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菲
【摘 要】韓國曾在2000年將余華的經(jīng)典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列入必讀書目,可見韓國讀者對于中國文學的強烈認同感,然而2015年由韓國著名演員河正宇自導自演且眾星云集的改編電影《許三觀》并未廣受贊揚。由此可見,跨國界、跨媒介的改編具有極大挑戰(zhàn)性。本文就以時代背景與故事情感基調(diào)兩大方面為依據(jù),探析《許三觀賣血記》改編前后的文化差異性。
【關鍵詞】《許三觀賣血記》;電影;改編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119-01
一、時代背景:從“文化大革命”到“戰(zhàn)后重建”
余華將小說的時空界域定位于“文革”前后。主要聚焦于“大饑荒”時期下,描寫了以主人公許三觀為代表的一家之主,憑借賣血支撐起整個家庭的故事。許三觀開始賣血的根源是因為受到了周圍人的精神影響,他因四叔一句“沒有買過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而滿懷好奇地踏上這條“不歸路”。迫于貧窮與饑餓,“賣血”在鄉(xiāng)村地區(qū)竟成為了衡量男人能力的條件,可以見得大時代背景下農(nóng)村人物的單純樸實與蒙昧無知。作者著重描寫了許三觀的第一次賣血經(jīng)歷,通過阿方和根叔的“經(jīng)驗傳授”,引出下文中重復性的細節(jié)點:為了利尿一連喝十碗井水以及賣血后的“一盤炒豬肝和二兩黃酒”等。這些“賣血”經(jīng)驗以戲謔幽默的文字風格反襯出時代背景下百姓現(xiàn)實生活的疾苦與艱難,也與后文中的急劇轉(zhuǎn)折相呼應。如阿方和根叔都死于賣血,以及許三觀年邁富足時想再吃“一盤炒豬肝和二兩黃酒”時理所當然地將“賣血”作為前提條件的慣性思維,都為小說增添了強烈的荒謬感和悲痛感。
而電影導演為了將故事代入到韓國的歷史背景之中,將原作中強烈時代感淡化了許多,將時空設置于朝鮮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的重建時期。由于中國與韓國地理位置相毗鄰,并且具有相似的文化根源和歷史經(jīng)驗,所以電影的主線劇情貼合于原文本也顯得并不唐突。但小說中出現(xiàn)了較多因時代背景不同而出現(xiàn)的劇情刪改,如在“文革”期間,許玉蘭由于與何小勇的奸情而被批斗、剃頭,這類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歷史故事在電影中無法得到體現(xiàn)。令人遺憾的是,跨國界進行的改編總會受到不同國家時代背景的局限而使原作的深意無法得到真正呈現(xiàn)。
二、故事情感基調(diào):從血淋淋的“現(xiàn)實世界”到商業(yè)化的“韓劇氛圍”
在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中,主人公許三觀被塑造為一個滑稽、愚昧且心胸狹窄的市井百姓形象,他會因記恨一樂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教唆二樂、三樂去欺負何小勇家的兩個女兒,在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念來看這是愚昧且扭曲的做法,但這才符合許三觀的農(nóng)民劣根性,凸顯出小說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反映。除此之外,小說通過許三觀和一樂之間父子之情的起伏變化表現(xiàn)許三觀硬漢背后的柔情。在一樂重病時許三觀拋卻了倫理道德的束縛,不再顧忌一樂的身世,為籌錢坐船一路賣血去到上海,這是整部小說的點睛之筆,再一次凸顯了“賣血”在維持生活與生命上的重要意義,也對許三觀的人物形象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升華,使他成為了“小人物”中的典型代表。
電影卻消除了許三觀的許多負面特征,使許三觀成為了滿足韓國受眾需求的男性主角形象——樂觀、大度且從容淡定。電影尾聲將許三觀最后去賣血被說“身上的血沒用”而感到人生虛無的開放式結(jié)局改變?yōu)橐栽S玉蘭接受腎臟手術籌錢為一樂治病,全家人一同吃著夢寐以求的肉包子和泡菜火鍋落下帷幕,這種典型性的韓劇大團圓結(jié)局使小說原著中許三觀的人生悲涼無從體現(xiàn),這也顯示出中國和韓國兩國間不同的藝術創(chuàng)作訴求。
從近年中韓文學和影視創(chuàng)作的對比上來看,中國的藝術創(chuàng)作主要偏重于政治性,具有極強的時代感,總是在時代的大框架中進行宏大敘事,而不著眼于個人。這一點在小說作品中得以體現(xiàn),作者關注于大時代下的現(xiàn)實描寫,而人物更像是時代的附庸品,通過人物反映時代特征,從而展現(xiàn)“文革”時期市井百姓的人生悲劇。
而韓國受歷史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藝術創(chuàng)作著重表現(xiàn)人性美和人情味,大打“情感”牌。韓國擅長于塑造具有生活氣息的主人公形象,通過一系列的親情、愛情故事來表現(xiàn)自然平淡的人生哲理。這也是為何韓國導演在改編《許三觀賣血記》時會選擇將反映社會殘酷現(xiàn)實的情節(jié)刪去,而著重于其中的家庭生活景象。通過寬容無私的父子之情、平淡互愛的男女之情傳遞出韓國影視作品中一貫擁有的價值取向,打造出充滿人性美的《許三觀》。這種改編使原文本中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部分缺失了,使主人公“十次賣血”的悲慘人生經(jīng)歷被覆蓋。因此,《許三觀》在韓國影視業(yè)中只能曇花一現(xiàn),而不能像余華的小說作品般流芳百世。
三、結(jié)語
以韓國電影《許三觀》為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跨國界、跨媒介的文學改編電影受到國家間文化底蘊和歷史經(jīng)驗等因素的影響,使原著作中的主題意蘊與創(chuàng)作目的發(fā)生了實質(zhì)性的轉(zhuǎn)變。因此,在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應該深入分析原作之中的深層意義,盡可能忠實于原作,傳承其精神意志,在此基礎上與本國的文化心理相交融,這才是對原作最好的致敬。
參考文獻:
[1]余華.許三觀賣血記[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2]張引.許三觀的“銀幕”回歸:韓版許三觀改編的突破與局限[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5,26(5).
[3]秦鳳珍,王小紅.中韓影視:比較與反思[J].電影評價:影視評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