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坦
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學習中的差異現(xiàn)象,將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放到中心位置。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層次差異,這也是在教學研討過程中,較多被老師們提及的話題。在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和協(xié)作學習,這樣才可能達到更好的效果。筆者希望借著這一契機,能夠找到最佳處理層次問題的方法,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教育。
關鍵詞 分層次教學;信息技術;后進生;平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A,R8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8-0031-0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并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期開始,總有一些讓老師們感到很頭痛的事情。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層次差異,落差起伏明顯,尤其是兩頭分化的學生越多,分化越明顯,則教學過程的難度越大。這也是在教學研討過程中,較多被老師們提及的話題。
在2009年6月的一期中國教育報上,曾刊載出一篇文章,題為:分層次教學,在打假中摸索前行,文中提到“十個手指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睂W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分層次教學很容易陷入“變相分‘快慢班的泥潭。在當前以班級授課制為主體的教學組織形式下,不斷進行管理創(chuàng)新,在教學組織層面上引導教師實施真正的分層次教學,為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他的教育,應成為校長義不容辭的責任?!睆奈闹胁浑y看出.所提到的分層次教學是針對一所學校,一個年級這個大范圍群體的分層次問題。而調查組所提出的不適合分層次的理由有三:
1.分亂了學生的心,對學生造成雙重打擊,主要是針對后進生而言。
2.分錯了教育政策,文中提及教育公平問題。
3.分寒了教師的心,教尖子班跟教普通班的老師有差別。
在這里我們不妨來思索一下,為什么會產生分層次教學的需求?如前頭所敘述的,因為部分學生學習吸收快,走在了前頭,而部分學生則較遲進入正軌,我們需要一個合理的引導機制,讓后進的學生能夠在一段時間內與在前頭的學生齊頭并進。而看媒體報道的絕大多數分層次教學的例子是這樣的:按照學習成績分班,分為“快慢班”,快班采用學校精英的師資力量,讓學生更好的接受教育,與同類學校進行“競爭”,而慢班的學生只能看著自己被越落越遠。這種做法嚴重違背了分層次教學的初衷,導致了以上種種不和諧因素的出現(xiàn)。若不按照快慢分班,勢必導致一個班級里學生的層次差異的存在。
因此,新的問題就產生了,在一個班級里面怎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同一水平線。就以信息技術這個學科為例,其學科地位不高,學生及家長不重視,教育部門不關心,應試教育部沾邊,素質教育搞形式。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分層次教學就更是難上加難。鑒于本學科的特殊地位,就會出現(xiàn)這么幾類不同的學生。其一,這些學生對計算機非常感興趣,但是感興趣的內容局限在動畫或者游戲上,他們對計算機的操作相當熟悉,只要稍加點撥,就會很熟練的完成課堂的任務。其二,這些學生可能對計算機感興趣,但是由于家庭的原因,父母不同意學生在家使用計算機,導致他們對計算機的操作相當生疏,連一些最基本的操作都不是很熟悉,導致課堂作業(yè)做得很慢。其三,這類學生對計算機不感興趣,加上學科地位不高,根本沒把這門功課放在心里,課堂上的作業(yè)基本不做,總是作業(yè)布置之后做其他與課程無關的事情。以上只列舉出三類的學生,其間層次差異就比較明顯了。前二者的學生可以通過一定的課堂手段,使他們達到基本相近的程度,而第三類學生只能通過心理教育的手段,讓他們對自己的學業(yè)有新的認識。
那我們來看一下如何在課堂上使用兩類本不在同一起跑線的學生,能夠經過短短的一個學年的時間,達到基本一致的水平,以達到學業(yè)目標。
首先,在入學之后,老師需要通過一系列的簡單測試,以了解學生對計算機使用的熟練程度。至于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任何學生基本上都是在同一起跑線的,都要在課程開始后,每一節(jié)課慢慢培養(yǎng)起來,讓他們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因此測試這一步很重要,了解學生,再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逐漸了解各個學生到底是屬于哪種類型,當然,就目前一個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教學的班級而言,想做到每個學生都了解那是非常難的,只能做個大概。
給學生進行分層次以后,最好根據學生的層次混合分組。這里的組并不是教學班上那四個大組,而是以三至四名學生組成的小組,小組設置組長一名,其余成員均為組員,其中組長的角色比較重要,要懂得協(xié)調組員間的合作分工,根據組員特長分配任務,并且在完成較難的任務時,能夠協(xié)助教師引導后進生。
此處就以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課本為例.其中七年級上冊第三章介紹到的字處理軟件應用,就以此內容定了一個活動——制作電子板報,并且讓學生們根據課本提示的步驟進行操作。從自己的操作中了解到報刊一般的制作過程:確定主題、收集選擇素材、設計版面、制作作品、評價修改。需求分析由學生們自己參考課本的內容來完成,確定一個自己的主題,看看需要些什么資料,資料可以從何而來。再由組長將需要的資料分成幾塊,每個組員分配一到多個資料去搜集查找。組內有設計天賦的學生設計好版面,分成幾個版塊,一般按人數設計,一人一頁。此時雖然任務是一樣的,但是操作能力強的學生其實已經鍛煉了更多,而同時能力稍弱的學生也在組長乃至其他組員的幫助下,不知不覺間獨立完成了一頁電子報刊的制作,從中收獲的不僅僅是信息加工的方法,還有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
這種教學方法并不是將后進的學生從集體中剝離開來單獨教學,讓他們有一種跟別人不同待遇的感覺,而是在團隊中扮演稍微“弱者”的地位,讓能力強的學生多做一點,其實當個組長就要比其他學生多做一點,讓能力弱的學生能夠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完成整個小組的部分工作,讓他們感到自己并沒有被孤立開,并沒有被給小組拖后腿,而且最終完成的作品
里面也有一份自己的功勞,這是在做的過程中進行的層次教學。而評價的時候就是以小組為單位,各個小組對其他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分,評價標準就參考課本上的表格部分,最后將總分加起來,作為小組的成績。而此時小集體的榮譽感也使得層次高低差異的學生走得更近了,不會讓弱者艷羨強者,而是讓他們了解,這是他們共同的榮譽。
張文質先生曾經寫過一本書《教育是慢的藝術》,文章中說“如果學生都沒有差異,都有相當高的道德水平、紀律、學習欲望、學習基礎,那可能我們的教育也就沒有像今天這么富有魅力,值得大家來探究”,就面對差生這個問題上,張文質說:如果說良方的話,我覺得有兩個比較重要。冰心先生有一句詩說得很好,叫作“愛在左,同情在右”,前提是愛心和同情心,就是你對學生要有迫切的關愛之情,對他的困難,對他的不幸,你要有一種同情心。第二是對不同學生確實要采取不同的策略,這樣才可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也肯定了分層次教學也是必須的一種方法。但是分層次也需要遵循共同進步,最終達到同一目的的要求,否則就會像社會上貧富分化加劇一樣,帶來更多社會問題。如果做不到最終后進生和上進生的水平統(tǒng)一,就不是平等教育。
當然,以上的這些論斷還是在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下才會產生的。人們的欲望總是無止盡,面對著現(xiàn)今教育的局面,如果人人教育最終都平等了,那應試教育的獨木橋就不會有人跌下去,那勢必會帶來更嚴重的社會影響。我們很欣喜的看到,在錯誤的“分層次教學”的背后,我們仍然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處理學生間的層次差異,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yǎng)。在一個學年的時間里,以小組的形式,均衡了上進生和后進生的綜合能力,雖然這個措施仍然處在試驗階段,但是帶來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借著這一契機,希望能夠找到最佳處理層次問題的方法,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中國教育報,2009-6-30.
[3]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