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富乾
摘 要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性學科,其學科特點主要是基礎性、記憶性、功能性。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學好它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語文教學,是夯實基礎,開拓創(chuàng)新的階段。小學階段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常用的字,初中作為承上啟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新穎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新學生思維,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才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也是素質教育所要求的。
關鍵詞 語文教學;興趣;教學方法;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1-0239-01
語文是我們在平時生活中運用最多的一門學科,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可以看出其語文素養(yǎng)。語文學科的學習不是速成的,需要一朝一夕的積累,總結。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的語文成績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一個有知識涵養(yǎng)的人。這就要求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結合語文的學科特點,以學生為主體,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以下是我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來的一些教學經驗,希望能夠對廣大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興趣
1.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
環(huán)境是學習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古有“孟母三遷”,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次搬家,可見環(huán)境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學生在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周圍的同學都在自覺學習,自己也會加入到學習的環(huán)境中來,假如周圍的學生都在玩,那么自己也會不知不覺和他們一塊玩。環(huán)境分為課堂環(huán)境和課后環(huán)境,課后環(huán)境是一個班級學風的體現(xiàn),需要教師和班干部共同努力,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堂環(huán)境是教師能夠掌控的,教師通過課前認真?zhèn)湔n,課堂上采用幽默詼諧的語言,采用開放式的課堂模式,讓學生積極動腦思考,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興趣。具體的做法是,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相應的問題,課堂上通過有趣的課前導入,讓學生對下面要講的課充滿興趣,講課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例子,留出相應的時間來讓學生思考自己準備的問題,通過問題的思考,探討,解決,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種學習環(huán)境下,才能夠將語文學習做好。
2.注重團隊合作,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
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比不上集體的,學習亦是如此。學習講究的是學習效率,一個人花費半個小時才能解決的問題,一個團隊或只需要10分鐘,這樣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才思考其他的問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團隊合作,讓學生積極和其他的學生多交流,表達自己的遇到的問題,共同思考,每個人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學習小組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每個學習小組都有學習相對較好的學生,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另外,學習小組里的同學都是學生,對于一些膽小,不敢向老師問問題的學生來說是巨大的幫助,同學之間課前無拘束的交流,學生也會有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
二、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新課標要求學生應該全面發(fā)展,學生成績只是考核能力的其中一部分,不能全部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進行構建,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對于具體的問題,沒有自己想法,這種方式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對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應該僅僅只注重學生的成績,更應該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平時的生活中去,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另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變得更加有思想,有主見,學生能夠在寫作時別出心裁,獨具一格,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而不是死板硬套模板。
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家長和學生共同配合,家長積極督促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對學生一些新奇的見解給予支持,讓他們有環(huán)境來鍛煉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有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多長見識,從而達到啟發(fā)思維的結果。
三、因材施教,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
個體都具有差異性,每個學生由于其生活環(huán)境不同,性格特點也有所不同,有的活潑開朗,有的樸實憨厚。對于這兩種情況,教師應該實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對于性格特點內向的學生來說,他們不善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在遇到問題時不向其他人詢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幫助這類學生,讓他們體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解決他們性格上的困難。另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不應該建立在學生等級差異的基礎之上,不應該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習好的同學有更多關心,這樣會導致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對學生的學習會起到相反的結果。因材施教要求教師公平公正,對每個學生一視同仁,只是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差異,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是為了自己好,學生也會積極配合教師。
四、教師注重提升自身知識水平
知識是無止境的,每個人都需要隨時隨地學習。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需要豐厚的專業(yè)知識,這樣學生在詢問有關問題時教師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語文不像其他的理科類學科,需要聯(lián)系實際的生活,好的文學作品也都是來源于生活。因此,平時社會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教師應該積極去關注,關注最新的教育動態(tài),了解國家大事,向學生積極傳播正能量。比如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黨的最新政策方針,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去灌輸。另外,教師專業(yè)知識能力的提升還應該體現(xiàn)在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參加調研活動,多聽一些有經驗的教師的課,向他們請教教學中遇到的困難,積極吸取經驗,總結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事情,需要各方積極配合,初中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只有每個人都不懈努力,才能將語文學習做到最好。
參考文獻:
[1]邢瑞霞.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反思[D].西北師范大學,2004.
[2]趙亞萍.活用教材資源,促進有效寫作[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12):165-166.
[3]林淑玲.初中語文文學作品鑒賞教學的意義和現(xiàn)狀[J].新課程:中學版,2011(3):123.
[4]劉清華.初中語文文學作品多元解讀的實踐探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