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葉圣陶先生曾就教學提出一項理論“預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法寶”。當前我國教學改革也著重于對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而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的起始階段,在該階段對學生進行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與預習效果的提升有一定的必要性。文章就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帶領學生提升課前預習效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效果;方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曾指出,應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小學語文教學要將學生當作學習、發(fā)展的主體,并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帶領學生進行新舊知識關聯(lián),系統(tǒng)化學習相關知識。為此,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將課前預習效果的提升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來抓實、抓好。
一、 明確預習地位
依據(jù)課前預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均應明確預習的重要性,并在每次教學開始之前采取較為全面的預習。三、四年級的學生處于小學語文學習的中段,這一階段的小學生與剛剛進入小學的學生不同,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已經(jīng)逐漸有了自主意識,并且自認為已經(jīng)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套簡易“學習方法”。然而,在課前預習方面,這部分小學生沒有意識到這項學習內容的重要性,并且將預習這項學習內容僅僅當成了一種形式。因此,針對這一階段學生的特性,教師應當帶領學生認識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并對在課前預習中表現(xiàn)良好的同學給予表揚,激勵其他小學生同樣參與到課前預習中來。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觀潮》一課時,可以在課程前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對文章中“若隱若現(xiàn)”“齊頭并進”等幾個重點詞語含義進行深入了解,并簡單歸納“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三個階段的現(xiàn)象。由于此前學生并沒有完全適應課前預習這項學習內容,所以會有較多小學生處于在課堂中教師提問時支支吾吾、難以回答的窘境。這時,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告訴學生們預習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學生在課前必須進行預習工作。
二、 教會預習方法
在師生均意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掌握一些較為常見的預習方法。以小學三、四年級為例,在語文課文預習中,最為傳統(tǒng)的預習方法當屬“默讀—查問—朗讀—品析—思考”體系,也就是在預習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默讀課文,并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通過查閱課外資料、字典等方式對這些生字、生詞含義、讀音進行了解。在掌握其中生字、生詞后,學生應當大聲朗讀課文,并畫出其中寫得比較好的句子,如擬人句、反問句或用詞較為優(yōu)美的句子加以品讀、分析,進而思考整個文章的主要內容。通過該項體系對小學語文內容進行預習,小學語文課堂效率將會獲得進一步提升。
當學生已經(jīng)進一步意識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后,教師就可以逐步引領學生走向正軌,也就是規(guī)范預習過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雅魯藏布大峽谷》一文時,可以先向學生提問檢驗預習成果,并在對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將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以及課文內的生字、生詞一一以板書的形式展現(xiàn)在黑板上,或利用多媒體教具將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展示出來,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關注重點,并向學生滲透“默讀—查問—朗讀—品析—思考”體系。在課文學習中,教師要求學生認讀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再分別指名分段朗讀文章,然后再帶著這些生字、生詞知識重新回歸課文,全體朗讀課文,讀后體會其中的句子,如“映襯著雪山冰川和郁郁蒼蒼的原始林?!钡?,思考這類句子用了什么修飾詞,其中是否包含成語,是否是特殊句式等。進而由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次教學,得出預習中應當采用“默讀—查問—朗讀—品析—思考”體系開展課前預習。
三、 設計預習作業(yè)
由于部分小學生自律性較差,在回到家后很難及時開展預習,這就需要教師通過預習作業(yè)的設計使小學生能在課前認真預習課文內容,并按照上述體系進行課文內容的整理與歸納。在進行預習作業(yè)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考慮到下節(jié)課的課程內容,如課程重點,生字,生詞學習等,并將這些融入預習作業(yè)的設計中,保證預習作業(yè)在內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全面性。
教師可以利用問卷的形式設計預習作業(yè),在其中加入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鞏固預習體系,如在《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xiàn)》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問卷中設計幾個板塊,分別是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多少個生字,幾個四字詞語,找出生字形近字,再聯(lián)系上下文得出的生詞含義等。在生字生詞總結板塊,教師可以將“靜謐”“枉費心機”“浩如煙海”以及“飛渡重洋”等詞匯作為預習作業(yè)的參考結果。而在語句積累中,教師則可以將這些生詞所處的句子摘錄出來,作為學生需要掌握的句式,要求學生對這些詞語的使用方法進行進一步掌握,并深入探究文章內容。
四、 重視教學評價
在預習作業(yè)設計完成后,教師應當在課前將預習作業(yè)發(fā)放到學生手中,并要求學生通過預習的形式在課文中找出作業(yè)答案。在正式講授新課前,教師應當將預習作業(yè)回收,并對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驗收,找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中進行針對性講解。合理的教學評價工作是保證預習質量的關鍵,因此,教師應當將教學評價工作作為預習習慣養(yǎng)成中的重點。
在教學評價工作中,教師應當注意不能設定“標準答案”,而是要依據(jù)文章內容大致歸納出重點詞句以供參考,防止由于“標準答案”的設立,導致學生思維被限制。如《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xiàn)》一文中,除“靜謐”“枉費心機”等詞語外,“吻合”“精神大振”等詞也會被學生加入生詞的范圍內,教師同樣應當針對這些詞語含義、用法進行講解,并鼓勵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善于發(fā)現(xiàn),使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探索熱情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
五、 總結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階段,教師理應在這一階段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yǎng),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帶領學生掃除知識障礙的同時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并且,為提升預習效果,教師還應當在學生心中明確預習地位,教會學生預習方法,幫助學生設計預習作業(yè),關注教學評價工作,使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能獲得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天嬌.探究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6):111.
[2]沈國清.試析關于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的幾點實踐認識[J].新課程(中),2016(08):200.
[3]葉琴.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指導策略探討[J].新校園(中旬),2015(09):36.
作者簡介:
王冬妹,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西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