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本文針對“學生主體”目標下初中物理的實驗設計進行闡述。
關鍵詞:學生主體;初中物理;實驗設計
中學生年齡偏小,處理事情不成熟。而且傳統(tǒng)教育就是那種老師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全部復制到學生腦子里,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狀態(tài),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學生們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經常有那種高分狀元,試卷都能答對,但是實踐能力極差,自己都沒法照顧自己,成了“書呆子”。這種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在前幾年這樣的人還會被分配工作甚至成為國家高官。但是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體制改革。人們的觀點看法也有了很大變化。社會發(fā)展越來越重視實用性人才的培養(yǎng),各高校也加速培育實用性人才來填補社會脫節(jié)的空白。而中小學的教育體制改革也是朝這方面發(fā)展的。我們都知道,好習慣是慢慢養(yǎng)成的,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所以中小學尤其是中學生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自主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诖?,教育體制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至于變革的方法,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被動灌輸改為學生主動求知、將傳統(tǒng)課堂里面的教師為主改為嘗試學生為主,教師發(fā)揮輔助作用。我認為,這就是教育改革,激發(fā)學生自主性以及培育實用性人才的最簡方法。
一、 激發(fā)學生自主性
物理,對于很多初中生都是噩夢般的存在,想象一下,語文、數(shù)學、英語和文綜都優(yōu)秀的時候,物理來了一個不及格,你想想那種心情。因為物理的困難,讓很多中學生放棄學習物理,造成了成績的“殺手”。所以我們就更加需要進行物理課堂改革,來幫助“殺手”變成學生都喜歡的學科,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單純的說教只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甚至厭惡,所以要讓同學們自己動手,這種“動手”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實驗,就是老師做一步學生跟一步,全然不同,老師不用有太多的要求和限制,讓學生自己思考,老師做簡要指導就好。
例如:在學習《力學》這一節(jié)時,有一個測摩擦力的實驗中,老師可以提前告訴學生下節(jié)課要做實驗,提前預習課本,下節(jié)課去實驗室做實驗,自行取器材,自己做實驗,老師為指導。下課前留時間來交流心得。在做實驗時,學生自己去取器材,器材包括測力器、一個斜坡體,一塊砝碼,一塊玻璃和砂紙,通過改變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來觀察摩擦力的變化,得出結論。教師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教師可以到個人處檢查工具拿的是否對,給出適當提醒。做實驗時,學生自己測量摩擦力,不僅是得出了結果,還會“開發(fā)”出許多不一樣的想法,進而對物理產生探索興趣。下課前做交流總結,還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發(fā)現(xiàn)的其他測量方法。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活動大多都是自己完成,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自主性。
二、 打開物理大門,獨立探索新知
物理屬于理科,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其實理科的東西都是一套一套的,都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所謂的“學渣”上物理課像聽天書,而“學霸”聽課高效,做題如飛。這里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也是常說的“入門”,但是找到這個物理的大門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把物理的大門比作一個寶藏,那么老師的教導就是尋寶路上的地圖,為尋寶人也就是學生提供路徑,而打開寶藏的秘密都是掌握在學生自己的手上。而這個鑰匙我認為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勤奮好學的精神。人的思維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這也是同一個課堂不同成績的原因。被動的灌輸知識,有些人是灌不進腦子里的,尤其初中生,正是調皮搗蛋的年紀,被動地灌輸給學生知識根本就是無用功,讓學生們主動求知才是正道。
例如:在初中物理課本中,有一章是關于《電》的,其中有一個實驗是讓電池串聯(lián),并聯(lián)來點亮燈泡。這個實驗需要兩個燈泡盒、兩節(jié)一號電池、導線若干,小燈泡一個和一個燈泡架。這個實驗相對來說是簡單的,所以很多老師都習慣于自己演示,學生看一遍就好,其實好多同學都表示,看一遍幾乎等不到下課就沒有印象了。而且老師的演示會讓同學們覺得很簡單,然后造成一種莫名的自信。就拿這個實驗來說,這個實驗看似簡單,如果實際操作會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千奇百怪,就像有些同學的燈泡不會亮,這就有很多原因,燈泡壞了、導線連接不緊、電池有問題等,這些衍生出來的問題會激起學生新一輪的思考,反復求證帶來的不是煩躁,而是覺得有趣,尤其是最后成功的時候的自豪感,真的是無法言表的。
三、 結束語
時代的進步推動著教育改革,這是歷史的必然。教育的變革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這是社會進步的必須。時代的發(fā)展與教育進步是不可分離的。而時代的發(fā)展,必然是舊制度的消亡和新制度的出現(xiàn)。也就是“學生主體”替換“教師主體”;從學生的被動接受轉換為主動探索。雖然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但是目的是不會改變的,都是為了培養(yǎng)實用型全能人才,促進科技進步與社會發(fā)展,促進教育體制的完善。讓每一個學生臉上被作業(yè)壓出的陰霾變?yōu)?/p>
在臉上開出的花朵,讓每一個學生即使在課業(yè)任務繁重的情況下,也不失本心。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社會中,也能夠保留赤子之心。積極地學習,樂觀向上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忠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J].陜西教育:教學版,2009(1):98-99.
[2]宋琳.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演示實驗的實踐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趙火慶,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堯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