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英子
摘要:中國的民族唱法從產生和發(fā)展到趨于成熟,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演唱曲目的豐富性、演唱方法的科學性、演唱風格的多樣性諸方面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對民族唱法的審美,我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先生明確提出: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始終把握住“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這個方向,將它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民族唱法;審美;特點
民族聲樂演唱標準概括為“聲、情、字、味、表、養(yǎng)、象”七個字,金老師把這七個字作為選擇和培養(yǎng)學生以及考試評分和聲樂比賽評比的標準和依據,其中的“聲、情、字、味、表”可作為民族唱法的審美尺度和美學標準。
(一)聲
“聲”是指聲音,聲音是歌唱表達的手段,好的聲音是美好歌唱的基礎,古今中外的歌唱者們無不注重自己的聲音。民族唱法在發(fā)聲方法上,繼承傳統(tǒng)民歌唱法的精華,大膽吸收歐洲美聲發(fā)聲法,氣息要求吸得深、用得活,共鳴腔體適度打開,聲帶和共鳴靈活變化,協(xié)調配合,用嗓合理,持久耐用;發(fā)出的聲音應該具有圓潤、明亮、結實的特色。在聲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寬廣,伸縮自如,穿透力強;在聲音與其他歌唱手段的關系上,則是先動情而后發(fā)聲,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聲隨字發(fā),聲隨腔行,盡可能發(fā)揮最佳的發(fā)聲功能和效果。
(二)情
唱情是聲樂演唱的最重要的原則,指的是歌唱者用心去表達感情?!扒椤痹诟璩姓紦喈斨匾奈恢?,作為演唱者對歌唱表現而言,單純靠優(yōu)美的聲音和高超的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首先做好充分的案頭工作,要掌握作品結構,理解歌詞內容,明確主題思想,了解詞曲作者所處的生活的年代以及在創(chuàng)作該作品時的時代背景和思想狀態(tài)。做到真正理解,深刻把握聲樂作品的內涵。
“情”的表達應當具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必須符合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和欣賞習慣。還要注意掌握好表達情感的分寸,搞過了頭和表達不充分,都不能達到感染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因此,如何恰到好處地掌握演唱情感的尺度,對正確恰當地表現聲樂作品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字
“字”指的是歌唱中的語言,也就是指咬字和吐字。以情唱字,以字帶聲,以字行腔,字正腔圓是民族聲樂的主要特點。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如果歌唱者連歌詞都唱不清楚,讓人難以聽懂,就更談不上打動觀眾。在我國的傳統(tǒng)民族聲樂中,對歌唱中的咬字有著嚴格的要求和一套訓練的方法,總結出了“四聲”“四呼”“五音”“十三轍”“以字帶聲”“以字行腔”“字正腔圓”等豐富的經驗。
一個漢字由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組成,在歌唱訓練中,字頭要清晰、簡練、準確、有力。字頭一開始,就要準確地掌握21個聲母的發(fā)音部位、方法、方式、阻氣步驟和出字形象——“泵噴、飛放、打彈、咯砍、平舌、饒舌”。字腹是歌唱中延長音的主要音素,必須有呼吸支持的穩(wěn)定的狀態(tài),如其后無字尾,在該音上延長聲音不變形;如其后有字尾,字尾要收得明確、清晰而簡短。另外,對字的聲調、聲形也要適當考慮和處理,既要在歌唱中防止倒字,又要在歌唱時唱得褒貶分明,悲喜有別,把字唱美、唱活、唱出感情。
(四)味
“味”指的是作品的風格和韻味,風格和韻味是民族歌唱的精髓,歌唱如果只是“聲情并茂”“字正腔圓”,而沒有注意風格和韻味,就等于丟掉了民族歌唱的靈魂。歌唱者不但要掌握本民族、本地區(qū)的民歌和劇種的演唱風格,還要學習古今中外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以及民歌、戲曲、曲藝、創(chuàng)作歌曲和歌劇,等等,對不同時代、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作品要認真學習長期積累。努力做到唱什么像什么,唱什么是什么。
以字拖腔,以字行腔,以情潤腔,潤而生味,是演唱者表現作品風格時必須運用的特殊技巧。如采用各種倚音、滑音、直音、頓音、搖音、花舌音等潤腔技法使唱腔得到修飾和潤色;采用音色對比,使唱腔有明有暗,有濃有淡;采用力度對比,可以使聲音出現強弱、輕重、收放、大小變化。采用多種板式和頻繁的速度轉換,變化法以及音高微升微降等潤腔技巧,使唱腔的變化豐富多彩,為聲樂作品音樂風格和韻昧的再創(chuàng)造奠定物質基礎。
(五)表
“表”就是指歌唱中的表演和形體語言,對聲樂作品發(fā)自內心的歌唱和外在形體語言的完美結合,也是民族聲樂藝術非常重要的審美標準。
我國的民族聲樂是繼承戲曲、曲藝、民歌等傳統(tǒng)演唱藝術發(fā)展起來的,各地區(qū)、各民族的音樂藝術多半是伴隨歌舞的表演形式。尤其是在戲曲演員演唱中,形體、表演與唱密不可分。唱必動,動必演,形成了一個完整、統(tǒng)一、協(xié)調的表演特點。因此,在我國,戲曲演員要求唱、念、作、打全面發(fā)展,打與作、唱與念幾乎同等重要。在表演上,手、眼、身、法、步融為一體,協(xié)調配合成一套表演程式,形成頗具中國特色的表演體系。有些曲藝節(jié)目經常有一個演員同時塑造幾個人物形象,除去聲音和語氣變化外,還有動作和表演上的差異,它們緊密配合、相互補充,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
總之,中國的民族唱法是以中國戲曲表演體系為主體,吸收其他表演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聲樂藝術。在歌唱表演方面有自己的原則和要求,表現手段必須是內在和外在的高度統(tǒng)一;藝術形象、作品要求、情感的表達集中通過唱、念、作、打等技術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