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關鍵詞】歷史課堂;智慧;教學智慧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19-0078-02
智慧,是指人辨析判斷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又是由智力與知識、方法與技能、觀念與思想、審美與評價等多方面因素所構成。如此,教師掌握了上述能力與方法培養(yǎng)的途徑,就掌握了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
旅美教育專家黃全愈的一項調(diào)查結果顯示,有60%的學生認為懂得尊重、嚴格要求、富有耐心、卓有智慧、方法靈活的老師是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檀曉天老師的智慧在于他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如在扭轉一名有問題的學生時,他的充分尊重、耐心溝通、方法靈活,終于取得了成功。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藝術的基礎在于教師能夠在多種程度上理解和感覺到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
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和編制上,檀老師堅持“一切史料都要經(jīng)受質疑”,他用扎實的歷史知識素養(yǎng)、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充分細致的備課工作,使學生不僅形成清晰的歷史知識結構和嚴謹?shù)臍v史邏輯關系,而且漸漸掌握歷史學科的時序性與整體性等學科特征。大大提升了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與方法。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檀老師正是用自己的智慧之火,照亮了學生知識的寶庫,點燃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智慧。
人的智慧是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它不僅包括感知、知識、記憶,還包括理解、聯(lián)想、情感、邏輯、辨別、分析、判斷等多種能力。檀老師堅信“學貴知疑”“發(fā)現(xiàn)問題常常比解決問題更具有實質意義”,他在教學中,努力改變由教師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教學方法,嘗試“以疑生疑而后釋疑”,在教學中從史料入手,引發(fā)學生的疑問,抽絲剝繭,激發(fā)學生連續(xù)產(chǎn)生新的疑問。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出了問題、形成了爭論、加深了理解,而且提升了興趣,鍛煉了提取、分析史料信息的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追求高效課堂的教學智慧,就必須持續(xù)不斷地、層層深入地進行其教學有效性的反思與總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主動反思自己的教學,調(diào)整自己教學的策略,而且還應當時常反思教學實踐之上的教育教學理論,用現(xiàn)代化的教育教學理論來引領課堂教學改革,從道德和理性的層面進行深入的反思,探討教育的規(guī)律與價值。檀曉天老師在學習與更新知識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他的書櫥與辦公桌上經(jīng)??梢姷氖鞘穼W研究最新動態(tài)和最新史學著作,從傅樂成的《中國通史》到劉迎勝的《絲綢之路》,從《戰(zhàn)后西亞國家領土糾紛與國際關系》到《復興之路》,無不反映著他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熱愛閱讀而且善于閱讀。他不僅有博學之興趣,而且有審問與慎思之習慣,明辨之才情和篤行之志向。
總而言之,人的智慧的高低,不僅取決于這個人的自身條件,也取決于其所受教育的環(huán)境;人的自身條件在與外部環(huán)境溝通碰撞并產(chǎn)生共同作用后,其智慧的高低就會隨之改變。有位哲人說:“一個人的智慧不是一個器具,等待老師去填滿;而是一塊可以燃燒的煤,有待于老師去點燃。”教師如果能始終站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大膽探索、銳意創(chuàng)新、不斷進取,就一定會催生出自己的智慧并燃放學生的智慧,就一定會成為一名智慧型的教師。檀曉天老師將歷史課堂建成了一個智慧場,他讓每個學生的智慧在其中都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