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兵
內容摘要:《九辯》被后人一致稱道的最大亮點,就是對秋景的描寫,這作為全詩的抒情線索貫穿始終,使作品的字里行間飄逸著一絲自然的味道,為作品涂上一層濃濃的秋色,也給作者的思想感情蒙上一層秋色般的蕭索。本文對《九辯》中秋景的描寫談些個人看法。
關鍵詞:《九辯》 秋景 描寫
《九辯》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文學家宋玉的代表作,它被后人一致稱道的最大亮點,就是對秋景的描寫,這作為全詩的抒情線索貫穿始終,使作品的字里行間飄逸著一絲自然的味道,為作品涂上一層濃濃的秋色,也給作者的思想感情蒙上一層秋色般的蕭索。我們每讀此詩,總會感受到秋色無處不在。
在欣賞《九辯》秋景時,常常會感嘆宋玉為后世文學開創(chuàng)了“悲秋”這一文學意象。秋天,在傳統(tǒng)意象中都是以豐收、興盛而出現(xiàn)的,到了宋玉筆下卻為何變成了一派蕭索的景象?朱熹在《楚辭集注》中批道:“秋者,一歲之運盛極而衰,蕭殺寒涼,陰氣用事,草木零落百物凋悴之時,有似叔世危邦,主昏政亂,賢智屏絀、奸兇得志、民貧財匱、不復振起之象。是以忠臣之士、遭饞放逐者,感事興懷,尤切悲嘆也。”人在失意的時候,外界景物往往會牽動神經(jīng),而秋是最容易引人感傷的季節(jié),所以細讀《九辨》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實際上是借秋景寄托某種意義。
我認為作者至少為《九辨》中的“秋”賦予了以下意義:
其一,對國勢之式微、社會之破敗的悲涼。宋玉創(chuàng)作《九辯》的時候,楚國國勢已經(jīng)日漸式微。國勢的盛衰與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面對風雨飄搖的國家形勢,作為一個文學家,宋玉不可能不關注國家此刻的命運,因而作品中反映這種形勢和思緒是很自然的事情?!毒呸q》對國勢的描寫主要集中在第八段,“農夫輟耕而容與兮,恐田野之蕪穢。事綿綿而多私兮,竊悼后之危敗”?!稗r夫輟耕”,人民已經(jīng)無法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田野蕪穢”一幅破敗的社會景象。從這有限的描寫中已經(jīng)看出,楚國已瀕臨敗亡的邊緣。像《詩經(jīng)》中那種“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最起碼安定的社會形態(tài)已不復存在,怎不令人悲涼?悲涼卻無法改變,這就使得宋玉陷入無可奈何的情感之中。當然,由于《九辯》不是政治抒情詩,宋玉也不是屈原式的憂國憂民的文學家,所以他或許在主觀上只是用秋景來起興,并非有意表現(xiàn)國勢衰微,但主觀意圖與客觀效果之間往往并非一致,宋玉寫秋景即使不一定刻意去揭露什么,客觀上卻起到了我們所說的揭露效果。
其二,對楚王之昏庸、小人之日進的悲憤?!毒呸q》在訴說自己遭遇和志向的同時,也含蓄地揭露了楚王的昏庸。楚王本來應該是清正廉明、廣開言路、善理朝政,可現(xiàn)實是昏庸不明,小人當?shù)蓝徊?,堵塞言路,忠良之士無以報國,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使宋玉不由自主地生悲,既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悲憤,更有心理失落的悲哀。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寫君王不明,“何氾濫之浮云兮,猋雍蔽此明月,忠昭昭而愿見兮,然霠噫而莫達”。說的是浮云將明月遮蔽,使我的忠心不能上達君王。為什么莫達?宋玉雖然沒有明說,但字里行間可以細品,就是因為君王不明。如果君王清明、朝政有序,何至于“霠噫莫達”?第二個方面,寫小人得志?!霸鲬C惀之修養(yǎng)兮,好夫人之慷慨。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小人只會慷慨陳詞,沒有實際本領,然而他們常常能“踥蹀而日進”、“美超遠而逾邁”。大凡末世之際總會是這種狀況,中國兩千多年的朝代衰亡更替無不如此。宋玉雖然在主觀上并沒能意識到這一現(xiàn)象,更不可能有意識地去闡述這一規(guī)律,但在客觀上,他卻首次揭露了這一事實。
其三,對秋天之蕭索,命運之多舛的悲傷。曾幾何時,生機盎然的紅花綠葉在蕭瑟的秋風中變得葉黃枝枯;“草木搖落而變衰”,不斷吹來的寒風,使本已枯萎的草木不由自主地飄搖瑟縮,并不時傳來嘩嘩的落葉聲。那落在地上的樹葉,與遍野的枯草,共同組成了大地荒蕪的景象;“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寒露下來,百草焦黃,喬木落葉,春天的群芳與夏日的濃蔭,都消失了;小燕辭歸、大雁南游、秋蟬無聲、鹍雞悲鳴,連鳥蟲都生悲意,紛紛閉息或逃亡。面對這滿目荒涼的秋景,人又怎能不倍感凄涼?“悼余生之不時兮,逢此世之狂攘”、“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無處。”聯(lián)想自己落魄的遭遇、放眼風雨飄搖的楚國河山,我生不逢時,生活在當今時時擔驚受怕;時光一天天過去,而我卻老無處所,怎不叫宋玉心生悲傷?
雖然我們不能說宋玉主觀上給《九辯》中的秋景賦予多么積極意義,但詩中“草木搖落而變衰”、“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惟其紛糅而將落兮,恨其失時而無當”等等的描寫,客觀上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楚國的末世景象。因此,無論是宋玉有意為之,還是創(chuàng)作偶然,這些景象的描寫確實令人贊嘆,致使我們不得不對此進行偏愛式分析。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qū)張家集鎮(zhèn)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