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紅
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來,不斷地凈化演變形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戲曲”。
戲劇,不是中國特有名詞。全世界有三大古老的戲?。骸爸袊鴳蚯?、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备鲊颐褡宓膽蚯淌讲煌?,“樂己樂人,高臺教化”是相通的。中國戲曲經(jīng)過兩千多年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豫劇、黃梅戲、評劇、越劇、秦腔、蒲劇、河北梆子、川劇、花鼓戲”等大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戲曲根源?!皹鋸母瞧?,水由源頭流?!睉蚯钠鹪春茉?,經(jīng)歷了先秦(萌芽期)唐代中后期(形成期)宋金(發(fā)展期)元代(成熟期)明清(繁榮期)近代(革新期)現(xiàn)代(爭輝期)。
春秋時期“尤孟戲說”。(莊王爺?shù)钠鹪矗┬纬闪藨蛘f?!盎鼞颉保葑兊较惹貢r期,打擊樂進入(四川成都出土漢代“說唱俑”)。唐朝李隆基時期音樂“曲”進入,(河南洛陽出土的唐代彩繪舞蹈俑)。五代時期長卷名畫《韓熙載夜宴圖》。正式形成“戲曲”。宋代詩詞進入,元代劇本進入,明朝服裝、道具、套路進入。清朝舞美(燈、服、道、校、畫)進入,民國時期戲曲經(jīng)過幾千年的演變,先輩們一代一代用盡了畢生精力,一步一步耕耘,形成了完整的程式體系。出現(xiàn)了優(yōu)雅的舞臺藝術(shù),技藝高超的藝術(shù)家,如:京劇大師梅蘭芳、程硯秋等,秦腔大師劉毓中、李政敏、蘇育民等,悅耳的唱腔,精湛的演技,豐富絢麗的優(yōu)秀劇目,為后人留下了寶貴戲曲財富。
戲曲培訓。過去八十年代以前,莊莊有戲,村村秧歌社火。幾乎每村都有舞臺、戲箱。只因近年來人們忙于生計,加上文藝多元化因素,對戲曲逐漸淡化了,再說戲曲藝術(shù)博大精深,一年半載無法參透。盡管如此,但還是有好多人唱得很好,學得很精。因為他至誠熱愛,不怕吃苦,最終成就。
古人云:“既好之,去愛之,既愛之,去學之,既學之,則樂之?!币?,首先要培養(yǎng)大家對戲曲的喜愛,然后進行了解,慢慢地滲入。二,發(fā)展提高廟會文化,經(jīng)濟條件好的或大廟會請大劇團演出,較好的請縣劇團演出,小村子或經(jīng)濟條件差的請民營劇團或自樂班演出。
聚集當?shù)馗鞣矫娴挠欣Y源,盡量讓老百姓看好戲,學好戲,唱好戲。使戲曲這一文學、文明、文雅的高尚藝術(shù)普及于民間,達到樂人樂己,樂縣、樂鄉(xiāng)、樂村、樂戶、樂人。
縱觀戲曲如此博大精深,然而有些創(chuàng)作人員一己之見,以為秦腔演唱自由化、無序化就認為是秦腔改革,就等于戲曲創(chuàng)新。肆無忌憚地把秦腔被改成類似歌舞劇、電視劇,他們認為就有了生命力,就跟上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我看不是!自由化、無序化就是秦腔的死路!
秦腔自由化不是朝前走,而是往后退,是開歷史的倒車。學習戲曲發(fā)展的歷史我們知道,遠古時代還沒有戲曲。人們面對生活,隨意高歌,隨意詠唱,抒發(fā)胸中情感,完全是自由的,決不會受到“板式、程式”的限制;當《孔雀東南飛》這樣的大段敘事性歌曲出現(xiàn)的時候,歌劇有了最初的原形。這時候的演唱仍然是自由的。
時人未知元雜劇到底是咋樣唱的,但從關漢卿、王實甫留下的劇本里看,我不敢說那時候就有了“板式、程式”這個概念,但能夠運用道白、多段式演唱、即興表演等多種手段組成的系統(tǒng)工程來演繹一個復雜的故事,元雜劇“劇”的元素已經(jīng)全部具備了。盡管它還不能和現(xiàn)在意義上的戲曲相提并論,但說它已經(jīng)成為了成熟的歌劇,起碼是不為過的。
在這些前人成就的基礎上,一部分歌劇的演唱形式被約定俗成地固定化了,這時候,“板式”誕生了!
為了表演、學習、傳承的方便有效,藝術(shù)家們把各種表演套路也固定下來,并為這些套路取了名稱,如:“抖馬、趟馬、走鞭、搜門、起霸……”等等,于是,“程式”便誕生了!
“板式”和“程式”的誕生,使這一部分歌劇有了自己的“標準”!它不同于原來意義上的歌劇而成為一種新興的劇種,從此,“戲劇”便誕生了!
歌劇與戲劇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歌劇的演唱和表演是自由的;戲劇的演唱和表演是受“板式”和“程式”約束的;從二者的衍生關系看,先有歌劇,后有戲?。桓鑴≡杏藨騽?,戲劇從歌劇分娩剝離出來,是格式化、標準化了的歌劇的新興類??梢?,戲劇是從歌劇進化來的,是比歌劇更進步、更高級的娛樂形式。
戲劇比歌劇的進步之處,就在于它的格式化和標準化;正是這個格式化和標準化才使得戲劇具有易于學習、易于掌握、易于普及、易于流傳的特點,因而才更具生命力。
由此看出,戲劇歷經(jīng)滄桑,能發(fā)展進化到今天,有了自己的標準和模式,是非常不容易的。而體現(xiàn)戲劇標準的“板式”和“程式”,是無數(shù)秦腔先輩用心血和智慧澆灌出來的!
把秦腔重新“突破”成歌舞劇,讓它反回到以前的自由模式,這種所謂的“創(chuàng)新”,實際上就是拉著戲曲走回頭路,把秦腔退化到以前的低級狀態(tài)。因此,戲曲必須堅守程式,一絲不茍。在不破壞規(guī)范的基礎上合理地借鑒新元素,但不能自由化。
戲曲使命。戲曲給社會承擔什么責任?戲曲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白x書即是看戲,看戲既是讀書?!睉蚯粌H是娛樂,然從中識別人生,分善惡,辯美丑,增智慧,高臺教化。又何嘗不是讀書?一卷在手,如聞笙歌:一臺在前,如晤圣賢?!坝^古望今,承前啟后”。戲曲是人們生活之中的“潤滑劑”,用虛擬的人物故事,展現(xiàn)古人的精神,提示時人遵紀守法,積極向善,快樂生活,進化心靈。開發(fā)出“真善美”乃戲曲使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