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紅然盱眙縣官灘鎮(zhèn)衛(wèi)生院消化內科,江蘇淮安 211703
十二指腸潰瘍(duodenal ulcer-DU)是一種常見病癥,屬于消化性潰瘍的常見類型,是由多種原因所致,主要是指發(fā)生在十二指腸部位的局限性組織缺失,可累及粘膜、粘膜下層、肌層的非特異性潰瘍。慢性周期性發(fā)作并有節(jié)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為主要以慢性周期性發(fā)作并有節(jié)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多見于男性,據統計,十二指腸潰瘍好發(fā)于十二指腸球部,發(fā)生率可達95%[1]。相關研究指出,幽門螺桿菌在本病中的檢出率在90%~100%之間,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致病因素[2]。因此,采取合理、科學的治療方法徹底根除幽門螺桿菌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病情進展、減低復發(fā)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谏鲜鍪聦?,該文對該院2015年1月—2017月10月期間住院治療的86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提供奧美拉唑、西米替丁進行靜脈滴注治療,現將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均為該院住院治療的86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經過數字表法隨機分為以下兩組,對照組42例,22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20~73歲,平均(46.5±8.5)歲。實驗組 44 例,23 例男性,21 例女性,年齡 21~72 歲,平均(46.5±8.5)歲。以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性別結構、年齡分布等方面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入選標準[3]:①意識清楚;②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主動加入研究;③經過胃鏡檢查確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活動期;④經14C呼氣試驗顯示幽門螺桿菌呈陽性;④符合醫(yī)學倫理;⑤潰瘍直徑>3 mm且<20 mm;⑥潰瘍個數≤2。排除標準:①存在理解、溝通等能力障礙;①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③過敏體質;④近期接受過其他藥物治療;⑤合并消化道腫瘤、應激性潰瘍、潰瘍穿孔、出血、胃潰瘍、肝腎功能不全、精神類疾病等。
對照組患者接受西咪替丁治療,即600 mg西咪替?。▏帨首諬31022471,規(guī)格0.2 g/支)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內溶解、稀釋,靜脈滴注,1次/d。
實驗組患者接受奧美拉唑治療,即40 mg奧美拉唑(國藥準字 H20083844,規(guī)格:40 mg/支)加入 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內稀釋、溶解,靜脈滴注,每12 h 1次。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7 d。
觀察兩組潰瘍面愈合效果、不良反應(蕁麻疹、白細胞減少、谷丙轉氨酶異常等)、幽門螺桿菌根除率(Hp感染:快速尿素酶試驗與14C呼吸試驗結果呈陽性;Hp根除:速尿素酶試驗與14C呼吸試驗結果呈陰性)。
潰瘍面愈合療效判定標準,以畸田隆夫分期法為依據,如下:愈合是指S1、S2期,病灶全部消失;有效是指H1、H2期,潰瘍面縮在50%及以上;無效是指潰瘍處于Al/A2期,潰瘍面縮小低于50%。治愈和有效為潰瘍愈合[4]。
兩組數據均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選擇(±s)、[n(%)]表示,行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潰瘍面愈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潰瘍面愈合效果的比較[n(%)]
實驗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復發(fā)率均較對照組優(yōu),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復發(fā)率的比較[n(%)]
對照組疼痛緩解時間(5.5±1.7)d,對照組疼痛緩解時間(3.1±1.3)d,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375,P=0.001<0.05)。
實驗組發(fā)生1例蕁麻疹,1例谷丙轉氨酶異常。對照組發(fā)生1例白細胞減少,均屬于輕微反應,可自行恢復至正常。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屬于常見的慢性病癥,主要是指十二指腸降段、乳頭以上部位的潰瘍,發(fā)病機制相對復雜,普遍認為與十二指腸黏膜損傷與其黏膜自身防御因素(胃黏膜一黏液屏障、黏膜血流、前列腺素、表皮生長因子等)失衡存在密切聯系[5-7]。此外,胃酸分泌異常、阿司匹林的普遍應用、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均是誘發(fā)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常見病因。相關研究指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一種致病、復發(fā)因素,≥90%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是由于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8]。現階段,臨床提倡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應遵循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徹底清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原則,主要以抑制胃酸分泌為治療核心,藥物以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為首選,前者是指法莫替丁、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價格適中,其作用原理是通過競爭性結合壁細胞上的H2受體,降低得壁細胞內產生cAMP效率,從而達到降低胃酸分泌的目的,不僅可以有效減少基礎胃酸分泌,而且可以部分性的抑制胃泌素、迷走神經等物質引起胃酸的分泌,受到臨床廣泛應用,但存在一定臨床缺陷,即H2受體拮抗劑類抑酸藥物的抑酸效果較弱;后者是指半托拉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藥物,均屬于治療消化性潰瘍的高效藥物,作用機理是通過對壁細胞分泌管上的H+或K+-ATP酶的活性起到阻斷作用來發(fā)揮藥效,促使胃壁細胞難以把胞漿內的H+轉運至胃腔內,進而達到抑制胃酸形成的目的。其中奧美拉唑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同時也屬于一種脂溶性弱堿性藥物,其作用原理如下:①極易濃集在酸性環(huán)境內,特異性地作用在胃壁細胞質子泵(H+,K+-ATP酶)所在部位,逐漸形成亞磺酰胺的活性形式,并與二硫鍵、質子泵的巰基發(fā)生不可逆行的結合,達到阻斷H+,K+-ATP酶的活性目的,抑制胃酸分泌,減少胃液內的酸含量;②較強的抑制基礎胃酸、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③明顯阻斷組胺、五肽胃泌素等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④靜脈滴注奧美拉唑,其濃度隨著胃酸分泌量的降低而降低,隨之胃內pH迅速增高[9]。由此可得,靜脈滴注奧美拉唑可以快速緩解疼痛癥狀。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潰瘍面愈合率93.18%、幽門螺桿菌根除率90.91%均較對照組76.19%、71.43%高,差異顯著(P<0.05),說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治療期間的應用奧美拉唑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西咪替丁,如麻榮[10]研究內提到,研究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并發(fā)出血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以奧美拉唑的緩解率75.00%較對照組 (常規(guī)治療)28.57%高,說明奧美拉唑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合并出血的治療效果顯著。此外,實驗組復發(fā)率、疼痛緩解時間均較對照組優(yōu),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體現出奧美拉唑可有效緩解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的疼痛癥狀,加速潰瘍面恢復,臨床應用價值加高。加上兩組治療期間僅發(fā)生輕微不良反應,進一步證實奧美拉唑的具有較高的臨床用藥安全性。
綜上所述,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經過奧美拉唑、西咪替丁治療,臨床效果均理想,但奧美拉唑效果最為顯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廣。
[1]邱奕,陳喬,伍竹君,等.埃索美拉唑治療十二指腸球潰瘍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效果分析[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6,28(11):1463-1465.
[2]劉雅靜.自擬健胃愈瘍湯聯合三聯療法對H.pylori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血漿胃腸激素、胃電圖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32):3555-3558.
[3]王曉虎.抗幽門螺桿菌藥物在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中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7,33(10):27.
[4]王經榮,鄭梅英.胃鉍鎂聯合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5,12(29):112-115.
[5]劉洪亮.雷貝拉唑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31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5,24(18):106-107.
[6]白揚.比較埃索美拉唑三聯與奧美拉唑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臨床療效[J].北方藥學,2017,14(5):95.
[7]段春蓮.兩種質子泵抑制劑四聯療法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6,43(16):93-94.
[8]黃仲嫻,黃德仁.瑞巴派特聯合三聯療法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應用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22(18):74-76.
[9]張濤,樊點蓮.靜脈滴注奧美拉唑對應激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評價[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5,15(6):861-862.
[10]麻榮.奧美拉唑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并發(fā)出血臨床治療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6,16(6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