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縈
【摘要】本文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際論述有效閱讀的教學方法:課前慎選例子,精心備課;課上巧妙啟發(fā),授之以法;課后活讀課文,拓展延伸。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閱讀 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4A-0053-03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強調有感情的朗讀,在自主探究性閱讀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和語文素養(yǎng)。閱讀教學是語文單元教學的重要課型,也是課時量最大的一個板塊,著力抓好它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在今年的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對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學生多吟誦、多誦讀,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多種閱讀的方法;倡導“1+X”閱讀方式,讓師生較為細致地研討一篇課文,作為學生下一步自讀的“范例”,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學到的閱讀方法學以致用,提高閱讀、理解、分析和綜合運用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豐富閱讀量,讓教師的“教讀”、學生的“自讀”以及課外的閱讀形成一個完整的閱讀鏈條,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梢姡谌何拈喿x中,選好文章、教給方法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確定教學的起點、方法和策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一、課前:慎選例子,精心備課
葉圣陶老先生說:“課文無非就是一個例子,學生要憑借這個例子能夠舉一反三?!苯處熯x擇的一篇或若干篇文章,須在語言、選材、結構、寫法等方面有代表性,便于學生充分利用文本舉一反三,達到學法遷移。一旦選好了例子,還得在備課上下功夫。若就課文講課文,沒有一些旁征博引,教師講起來就會索然無味,學生也會聽而生厭。這就要求教師將積累的知識進行提練加工,使之有機地融進課堂教學中。
課前只有準備充分,課上才會發(fā)揮好主導作用。課堂上應提哪些具有啟發(fā)性、誘導性、點撥性的問題,學生會有哪些質疑等,都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有所預設。以《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為例,學生可能會提出:“課文主要是寫圓明園受到列強肆意踐踏,浩劫一空,遭到毀滅性破壞,為何還要用這么多的筆墨寫圓明園的輝煌?”在學習《燕子》一課時學生可能會提出:“‘在微風中,在陽光中,燕子斜著身子在空中掠過,嘰嘰喳喳地叫著……為何是用‘掠過”而不是‘飛過?”“‘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課文不用‘幾根細線而用‘幾痕細線又說明了什么?”在學習《泊船瓜洲》這一課時學生可能會提出:“為什么作者用‘春風又綠江南岸而不用‘春風又過江南岸或‘春風又到江南岸呢?”這樣的問題應當說是有探究價值和討論價值的,教師在備課時如有所考慮并精心準備,就能在課上抓住機會讓學生加以揣摩、體味,感悟其精妙,領會其訣竅,從而有助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甚至從中借鑒習作的方法。
二、課上:巧妙啟發(fā),授之以法
教師在充分備課的情況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是閱讀課最重要的一步。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
(一)營造氛圍,融洽情感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是從精彩的導入開始的。新課導入在課堂氣氛的營造與內容結構的調節(jié)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哲學家布貝爾強調課堂上師生間的相互接觸、氛圍的烘托、情感的交流對教學效果非常重要。因為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信息的交流,更是情感的傳遞。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學生不知不覺被教師的魅力所吸引,從而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此時,知識的傳遞是以師生心理間相互積極影響為背景的,為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埋下很好的伏筆。
(二)粗讀課文,整體感知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兒童是通過聲音、色彩、形狀等形象性思維獲取知識的,引起學生感興趣的重要因素就是聽覺美感。教師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從中受到感染,并融情入文。教師的激趣導入,除了能激起師生內心的共鳴,還會引發(fā)學生感知課文的興趣。學生興趣盎然地讀書,學習效果自然與被動地讀書大有差別。當然,這里的“粗讀”并不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去讀。原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對讀書也有他的見地。他說:“讀,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笨梢?,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問題統(tǒng)領全局,讓學生在粗讀課文時借助問題的導讀去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如《大禹治水》是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填空的方式幫助學生降低學習課文的難度,讓他們通過視頻了解發(fā)大水的情景,然后讓學生講述:大水( )田地,( )房屋,毒蛇猛獸到處( ),人們的生活( )。通過這樣的填空練習,學生對大禹為什么要治水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來粗讀課文時就會帶著“大禹為什么要治水”這個問題去思考。教師相應指導學生邊讀書邊找出大禹治水原因的相關句子,使學生在低年段就養(yǎng)成帶著問題去讀書的好習慣。又如,四年級上冊《搭石》一文主要是通過村民“擺搭石—走搭石—讓搭石”體現出村民的“善良、謙讓、敬老”,而這一切都是圍繞著“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這一句話來展開的。因此,在學生粗讀課文時就可以讓他們思考: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 )風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再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長征》時,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如思考:這首詩主要講什么?表達怎么樣的思想感情?從“只等閑、騰細浪、走泥丸、云涯暖、鐵索寒”等詞語中你體會到什么?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粗讀時做批注的習慣,指導學生通過畫、圈等方式,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注意力就會被吸引到教學內容上來。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所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p>
(三)研讀課文,品文悟情
知識創(chuàng)新的主要途徑是思想的碰撞。閱讀教學不應將課堂看成凝固不變的,而應該讓它成為師生在課堂中迸發(fā)思維火花的場所。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等方式研讀課文,并把讀貫穿整個課堂。在教師讀、學生讀、集體讀、個人讀、配樂讀、默讀、瀏覽讀的過程中,學生會格外關注讀的過程,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fā)。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讀,讓學生在反復讀中感受、領悟,從而入情入境,就能達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相通的目的,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痹趯W生讀的過程中,我們要以“疑”為主線,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在層層剝繭抽絲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最終披沙揀金。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軍神》為例,學生通讀課文后,知道課文主要是寫劉伯承醫(yī)治眼睛的事情,但不明白為什么用“軍神”做題目,而不用“軍人”或“勇士”。這就要求教師先引導學生理解“軍神”的意思,再順著作者思路,從課文中尋找表達“軍神”的文字。在小組討論中,有的學生認為劉伯承在接受手術時,為了避免因施行麻醉而影響腦神經,拒絕使用麻醉劑,這種行為不合常理,體現了一個“神”字;有的學生認為劉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劑的情況下接受眼部手術,忍受72刀的剪割,嶄新的白床單被抓破了,也不發(fā)出一聲呻吟,這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體現了一個“神”字;有的學生認為劉伯承作為川東支隊的軍官,驍勇善戰(zhàn),帶領隊伍英勇殺敵,讓敵人聞風喪膽,體現一個“神”字……通過討論釋疑,學生都能明白“軍神”似一根紅線,以沃克的語言“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堪稱軍神”貫穿全文,從而對劉伯承的高大形象加深認識,領會文章的深刻內涵。這部分的合作學習使學生思維在自主探究、交流討論中得到發(fā)散,并通過反復的品讀感悟解決了問題。又如《長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學生對關鍵詞“云涯暖”“鐵索寒”不太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圍繞問題展開自主閱讀,通過品讀課文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學生通過一個字、一個詞、一個標點,體會到紅軍戰(zhàn)士為巧渡金沙江沒費一槍一彈而高興,所以即使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著高聳入云的山崖,心里也是暖暖的;而面對飛奪瀘定橋中英勇犧牲的戰(zhàn)友,戰(zhàn)士們感到無比的悲痛,所以才有“鐵索寒”的感受。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文中的準確用詞激發(fā)了學生內心的共鳴,學生主動深入文本,與作者對話。學生通過多種閱讀方式品詞、品句、品讀,品味語言,感悟語言,體會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歷經的千辛萬苦,領悟到紅軍戰(zhàn)士藐視困難、克服困難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再如《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借箭”過程中諸葛亮算到了什么?他的計策又妙在哪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研讀中分析、理解和領悟。如在分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這句話時,著重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和魯肅面對此環(huán)境時的不同心境,通過反復朗讀體會魯肅的驚慌害怕和諸葛亮的心中暗喜。而這“害怕”與“暗喜”又是跟上文“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把魯肅請到船里”有關系的,魯肅之所以心慌害怕,是因為諸葛亮給周瑜立了三天內完成造十萬支箭的軍令狀,而前面兩天卻不見任何動靜,在第三天四更大霧漫天時才把他請到船里,駛向曹營,既有為諸葛亮能否如期完成任務的擔心,又有今日生死未卜的驚慌;而諸葛亮的暗喜卻來自他對天文氣象的知曉,對曹操性格的了解,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所以明知周瑜故意刁難也從容接受并敢夸下??谌諆韧瓿扇蝿铡W生通過朗讀這段文字體會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從而加深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的認識。在研讀課文中,我們除了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關鍵字來體會人物特征。比如句子“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就回去?!敝械摹靶Α弊?,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后,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諸葛亮笑的含義:他笑誰?為什么笑?通過細讀和分析,學生就會發(fā)現,諸葛亮的“笑”,包含著三層意思:①笑魯肅的忠厚老實、不知底細;②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輕易中計;③笑周瑜的不自量力、陰謀落空。這個“笑”中包含有寬容的笑、諷刺的笑,還有勝利的笑。一個“笑”字,表現出諸葛亮對魯肅、曹操、周瑜等不同人物的了解。正因為他知己知彼,所以才百戰(zhàn)不殆,才讓自己笑到了最后。學生品讀、思考這些重點詞、句的過程中,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也越來越佩服諸葛亮寬容大度的人格。在學生對諸葛亮有了感性認識之后,還要引導學生理性地梳理整件事情,如思考:借箭成功到底有哪些具體的原因?有了上面充分的體會感悟,學生就不難歸納出這三個原因:第一,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利用大霧天氣,實施草船借箭,又利用順風順水的地理環(huán)境,及時撤離。第二,諸葛亮有識人的本事,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的特點,算準他因大霧漫天看不清虛實,只會放箭,不敢出兵。第三,諸葛亮嚴謹細致、考慮周全,利用二十條船一字排開,使船上的草把和布幔兩面受箭,最終順利完成任務。最后用周瑜的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來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讓學生明白這個結果除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外,跟周瑜的性格特點也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
由此可見,通過重點詞句抓好學生的研讀,不但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感悟課文內容,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作者的情感,體會其中的內涵,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
(四)授之以法,積累運用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苯虒W的最高境界就是通過教師教給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而能自主開展課外閱讀。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明白在閱讀教學中怎么分析課文,怎么分析文章的語言、結構、寫法及作者表達的情感等。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重在得法。例如,1.在文體學習方面,可以讓學生明白記敘文除了時間、地點、人物,還要交待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學習童話故事,要弄清故事的情節(jié)、豐富的想象及人物的特點;學習說明文,要研究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等。2.在方法指導方面,有類推式、查找式、推薦式等。類推式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文本的示范作用,在教學課文的同時,把結構、形式或主題相關聯的文章集中學習,通過學一篇帶多篇的形式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從而大大地提高閱讀效率;查找式就是針對知識性比較強的課文,如《鯨》《秦兵馬俑》等,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查找、收集等方式尋找答案,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推薦式就是向學生還原作品的本來面目,主要是針對改編或節(jié)選原作的課文,如《鳥的天堂》《草船借箭》等,在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向學生推薦原作,使他們完整、全面地了解課文,并能對文中的人物、事件有正確的評判。總之,不要單純就一篇文章來分析,要教學生學會分析同一類文章的方法,從而更好地保證閱讀量的增加和閱讀品質的提高,真正達到“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的效果。
三、課后:活讀課文,拓展延伸
活讀課文,是閱讀課文的“余音”。教師要充分整合課內外資源,以點帶面,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如學完《長征》后,可以布置學生課后閱讀《長征組詩》,在下節(jié)閱讀欣賞課上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學完《少年閏土》,讓學生課后閱讀魯迅的《故鄉(xiāng)》,了解成年后閏土的情況;學了《木偶奇遇記》,讓學生續(xù)編故事,看看小木偶又發(fā)生了什么故事……通過1+X的作業(yè)布置,把學習的觸角向課外拓展延伸,既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海量閱讀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探究能力。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金任翕張”,有效的閱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更有助于學生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面對琳瑯滿目的文學讀物,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擇優(yōu)而讀、擇善而讀、擇美而讀”,使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yǎng)成邊思考邊讀書的習慣。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