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濤
讀書是要用眼的,眼力不行,讀起來自然辛苦。故“悅眼”一說,首先要保證眼睛好使。像我等老眼昏花者,加上又有些眼疾,書看多了,看得久了,不時時準(zhǔn)備好抗疲勞消炎的眼藥水,怕是吃不消。
如果你要問我,紙質(zhì)書與電子書哪種最能悅眼。我的回答很干脆:當(dāng)然是紙質(zhì)書!同是看一部十萬字的文學(xué)作品,紙質(zhì)書看完之后,眼睛一般都不會有犯病的征兆。而電子書,倘那屏幕的質(zhì)量差了些,看完十萬字或更多字的作品后,眼睛會干澀得有些發(fā)癢,整個人也暈暈乎乎的,感覺不出看完紙質(zhì)書后的清爽。年輕人可能會好些。
一本書的裝幀(尤其是封面的設(shè)計)很考究,整本書看起來很精美,便會起到“悅眼”的功效,就能吸引人去品讀。內(nèi)頁的排版,若行距太小,加上字比小五號還小,密密麻麻,像一大堆螞蟻擠到一塊,哪能起到“悅眼”的效果。看上兩眼,不迅速起雞皮疙瘩才怪。若不時又蹦個錯別字出來,宛若死蒼蠅一般,大倒胃口,慘不忍睹。
故“悅讀”首先要“悅眼”。那書一眼看上去就令人感覺不舒服,人們就不會輕易動手去翻,從而導(dǎo)致“悅讀”終結(jié)。
“悅眼”只是物質(zhì)層面的,乃“悅讀”之初級階段。
書是用眼去看的,更是用心去讀的。古人提倡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凡能靜下心來看書的人,自然而然就有了養(yǎng)心的作用。所謂修身,即如是。一個人如果以讀書為一件樂事,那他就不易心浮氣躁,就使自己的“悅讀”起到了“悅心”的功效。“悅讀”便能“悅心”,使人少了諸多俗世的煩惱??偸腔嫉没际е?,沒有“悅讀”,便沒有了“悅心”。
讀到了好書,定然愉悅,心就容易沉靜下來。故要“悅讀”,不多到書店、圖書館這些多書的地方去,就不易找到好書,“悅心”的質(zhì)量便會跟著打了折扣。林語堂、梁實秋、豐子愷等人的作品,是最能“悅心”的上上之作。這是我個人的淺見。
“悅心”使“悅讀”從物質(zhì)層面過渡到了精神層面,可以說是一種升華。
書中那些優(yōu)美的詞句,是有顏色的,可以用眼睛去看的;是有聲音的,可以用耳朵去聽的;是有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的,也可以與你的情感相碰撞而生擦出火花的。
文藝作品的“悅情”作用,我們千萬不要低估了。哪怕是一首小詩,哪怕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可能都會有激蕩讀者情感的作用,久久不能散去,甚至伴隨一生?!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同樣,讀書也是要投入感情的,只有投入了感情,你才能隨作者或書中人物的喜而喜,悲而悲,才會達(dá)到“悅情”的目的。
我們都是普通的讀者,不可能像老僧那樣禪定。只有通過“悅讀”而激起情感的浪花,我們的生命才能像小溪,叮咚作響;像江河,奔流不息;像大海,濤聲依舊。
這是“悅讀”的較高層次,已進(jìn)入了精神的層面。
“悅讀”可以修身養(yǎng)性,這是事實。“悅性”,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是長期“悅讀”的結(jié)果?!案褂性姇鴼庾匀A”,那“華”,就是儒雅,就是溫文爾雅,是長期“悅讀”才形成的一種氣質(zhì)?!皭傂浴钡摹靶浴保c“華”的意思相同。人通過長期的“悅讀”,就會使自己的性格、品性定格,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氣質(zhì)。
“悅讀”能有“悅性”的功能,在改變一個人氣質(zhì)的同時,也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yùn)。道理很簡單,即便是雙胞胎,喜歡讀書的和不喜歡讀書的,兩個人日后的命運(yùn)肯定會有很大的差別。
“悅性”是“悅讀”的至高境界,使“悅讀”的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
與“悅讀”相對的是“苦讀”。為達(dá)到某種目的而“苦讀”,如《三字經(jīng)》里所說的“頭懸梁,錐刺股”,即便目的達(dá)到了,已是身心疲憊。在科舉時代,多少人一生“苦讀”,仍未達(dá)到目的。其中的酸楚,我們多看看《儒林外史》之類的書就知道了。
毫無疑問,我們提倡的是“悅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非常希望開展多種多樣、有聲有色的讀書活動,讓“悅讀”的種子廣播,讓“悅讀”的花永遠(yuǎn)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