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有兩個不容忽視的巨人形象:盤古和夸父。盤古和夸父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形象。如果說盤古開辟鴻蒙的壯舉主要是出于對混沌宇宙的不滿,那么夸父逐日的行動則緣于一種對光明的渴望和追求。今天,在我們所能找到的一些早期資料中,都無法找到夸父追日的確切動機。后世詩文資料也沒有對夸父追日的故事做出更多的改寫和創(chuàng)編。盡管有關研究認為,夸父追日緣于部族的遷徙,是人類為了尋找新的合適的居住地不得不進行的遷徙。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愿意相信,夸父追日是出于對光明的追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夸父追日》教后記;神話故事
以我們今天對神話故事的認識來說,夸父追日的動機究竟是什么已經(jīng)不重要,我們更加看重的是故事本身的強大象征意義。在這個故事中,追日的夸父所迸發(fā)出來的強烈光彩已經(jīng)使人們忽略了考據(jù)論證的興趣,人們更加感動于故事所包含的精神寓意。
《夸父追日》這個神話故事編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本組課文是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夸父追日》是最后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的作者袁珂,中國現(xiàn)代神話學家,他對這個故事的創(chuàng)作主要依據(jù)的是《山海經(jīng)》中的記載,基本還原了《山海經(jīng)》中的主要情節(jié)。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教材文本在《山海經(jīng)》所提供的基本框架中豐富了故事,使故事變得更加神奇動人,人物形象更加撼人心魄。在這篇神話故事之前,二年級有積累神話故事詞語的學習,三年級上冊學習了《盤古開天地》,本單元的前一篇就是《女媧補天》。
這樣的神話故事,三年級學生基本上已了解故事的大概內容。教材中的文本,學生完全一讀就能把握到。針對中年段學生學習概括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點,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訓練學生把一段話用一個四字詞語來概括。于是,開課后,老師請學生讀第一自然段,讀后學生說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進而請學生用四個字來概括。學生基本上能說出“喜歡光明”。最后老師總結:我們把一段話的內容,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達,也可以用比較精煉的詞語來概括。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比較順利地完成了第一段的學習??偨Y完學法,學生用剛才學到的方法學習剩下的四個自然段:自由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合適的四字詞語概括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學生匯報,師生整理板書:喜歡光明——追趕太陽——喝干兩河——頹然倒下——變成大山;最后請學生根據(jù)板書說一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學目標的定位不準,把原本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費力不討好。要求學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用四字詞概括,拔高了對三年級學生概括能力的要求,課堂實施過程中進展非常吃力,最后幾乎是在老師的提示下完成,學生沒有得到相應能力提高。最后請學生根據(jù)板書來說故事主要內容,部分學生過于機械地認為一定要用上板書上的四字詞語,反倒影響了學生組織自己的語言來流暢地表達。
接下來,拓展閱讀《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夸父逐日》。學生自由讀,指名讀,請學生說一說小古文的意思,最后與課文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小古文主要意思與課文內容相同,但是小古文精煉短小,全文共37個字,課文有更豐富的想象,故事記敘更詳細、具體。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課堂上請到了一個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比較順利地說出了小古文的主要意思。但是,這畢竟是三年級的孩子,只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就來補充閱讀小古文,大部分學生還是有困難的,不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另外,此處原本定位為通過對比閱讀,來感受課文這一神話故事的神奇。這樣的教學設計也不是特別恰當?shù)摹P」盼墓倘痪珶挾绦?,卻也能體現(xiàn)神奇。何況,古文的表達精煉,更是一種藝術風格。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講述神話故事,通過講故事來體會神奇。老師和同學們先討論有哪些小妙招可以幫助講好這個故事。學生交流認為:態(tài)度自然大方,加上適當?shù)膭幼?,有合適的感情等。最后老師還針對這個故事,梳理出了兩個小妙招:一是理清大結構(已有板書);二是講好小細節(jié)(具體來說,就是把這個故事中的神奇之處講精彩)。老師先示范講述第一段的內容。老師講述時,對夸父是巨人這一神奇之處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描繪出了巨人具體的樣子,還對夸父為什么去追太陽,想象補充出了具體的原因。老師講完后,提問學生:你記住了剛才老師講出的什么小細節(jié)?你對老師的講述作何評價,有什么建議?進一步讓學生明確:在尊重課文的同時,對故事中的神奇之處可以有自己的想象。之后,學生在四人小組內每人一個自然段,分工合作,講述這個故事。練習完畢,請一個組的同學上臺,師生一起共同合作講故事,同學進行點評。
最后學生展示講述故事時,基本上是對課文內容的復述,幾乎沒有自己的想象。就是復述課文內容時,也說得有點磕磕絆絆,表達不夠口語化。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講述故事來體會故事的神奇,可見沒有得到落實。作為一個三年級學生,只在預習和初讀課文的情況下,就講好這個故事是不大可能的。這樣的教學設計,還是未能充分尊重學情。而僅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體會神奇,恐怕也是只有其名,無法落到實處。
這次上課后,我深刻反思了課堂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認真審視了這篇神話故事的教學定位,重新調整了教學思路。我重新從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尊重神話文本神奇的特點出發(fā),來挖掘神話人物和神話文學藝術的精神寓意,從而達到精神認同,文化傳承的認知高度。調整后的教學具體如下:
自由初讀課文后,說說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同樣是旨在訓練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不過,之前要求學生先用四字詞語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再借助四字詞語來說主要內容?,F(xiàn)在這樣直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學生能更靈活地組織語言,更流暢地進行表達,老師也能更準確地了解學生已有的水平,進行更切實際地指導。像這個易懂較簡短的故事,學生具備說出主要內容的能力。當然,對用比較簡練的語言來表達,并要能把故事內容講完整,大部分學生還是有一點欠缺的。老師根據(jù)第一個學生的作答,相繼指導。如果學生像復述式的回答,及時打斷進行指導;如果學生對故事主要情節(jié)有遺漏,請同學指出并補充。進而再請一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完整地說一說。這樣,既充分展示出了學生已有的水平,又能有的放矢地指導,使其提升。
接下來,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自由默讀課文,找出能感受到神奇的句子,全班匯報交流,老師適時點撥,再帶著理解體會好好地讀。就這樣,神話故事豐富奇特的想象,就深深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了。
這個神話故事所有神奇的句子都是描寫一個人,一個神奇的人,這個人就是夸父。學生在品讀神奇的句子后,夸父的形象就烙在學生的心中了。這時再交流夸父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是水到渠成的事。學生都能談到夸父喜歡光明,堅持不懈,奮勇前行,甘于奉獻等等英雄的本質??墒枪庥羞@些我們還不能滿足,我們的學生還應當具備質疑和思辨的能力。這樣一個神話故事,以我們今天的認知水平來看的話,是否也會對夸父追太陽這一行為有些許的不解甚至質疑呢。如果有,我們是不是得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流傳了幾千年,而且還將一直流傳下去又是為什么呢?通過這樣的質疑,思辨,學生終于懂得:夸父為什么追太陽,能不能追到太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從決定去追太陽那一刻起,就成了我們中華民族心目中喜歡光明,甘于奉獻的英雄,成了我們祖先心目中勇于挑戰(zhàn)自然,征服自然的英雄。此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的所悟所感口頭表達出來,既是對人物形象的深化,又是學生口頭表達的一次訓練:
夸父勇敢追求光明,最后卻遺憾地倒下了,倒在了追尋的路上,他該有多少話要對人們說??!現(xiàn)在你是夸父,請你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吧。
在我倒下的那一刻,我多么想跟大家說:“。”
之后,老師再領著學生回顧熟知的幾個神話故事,像《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返取W生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神話傳說故事歷經(jīng)幾千年乃至永遠流傳的價值所在——那就是蘊藏在這些神話人物身上的精神寓意。
最后拓展閱讀《山海經(jīng)》中的《夸父逐日》,學生了解到不同的時期,我們講述故事的方式發(fā)生了改變,但這些故事留給我們的精神卻不會改變——齊讀板書:追求光明,甘于奉獻。
這一次的教學,目標明確,主線明確,層次清晰。一、 初讀課文,了解故事主要內容;二、 走進課文,感受故事的神奇;三、 交流感受,探究夸父形象;四、 精神認同,文化傳承。通過這樣的教學,《夸父追日》中這個善于奔跑,向著光明奔去的威武漢子,作為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精神巨人,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發(fā)展史上的文化圖騰,永遠留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參考文獻:
[1]龔維英.“夸父逐日”神話新釋[J].天津社會科學,1983(5):88-93.
[2]朱麗卉.《山海經(jīng)》中神話英雄永續(xù)生存意識及其影響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5.
作者簡介:徐艷,廣東省中山市,廣東省中山市小欖廣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