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紹芳
【摘要】近十年來教育史課程本科教學面臨諸多挑戰(zhàn)。一方面,教育史學科課程地位和價值受到嚴峻挑戰(zhàn),課程逐漸由必修課向選修課轉變。另一方面,教育史課程課時學分逐年下降。針對當前教育史學科遭遇的困境和危機,從發(fā)展態(tài)勢上看,在教學實踐中,教育史課程已顯現(xiàn)出兼具專業(yè)基z}課程與通識課程的特點。在師范生的專業(yè)知識結構中,教育史課程開始逐漸向通識課程轉型。基于教育史課程定位向通識教育轉型的現(xiàn)實需要,有必要在課程結構和設計方面從多學科視角構建教育史課程的知識體系,以此加強教育史課程的通識教育意義。
【關鍵詞】教育史學科 教學改革 通識課程
一、師范專業(yè)教育史課程本科教學面臨的困境與挑戰(zhàn)
近十年來教育史學科危機是教育史學者尤為關注的話題,因學科發(fā)展遭遇的困境和危機,也導致目前教育史課程本科教學面臨諸多挑戰(zhàn)。從教育史學科發(fā)展傳統(tǒng)上來看,教育史課程長期以來作為師范生培養(yǎng)和教育的基礎性課程,但近十年來教育史課程在師范生課程體系中己呈漸趨邊緣化的趨勢。
一方面,教育史學科課程地位和價值受到嚴峻挑戰(zhàn),課程逐漸由必修課向選修課轉變。從高等學校內(nèi)部講,教育史作為教師教育與培訓的基礎學科,其學科地位日漸式微,課程也被不同程度地擠壓、裁減。從外部環(huán)境看,教育史作為一門學科在整個教育科學中獨特的基礎地位常常被誤解,對教育史研究在現(xiàn)實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也缺乏正確的認識。另一方面,教育史課程課時學分逐年下降。從本科課程教學的現(xiàn)實看,教育史本科教學面臨的最直接的挑戰(zhàn)就是中外教育史課程課時的大幅度壓縮。以往,本科生的中外教育史課程總課時大概在150個左右。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逐漸減少,從一個學期每周四課時降到現(xiàn)在的一學期每周三課時,有的院校甚至把中外教育史兩門課合成一門中外教育簡史,在一學期中講完。課時的大幅壓縮,直接制約著教育史學科的教學效果,學生很難在短短一個學期內(nèi)系統(tǒng)掌握教育史的知識體系,這對教師教學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對這門課程乃至學科的評價。
二、向通識教育轉型:教育史課程教學改革可能性的嘗試
針對當前教育史學科遭遇的困境和危機,從發(fā)展態(tài)勢上看,在教學實踐中,教育史課程己顯現(xiàn)出兼具專業(yè)基礎課程與通識課程的特點。在師范生的專業(yè)知識結構中,教育史課程開始逐漸向通識課程轉型。從國際比較上看,當前美國教育史課程在目標和內(nèi)容定位上也越來越趨向于通識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美國教育史特別注重采用自主學習指導、批判分析、小組合作討論等教學組織形式,強調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廣闊的知識視野和人文關懷精神?;诖耍疚膰@教育史課程向通識課程轉型的現(xiàn)實需要考察教育史課程教學改革的可能性。
從教育史學科發(fā)展的時代語境看,在高等教育市場化條件下,學生更傾向于學習技術性的、實用的、與勞動力市場相關的知識,對基礎類知識的興趣越來越淡薄。但從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看,單純信息的獲得和專門技能的習得并不能給予學生開闊的視野和知識基礎,在現(xiàn)代社會,擁有良好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僅有這些教育背景依然是不夠的,教育仍然需要向下一代提供“時代的智慧”、“我們文化的傳統(tǒng)”的知識。師范生作為未來的教師,更需要具備理解力和價值判斷的能力,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研究生院的學生,必須能在各個領域同時具備理解和判斷能力。通識教育的目的即在于擴大理解力,發(fā)展對事實的尊重心,增強合于情理的思考和行為的能力。通識教育課程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學生知識結構中實現(xiàn)了一種平衡,通識教育使學生不僅可以精通某一專門領域的知識,而且還能熟知其它領域的知識,從而打通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獲得完整、有序、有意義的知識體系,使得學生在專修某一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擁有開闊的知識視野。
教育史課程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知識,一定程度上可以打通專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之間的壁壘,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史課程側重專業(yè)知識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加強教育史課程的通識教育意義,可以有效豐富教育史課程的知識體量和廣度,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批判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教育史課程結構的重組與調整
基于教育史課程定位向通識教育轉型的現(xiàn)實需要,有必要在課程結構和設計方面對教育史知識進行重組和調整。從課程結構來說,應突破學科疆界,著眼于整體教育史知識的教學和學習,加強歷史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和知識在教育史課程教學中的內(nèi)容比例,從多學科視角構建教育史課程的知識體系。通過建立學科之間的融合與對話,打通教育史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在開闊的語境中重新理解教育的歷史及其變遷。
從教學設計上來說,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嘗試采用貫穿于中外教育史發(fā)展中的核心議題設計主題式課程模塊,突破傳統(tǒng)教育史教學制度史和思想史的框架設計模式,以文本、語境、論爭為框架統(tǒng)籌教育的思想史和制度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綜合的理解判斷能力。具體而言,在教學內(nèi)容上選取一系列經(jīng)典文本,挖掘經(jīng)典文本中涉及的重要議題和觀念,賦予教育史知識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在此基礎上,聚焦經(jīng)典文本特定的歷史語境,以還原特定語境的方式理解教育知識的歷史性和特殊性。除此而外,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引入對話與爭論,體會不同歷史時空下教育思想、制度在變遷過程中的博弈和流變過程,把握教育知識在歷史變遷中的復雜性和局限性。
參考文獻:
[1]田正平.老學科新氣象——改革開放30年教育史學科建設述評[J].教育研究,2008,(9).
[2]張斌賢.以歷史責任感推進教育史學科人才培養(yǎng)[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