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江
摘 要:學生時期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學生在升學與擇校的壓力下,忍受著生理與心理的雙重考驗。在這種背景下,怎樣在提高成績的同時也使學生的體質(zhì)健康得到促進,就成為所有教育者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學校體育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應在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之時強化其終身體育觀念,使其掌握鍛煉方法,以此提高學生的獨立鍛煉能力,從而使學校成為所有學生強化終身體育觀念與培養(yǎng)終身體育習慣的前沿陣地。
關鍵詞:終身體育 觀念 體質(zhì)健康 路徑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b)-0004-02
1 體育的本質(zhì)
如果要想對終身體育有著清醒地認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對體育的本質(zhì)有所了解??v觀中外體育研究,體育的本質(zhì)應具備六項屬性。(1)娛樂性。在體育活動中,人們能夠擺脫職業(yè)、身份的束縛,使全身心得到解放,以此獲得愉悅之感。(2)競爭性。自人類文明出現(xiàn)后,競爭就始終伴隨人類左右,而對于體育來說,其又是在特定規(guī)則下競爭的表現(xiàn)方式,譬如各種形式的體育競賽。(3)技能性。身體技能是體育運動所需要的,以技能增強為目標的訓練是體育的主要樂趣。人們在增強技能時,體力、精力以及其他能力都會得到相應提高[1]。(4)社交性。體育其實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進行的社交活動,在競賽中人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到加強,而賽場外的溝通與交往也愈來愈得到人們的關注。(5)健康性。體育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同時又能陶冶情操,因此與人的體質(zhì)健康與心理健康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對現(xiàn)代社會中處于生存壓力下的都市人來說,體育運動可以有效促進體質(zhì)與精神的健康[2]。(6)文化性。對于整個人類文化來說,體育在其中占據(jù)了重要部分,與其他文化相同的是,體育這種以身體作為表現(xiàn)的精神創(chuàng)造文化,不斷豐富著人類的社會生活。
其實,體育的本質(zhì)也體現(xiàn)出終身體育的內(nèi)涵。從幼時到暮年的終身體育,既通過多樣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從整體角度上表現(xiàn)出上述多樣性屬性,同時也伴隨著體力、年齡、觀念的改變,多樣性的關注點也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發(fā)生變化。譬如,幼時的體育活動主要表現(xiàn)出娛樂屬性,青壯年時期的體育活動主要表現(xiàn)出競爭性與社交性屬性,而至暮年后,體育活動更側重于健康長壽。與此同時,不論從終身體育的實現(xiàn)還是終身體育的內(nèi)容構成來說,都彰顯出體育本質(zhì)的延伸[3]。
2 終身體育教育現(xiàn)狀
2.1 教育目標不明確
體育教育的本質(zhì)任務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德、智、體”全面健康發(fā)展,但目前的體育教育目標并不十分明確[4]。在長時間的應試教育影響之下,我國許多學校都在升學率上下了巨大功夫,這就使得在教育上更加注重學生文化知識能力的提高,而對他們的體質(zhì)健康有所忽視。在教學上,隨意對體育教育計劃進行更改,不斷減少體育課時,甚而將其占為文化課所用,體育教育長久處于邊緣化的尷尬位置。
2.2 教育手段不合適
時至今日,許多學校依然采用技術型教育,在體育教育的過程中只片面強調(diào)技術掌握與行為表現(xiàn)[5]。教育工作者僅僅只對技術要點與難點進行講解,隨后采取各種方式來對學生們的動作進行糾正與指導,學生熟練掌握動作之后,教育者的教育任務也就結束了。此種以動作技術為教育重點的教育方法,側重于教育者“教”,這就必然會造成學生盲目的“學”,如果離開教育者的指導就變得束手無策,學生的體育意識遠遠低于體育運動能力,從而導致體育教育與終身體育相分離。
2.3 體育設施不完善
目前,許多學校每年所配備的體育教育設施顯然無法滿足正常教育標準,甚而有些學校在體育教育資金方面始終都是空白,即便有投資,也只能是滄海一粟。所以,這就導致許多學校的體育設施破舊不堪。此外,還有一些學校在起始階段進行了大量投資,但持久性不足,后期資金難以跟上,造成體育設施管理不足,這就令早期的投資白白浪費,從而無法完成教育目標。
2.4 考核標準不客觀
當前,許多學校的體育成績、運動能力、體質(zhì)健康與國家有關標準在考核評價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既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得到了增加,也會造成學生體育鍛煉目標的定位模糊,除此之外,在對學生掌握體質(zhì)健康促進與獨立鍛煉的評價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這些都會對學校體育教育與終身體育的結合造成負面影響[6]。
3 改革舉措
3.1 提升教育者的體育素養(yǎng)
在體育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到有關體育設施、器材。通過教育者與學生的互動形式來進行教育活動。此外,還應用多樣化的教育模式來對體育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解決。現(xiàn)如今,我國正處于教育轉型的關鍵時期,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與時代相符的體育教育新機制[7]。但究竟何種方法可行有效,仍離不開體育教育者的實踐總結。因此,必須要重視起體育教育者自身的體育素養(yǎng),同時對以往以體能教育為核心的教育形式進行革新,以多維視角進行體育教育活動,從而使學生的體育認識得到加深。
3.2 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能力
學生的體育能力決定了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由于學校體育教育的核心任務是為了學生身體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是以掌握體育基本技能為方式,以提高體育能力為關鍵,從而最終實現(xiàn)體質(zhì)健康促進的目的,所以,要時刻注意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啟迪,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與理解能力,在形成健康心理素質(zhì)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的自我鍛煉能力。此外,還要善于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在進行體育教育之時,教育者要善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啟發(fā)他們的想象空間,使思想與實踐相結合,同時通過體育運動的感悟,使他們在知識方面得到積累。在體育能力培養(yǎng)方面,學校體育主要是通過自我鍛煉、堅持長期鍛煉、自我設計計劃以及自我鍛煉效果評價等方面開展的。這些能力對終身體育觀念的養(yǎng)成有著巨大輔助作用。
3.3 完善考核評價方法
在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體質(zhì)健康檢查評價之外,還應強化對學生的縱向評價,認可他們在體育運動中的成長,表現(xiàn)出對他們體育能力的綜合評價。此外,還要科學調(diào)整體育教育中的考核評價比重,使其與國家相關標準相符合,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楚自己的體育運動的目標定位,促進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習慣。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終身體育觀念的普及下,人們愈加重視學生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這也就是說,既要讓學生在校園中充分鍛煉身體,也要在這段時間中對他們的終身體育觀念進行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進入社會后,他們參加體育活動雖然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與影響,但有沒有參加的動機就格外重要,而這種動機是由需求激發(fā)的,與興趣、意識都有著緊密關系。學校體育教育作為學生人生中有關體育教育的重要階段,是與社會體育教育的銜接之處,因此對提升學生體質(zhì)健康水平來說具有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 閆立新.大學生體質(zhì)測試指導與測試分析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3:65.
[2] 米春娟.大學生體質(zhì)健康與運動保健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jīng)濟出版社,2014:21-22.
[3] 羅華平.高職院校如何增強學生體質(zhì)健康對策[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6):73-74.
[4] 吳勝濤.國外體育教學模式對我國體育課程發(fā)展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5(3):22-24.
[5] 王軍紅.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現(xiàn)狀及策略[J].教育與職業(yè),2015(27):67-69.
[6] 胡永紅.我國農(nóng)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困境與出路[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7):91-98.
[7] 董峰.高校體育健康教育改革途徑的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7(20):127-128.
[8] 張松奎,李麗.學校體育教育本真解讀及人文價值回歸[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2):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