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語癥(Aphasia), 本來是醫(yī)學術語, 指由受傷或疾病引起的思想表達能力、口語及書面語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而“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在外語教學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2000)提出來的。他發(fā)現(xiàn)有許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國青年學者, 在與西方人交往過程中, 不能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 當外國人懷著敬意探詢我們的孔孟之道、飲食文化、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棋琴書畫等國粹時, 我們很多人都會心有余而英語表達力不足, 最終只能顧左右而言他。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 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現(xiàn)象。這種母語文化知識的缺失、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低下的現(xiàn)狀應該引起我們所有外語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在于我們大多數(shù)老師都只重視目的語文化的導入上, 母語文化一直涉及較少。其次,中國文化在高中英語教材中明顯不足。以人教版為例,其中涉及中國文化的文章只有11%。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的輸入策略
1.積極開發(fā)與中國文化有關是課程資源。積極開發(fā)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 英語教師應該充分開發(fā)和合理利用各種形式的課程資源進行教學, 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興趣和主動性, 增強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首先,結合教材,拓展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素材。其次,結合時令,對一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相關的介紹。比如各種節(jié)慶的來臨,就是一個大好的機會,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七夕等,甚至可以介紹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節(jié)日,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jié)、傈僳族的刀桿節(jié)、彝族的火把節(jié)、白族的三月街等。
另外,還可以不定期地進行一些專題的介紹。比如關于中國的哲學、宗教、藝術、婚喪嫁娶的習俗等。
2.發(fā)動學生參與中國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學生接觸的英語課程資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更符合學生的英語水平, 因而更有利于他們的英語學習。學生在開發(fā)英語課程資源的過程中, 獲得了更多接觸英語和進行自主學習的機會, 課程資源開發(fā)過程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而且這本身也是一個對學生培養(yǎng)探究、合作精神的途徑之一。
作為老師,我們應教會學生時時關注生活中的中國文化的英語資訊,鼓勵學生用好圖書館、博物館、互聯(lián)網等工具收集中國文化的英語信息。如筆者在每個假期都讓學生去在旅游時去一些大城市的博物館收集關于中國文化的資料,效果和成果都超出老師的預期。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中國文化的英語課程資源。網絡的技術的普及與發(fā)展,為我們開發(fā)課程資源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網絡資源因其具有內容豐富、時代感強、容易利用、互動性強等特點而深受教師與學生的歡迎,在英語教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英語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好網絡上的中國文化資源,是英語教師的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也是讓學生獨立重建技能和知識,實現(xiàn)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
以下是筆者推薦給學生的一些網站:
中國文化網(英語)http://www.chinaculture.org/index.html
中國文化交流中心http://www.seechina.org.cn/
中國旅游網(英語)http://www.chinatravel.com/
談中國http://www.speakingofchina.com/tag/chinese-culture/
一些外國人常用來了解中國文化的英語網站:
http://www.chinahighlights.com/
http://www.chinaunique.com/educate/culture.htm
http://www.theworldofchinese.com/
http://tcfl.tingroom.com/culture/
4.提高教師間的交流共享意識。老師間的素材交流共享對我們的資源庫的充實非常重要。在備課組間,兄弟學校間的交流也尤其重要。我們都知道“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以后還是一人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交換以后,每個人便擁有了兩種思想”。資源也是一樣,會隨著交換而變得越來越多。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輸入的實踐活動
1.課前演講。課前三分鐘演講是一個讓學生鍛煉演講技能的好機會,而對聽眾而言則是一個鍛煉聽的能力,獲取信息的機會。如果課前演講的主題確定為與中國文化有關,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則一定能讓學生收獲海量的中國文化信息。
當然輔導學生課前準備好演講的素材很重要。教會學生從網絡、圖書館、英語報刊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從選材到發(fā)音都可以安排一些班上好學生先作輔導,然后老師再最后檢查一下,這樣的程序下來,就能保證演講的質量。
2.文化講座。每學期可以安排幾次中國文化的講座。可以邀請同事、懂英語的家長、優(yōu)秀校友、校外人士來舉辦一些講座。這種講座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一般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就能把一個話題講得很清楚。還可以邀請外教來參加旁聽,他們會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這也會增加一個更好地認識我們的文化的機會。
3.制作文化電子報展覽。每學期還可以安排學生制作中國文化電子報,然后打印出來展覽,這也是一個文化盛宴。現(xiàn)在的學生在信息課上都學會了電子報制作的方法。每一張圖文并茂的中國文化電子報都會讓學生學到很多東西。為了讓學生能有收獲,還可以針對電子報出一些題目,在展出后再進行一次知識競賽,這樣效果就更好。
4.文化視聽說課。視聽欣賞課是學生最喜歡的課型之一。如今網絡上關于中國的視聽素材也越來越豐富。不定期的上一些視聽說的課,也能讓學生收獲不少資訊。
針對目前廣東高考聽說考試的要求,可以讓學生進行字幕朗讀,角色扮演,口頭作文等訓練。但是網上的視聽資源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情況極為常見,所以老師之前要做好篩選的工作,比如:BBC的《美麗中國》、《中國秘密》、《最后的香格里拉》、《中國建筑哲學》、《中國美食:永遠的傳承》、《中國藝術大觀》,Discovery的《功夫巨星李小龍》、《飲食大中華》、《中國七大奇觀》、《聚焦中國:火車王國》,國家地理的《唐代寶船之謎》、《鄭和下西洋》、《拯救大熊貓》《中國大漠之寶》等。這些紀錄片可以在課堂上作為聽說訓練的素材,也可以布置給學生課外賞析的作業(yè),然后在課內討論。
5.開發(fā)中國文化的校本教材。校本選修是開展中國文化教學的重要陣地。利用選修選編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中國文化的文章,集結成冊就是一本很好的讀本。在筆者所在的學校,我們按照中國的哲學與宗教、教育、藝術、文學、醫(yī)療健康、建筑設計、古都、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飲食文化等專題編寫了校本教材,每個專題有相關的文章介紹和對應的練習,還有各種配套的音頻視頻材料以及討論話題等環(huán)節(jié)。并開通教師博客、網盤、微信群等網絡空間輔助教學和師生交流,讓學生能全方位地接觸到中國文化的素材。
6.中國經典名著英語劇表演。對于中國的名著,高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了解,若能對其中的一些經典章節(jié)進行改編為英語戲劇,對學生們的英語學習也是一大促進。目前很多名著都有英譯版的了,如四大名著、以及《聊齋志異》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山海經》(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圍城》(A Surrounded City)、《阿Q正傳》(The True Story of Ah Q)、《西廂記》(The west chamber)。為了改編英語戲劇,可以引導他們去閱讀相關的英譯本。整本去讀,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精力,但是讓他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選取感興趣的章節(jié)去研讀,然后改編為英語劇。
7.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 學生能得到”如何去獲得知識”的體驗, 學生的各項潛能也將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同時學會合作、溝通、分享。學生通過選題,收集材料,小組討論探究,再到寫成結題報告的過程中的對英語語言輸入是一個積極自覺的認知和習得過程,效果要比課堂的灌輸強多了。中國文化涉及的范圍廣,學生的個體興趣差異大,讓他們自由組合研究小組,自選研究話題則是一個很好的策略。比如下列課題就是一些筆者的學生在做的一些課題。中外茶文化的對比、中外婚俗研究、從電影和音樂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西方重要節(jié)日文化差異探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特點研究、中國宗教發(fā)展的狀況……這些課題選材廣泛,都需要做一定的調查研究才能寫出研究報告,而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一定會對他們的英語學習帶來積極的影響。
【作者簡介】莫炎芬,廣東省中山市第一中學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