,而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表述明白了什么,這樣即可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并在傾聽學生能夠回答的內容進行引導和啟發(fā),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尊重學生主觀性。而賞識教育則是通過設問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回答問題,并在學生回答當中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并給予正確的引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自信心,形成積極的心理。再者,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離不開是教師的安排與引導,通過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相融合,讓學生感受到教師鼓勵的切入點,這樣學生更容易聯(lián)系生活進行學習,實現教育深化的目標。
(二)構建雙向交流課堂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作為唯一導向,教師是課堂上絕對的主導,教師講些什么學生就聽些什么,無法憑借個人意愿進行學習。而在賞識教育模式下更加注重構建開放性課堂,也就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討論獲取知識,并形成知識互補,加強學生的合作分享能力,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教師在課堂上更多是扮演引導者、組織者,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可以反饋給教師,教師從中點撥學生的思維并給予敢于提問的做法給予肯定,從而讓學生更加敢于思考。賞識教育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和肯定,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即可得到知識的最終結果,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學習體驗,也能夠在信息雙向交流當中挖掘學生天賦,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從本質上來說,賞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需要融合新型教學方法才能夠發(fā)揮賞識教育的價值。例如通過與情景引導教學模式相融合,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課堂情景,豐富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情感體驗。通過多媒體技術,讓死板、理論的語文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教師引導之下,學生可以全面發(fā)揮個人的想象力,并在情景中說出個人所想,這樣即可在學生思考、交流中提高創(chuàng)造力。再者,教師對學生的賞識不僅僅停留在在學習層面上,而是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賞識,特別是學生日常生活方面的激勵與鼓勵。讓一些感性的鼓勵話語成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驅動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在課堂當中勇于表現,并且發(fā)揮個人思維天馬行空。
三、賞識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抓住時機,挖掘學生閃光點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開展賞識教育需要教師可以掌握課堂時機,賞識教育要在合適的時間點才能夠起到作用,如果頻頻鼓勵學生會讓學生將教師鼓勵當成一種習慣。語文知識更加注重賞識和理解,在學生欣賞完相關文章后,勢必會產生一定的思想和感悟,這時教師需要讓學生表達出個人所想,并針對學生回答的內容從不同角度進行鼓勵和完善,讓學生掌握不同的思維角度,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為了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思想感悟,需要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現狀,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在交流中就會融入情感,感受語文知識脈搏。教師引導學生的同時也要挖掘學生的閃光點,找出學生優(yōu)勢,貫徹“優(yōu)勢賞識、劣勢引導”的思想。
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當中,本文主要是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歡樂,舉杯共慶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通過故事衍生出現實生活中的情況。教會可以先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度閱讀,讓學生表達出對閱讀內容的感悟,學生自主閱讀會加深感悟,在自主回答過程中很多學生也都躍躍欲試,雖然很多學生回答的內容非常多,但是完全沒有壓倒點子上,這時就要對學生進行引導:“為什么小女孩會面露微笑的死去?”“小女孩在現實生活中映射了哪些人?”。也有部分學生可以掌握文章中心點,如“小女孩死了,嘴角卻帶著微笑,通過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無情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罪惡?!边@種回答往往就落實到了點子上,表示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更加深刻。在賞識教育理念下,即使學生沒有說出正確答案,教師依然要賞識學生的敢于回答問題的勇氣,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內向學生不敢回答問題的情況;學生要是可以正確壓倒點子上,需要對學生進行夸贊,學生這時也會自信滿滿,在后續(xù)教學中也更加努力學習。通過賞識教育,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往往不會受到心靈打擊,也會認識到個人錯誤,教師也可以抓住學生的薄弱點。
(二)掌握分寸,欣賞優(yōu)點
賞識教育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性差異,由于每個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不同,造就了學生的不同思維。在賞識教育理念下,每位學生都是一本不同的書籍,需要教師可以讀懂學生的內心思想,將欣賞學生作為一種樂趣。加強對學生的賞識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動力的來源,可以有效推動學生朝向更加積極的方向發(fā)展,這樣即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賞識不僅是對學生表現的一種肯定,也能夠預見學生的學習潛能。通過開展賞識激發(fā)學生信息,讓學生對語文知識更加感興趣,但是對學生的表揚也要有一定原則,不得采用無感情、籠統(tǒng)的表揚方法,加強對學生的贊許和表揚。當然,賞識教育也不僅僅表達在口頭上,不要忽視了學生的觀察力,往往教師的一個眼神、手勢、微笑即可給予學生無限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揠苗助長》教學中,傳統(tǒng)教學中寓言教學往往比較困難,但通過更加開放的教學方法和教師引導形式,學生可以自主找出知識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揠苗助長》中的生字生詞羅列出來,并標注出含義與拼音,這樣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也會更加順暢,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加深對語言知識的印象和理解。由于寓言知識對學生思維理解性要求非常高,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完畢之后先寫出一個剪短的讀后感,將一些思想正確的內容念給大家聽,如“人們對于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guī)律...‘欲速則不達。”這種表達方法就是十分正確,教師也可以給予該學生鼓勵與肯定,或者豎起大拇指表達對學生的贊揚,這樣其他學生潛意識里也會想該名學生學習,發(fā)揮賞識教育的輻射作用,讓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爭取獲得教師的賞識,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賞識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在教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背景下,為了能夠加強小學語文教育質量,通過融入賞識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激發(fā)積極性,這樣可以發(fā)揮學生的語文思維自主學習,通過賞識教育理念和新型教學方法融合,讓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內容,這時教師再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對后續(xù)自學有著重要推動作用,甚至對學生以后學習觀產生極大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侯婷.論賞識教育的意義——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J].教師,2015(35):16-16.
[2]潘招娣.淺談賞識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5):125-126.
[3]路萍.賞識教育的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7(1):72-72.
[4]姚淑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賞識教育[J].學周刊,2017,26(26):53-54.
[5]楊文靜.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賞識教育的必要性與策略[J].東西南北:教育,2017(2):255-256.
(作者單位:新會區(qū)羅坑鎮(zhèn)嶺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