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黎平
摘要:生本理念是近年關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本文結合筆者的生本教學實踐,以幾個《全等三角形復習》課堂教學案例為例,對生本理念下的數學課前導學、小組合作、師生互動等過程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生本理念;數學課堂;課堂展示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5-033-2
時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要相信每位學生的潛能,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要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的學習,不要多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全面依靠學生的學習能力去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經過這幾年的數學課堂教學嘗試,筆者也有一些想法,下面就結合自己所上的一節(jié)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復習》為例,來談一談自己對生本理念下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理解和改進。
一、作業(yè)前置,課前合作,準備充分
“作業(yè)前置、先做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方式,現已成為教學課改中的一種時尚,這在生本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也顯得尤為重要。
前置作業(yè)設計,盡量選擇讓學生在課堂交流中能展示、好展示、容易引起思維沖突,便于學生課堂交流討論的問題,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得出對本課知識點的復習。例如在第1個問題設計時考慮到要體現本課《全等三角形》的基礎知識設置了如下一道問題:
如圖,△ABC與△A′B′C′,根據全等三角形判定要求至少有一邊相等,現給出一個條件:BC=B′C′,請再適當添加兩個條件,使△ABC≌△A′B′C′,并寫出證明過程。
數學課堂中開放式的問題最容易引起學生思維上的激烈爭論,在互相交流爭論中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收獲。本題雖然是基礎題,但由于其開放性,學生可在兩邊三角五對元素中添加多種條件,有的正確,有的是錯誤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之間的大討論,在爭論中既復習了五種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當有學生誤用“SSA”時又可以借學生之口指出錯誤原因。這樣的問題既有利于課堂生生互動的開展,又能讓教學目的達成,是很有效的問題設計。
另外,每課的前置作業(yè),都要求課前學生先獨立完成內容,然后先在小組內進行討論解決。生本課堂對小組建設要求很高,每個小組的組員都要有事可做,各司其責促使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由組長帶領,負責課前前置作業(yè)完成與交流、課堂展示活動的組內工作安排。在課前組內交流中,力求前置的基礎問題部分還是都要解決,要準備好組內任何成員課堂接受其他各組“高手”的質詢,以檢查其課前掌握程度。
二、課堂展示,學生主講,互動提高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講人。先由抽簽決定主講小組,再由小組確定上臺交流展示的同學(學習能力基礎較強的組內前兩位學生一般不允許做主講,只能做助手)。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其他各組同學注意傾聽思考,允許不經同意站起發(fā)表自家的意見和見解(但要注意站起的時機,不隨意打斷主講人的發(fā)言,用語要注意文明)。請看幾個課堂情景實例:
實例1如圖,Rt△ABC中,∠C=90°,∠ABC的平分線BD交AC于D,若CD=3cm,則點D到AB的距離DE是。
主講同學雖然基礎不夠好,但已能通過△DEB≌△DCB,從而得到DE=DC=3cm,過程完全正確。但還是有同學質疑,一位學生立刻站起要求其說出本題怎么想到的;另一位學生提出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解決更快;接下來還有一位總結出“角平分線性質其實也是由全等證明而來的”才使得討論結束。
當主講同學不足時,同學們要求該生展示其過程性的思維,既考驗了后進生對基礎題的掌握程度,又促進該生對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特別是最后一位同學的發(fā)言,甚至搶走了老師的總結性發(fā)言,讓老師無話可說還要“偷著樂”呢。
這樣,課堂中就會出現學生間互相交流、糾錯、質疑、不同方法展示等生生互動方式,讓課堂充滿著思辨,參與的同學也覺得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會樂在其中,激發(fā)出更大的學習興趣。
實例2如圖,在△ABC中,AB=AC,BD=CE,BE、CD交于點O,則圖中共有對全等三角形。
課前組內討論過,小組安排基礎薄弱但動的同學展示講解。
主講:三對;
生1站起:對的,是哪3對?主講依次列出三對。
生1:這三對三角形都能證明嗎?就隨便找一對△BOD和△COE全等吧?。ㄆ鋵嵥麄兘M課前早就安排好了,故意挑選最不好證明的,還說“隨便”考驗主講)
主講:因為BD=CE,∠BOD=∠COE,OB=OD三個條件;
生1:錯了,你使用了“SSA”,不可以證三角形全等的;
生2站起補充:條件OB=OC也不對啊?已知條件里面沒有的啊!
主講:……?(此時,主講組組長馬上過來圓場了)
組長:先證明△ABE≌△ACD,可得∠DBO=∠ECO,再加上BD=CE,∠BOD=∠COE就可以用“ASA”(下面有學生3糾正“AAS”),而OB=OC也就可以得到了。
學生4(基礎較好的)總結:我認為,三個三對三角形的全等應該是有先后順序,最好證明的是“SAS”證△BCD≌△CBE,然后可以多種方法證另外兩對三角形全等,除了“HL”之外都可以用上的。
一個小問題,當主講同學有不足、錯誤或漏洞時,經過同學們的課堂質疑、糾錯、總結可以研究得如此豐滿透徹,真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啊。經這樣的參與探討,相信參與的所有學生會是很有收獲的。
實例3如圖,三角形紙片ABC中,∠A=75°,∠B=55°,將紙片的一角折疊,使點C落在△ABC內,若∠1=20°,求∠2的度數。
上來主講的小組展示了一種很常規(guī)的方法:由∠A和∠B求得∠C=50°進而∠CDE+∠CED=130°,再由翻折的對應角相等,考慮∠1+∠2為兩平角減去四個角的度數260°,從而得出∠1+∠2=100°,所以∠2=80°。應該說很好的思維,但下面涌現出多種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基本相同,把兩平角換成了四邊形內角和;有的特殊化到DE∥AB(雖經討論其錯誤,但敢于發(fā)表自己見解值得鼓勵);還有一個學生更漂亮,由∠1度數,求出∠C′DE=∠CDE=80°,再求得∠CED=50°,于是可得∠2=80°。
在課堂展示一個問題時,當下面學生還有更多好方法,更多優(yōu)化思維時,要鼓勵其進行展示,讓更多同學在思維激辯和啟示中共同提升,最后一種方法對于沒想到這種思維方式的同學來說,是何等有沖擊力啊。
在以上的課堂實例中,教師雖很少出現,但教師是也是重要的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要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自己去學、去做、去體驗;讓他們敢想,敢做,敢闖,敢質疑,敢針對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出新思想與新方法;必要時,還要給予學生支持、鼓勵和恰到好處的引導。關鍵是用盡一切辦法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多飛一會,從拉動學生的“纖夫”轉變成生命的“牧者”。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思樂.聽教育的春天:郭思樂生本教育思想隨筆[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