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麗,涂臘根,陽小雅,江婉明
(廣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課程考核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1]。近年來,我國各高等醫(yī)學院校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教學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取得很大的進步。但是,課程考核制度的改革明顯滯后,“一考定終身”的現(xiàn)狀改變不明顯[2]。大多數(shù)學生面對課程考試,依然是采用熬夜背書的方式解決,“考前突擊背書,考后一夜忘光”的醫(yī)學學習怪狀并未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而得到改善。
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制度存在著明顯的弊端[3-4],如:(1)課程考核注重終結性結果,忽視過程性評價;(2)考試形式單一,內容重理論、輕應用,過于標準化;(3)學生一味追求分數(shù),忽略個人能力發(fā)展;(4)教師被“分數(shù)”綁架,總結分析不仔細。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考核制度已經失去對教學的積極作用,必須研究和實施新的考核制度才能適應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的發(fā)展。
針對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制度存在的弊端,本研究對高職助產專業(yè)生理學考核制度進行改革,探索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考評體系。
選取廣州市某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2015級助產專業(yè)學生開展課程考核改革。其中,1班學生(50人)作為對照組,2班學生(48人)作為實驗組。助產專業(yè)學生全部為女生,兩班級入學成績無差異。
1.學前測試。選取生理學中與職業(yè)相關的基礎問題和情景式開放性問題設計一套開放性試卷。本研究測試試卷中共有情景式開放問題5題,占試卷分數(shù)的70%。在學生入學初期對助產專業(yè)學生進行測試,并對成績進行分析,保留試卷。
2.組織教學。在生理學教學過程中,對照組和實驗組班級為合班上課班級,理論課和實驗課任課教師均相同。理論教學采用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結合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驗課則分班進行。
3.教學過程性評價。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制度,即在期末一次性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實驗組則實施“3+2+1”課程考核模式,即在學習過程中實施3次階段性考核,考查基本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對學前測試卷實施進一步補充考核2次,實施階梯式考核評價,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和對未知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期末1次終極性考核,與對照組共用一張試卷,試卷組成為選擇題(30%)+論述題(30%)+分析題(40%)。
4.課程考核成績評定。對照組按照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定:期末試卷成績(70%)+平時成績(30%),平時成績主要參考實驗課成績和上課出勤情況。實驗組按照過程性評價+終極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定:期末試卷成績(40%)+階段性考核成績(20%)+階梯式考核評價成績(10%)+實驗課成績(30%)。
5.實施效果評價。課程考核制度改革的效果依據(jù)三種方式進行評價。(1)問卷調查:反饋性測試結束后針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考核模式和新考核制度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均為自制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傳統(tǒng)考核模式滿意度問卷發(fā)放98份,回收有效問卷90份,回收率為88.2%。新考核制度滿意度問卷發(fā)放48份,回收有效問卷44份,回收率為91.7%;(2)課程成績分析:對學生的學前測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分析;(3)反饋性測試:參與本研究的學生在第二年開學伊始接受生理學反饋性測試,測試學生掌握知識的牢固性。
1.學前測試成績分析。學前測試成績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人體生理學知識的認知程度基本一致(見表1),學生對于淺顯的基本生理問題認知度較好。對于臨床情景式開放問題的解答較為困難,語言組織能力較差,學生尚不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偏低。
表1 2015級助產專業(yè)生理學學前測試成績比較
2.學生期末成績分析。學生期末成績顯示,實驗組的學生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級的成績(t=4.03,P<0.05)。特別是對于情景式臨床問題的分析考核,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t=3.87,P<0.01),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強,語言組織能力提高明顯(見表2)。
表2 2015級助產專業(yè)生理學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3.學生反饋成績分析。在第二學期開學后第二周,對學生進行生理學反饋性測試,測試試卷主要依據(jù)期末考試中失分較多的章節(jié)和問題設計。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t=3.21,P<0.01)(見表3),實驗組學生知識掌握牢固。
表3 2015級助產專業(yè)生理學反饋考試成績分析
1.學生對傳統(tǒng)課程考核的滿意度。調查中發(fā)現(xiàn)81.4%學生對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方法滿意。89.3%學生表示習慣“一考定終身”的考核模式;76.4%的學生認為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方法是科學的,能夠反映學生的能力;72.1%的學生認為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模式能夠全面考核學生學習的知識和能力;僅有52.7%的學生認為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模式有利于提升就業(yè)能力,90.6%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對課程考核模式進行改革。
2.學生對“3+2+1”課程考核模式的滿意度。本研究針對新考核模式對學習的促進作用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分析,問卷設置分數(shù)范圍為1-5分,1代表完全無作用;2代表作用不明顯;3代表有一點作用;4代表有作用;5代表作用顯著。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如下(見附圖)。
目前很多院校近幾年在教學中開展了PBL、問題導向、模塊化教學[5-7]等多種形式的課程改革,但改革效果最終還要通過考核成績進行評價,傳統(tǒng)考核模式顯然已不適應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過程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是美
注:1.分散學習壓力;2.調動主動學習積極性;3.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4.改善考風學風;5.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培養(yǎng)職業(yè)綜合素養(yǎng);7.提高考核公平程度
附圖 學生對“3+2+1”考核模式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國教育學家Brown首先引入教育領域。本研究依據(jù)生理學的學科特點,實施階梯式過程性評價,收到較好的效果,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明顯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相應提升。
1.極大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開始重視學習方法的修正、知識的積累與應用。在本次研究中,通過階梯式的考核評價,大大提高了學生考試后的自我總結和自我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學生主動地對階段性考試試題進行分析、通過其他學習途徑獲得知識。這種自我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才是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寶貴財富。
2.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由于過程性評價試卷的題目開放性較強,學生需要合作交流才能得到比較滿意的答案。PBL教學的實施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團隊精神,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也得到相應提高。學生再也不以考試分數(shù)作為學習的目的,而是以展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獲取能力為目標。
3.提高教師的責任感,讓教師更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提升自我能力。由于課程考核貫穿整個生理學教學過程,有利于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成果,并根據(jù)考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變教學策略和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生理問題。由于考核題目是開放性問題,教師也必須進行不斷地學習,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階梯式過程性評價雖然在學生和教師的學習能力和習慣養(yǎng)成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實施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函待解決。首先,由于考核問題以情景式開放性問題為主,教師主觀評價所占比重增大;其次,階梯式過程性評價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工作量明顯加大,與目前師資不足的矛盾突出。再次,由于過程性評價僅僅是
在試驗階段,缺少教務部門的有力配合,而單一課程考核改革的效果,無法改變傳統(tǒng)考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
盡管這次生理學課程考核制度的改革效果明顯,但依然出現(xiàn)大家評價不一的問題,說明考核制度的改革任重道遠,仍然需要教務部門及教師們不斷去探索和思考[8]。但階梯式過程性評價對于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及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這一點在學生反饋性考試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階梯式過程性評價是一種有前景的考核制度,值得不斷推廣和改進。
[參考文獻]
[1]羅三桂,劉莉莉.我國高校課程考核改革趨勢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4(12):71-74.
[2]郁 松,徐大剛,丁文龍.改革考試方法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醫(yī)學人才[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7):23-24.
[3]趙善民,何顯教,王彩冰,等.基礎醫(yī)學考試改革與應用實踐[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4(16):612-615.
[4]陳海天,王子蓮,肖 力.中美高等醫(yī)學教育淺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9(5):20-21.
[5]嵇志紅.CBL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大連大學學報,2016(37):124-127.
[6]姚曉峰,曹 軍,孫鮮策,等.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在職業(yè)衛(wèi)生與職業(yè)醫(yī)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4(13):248-250.
[7]閆長虹.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在護理專業(yè)生理學教學應用探討[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15(3):226-227.
[8]許 凱.高校課程過程化考核的改革與實踐—以蘇州大學為例[J].科教文匯,2016(7):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