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方田
摘 要:當前來說,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普遍發(fā)展,信息技術對于我國國內的中小學教育來說,可以說是一次革命,眾多一線教師運用信息開啟了新課改的探索之路。針對農村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課堂,對于小學生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價值和意義,對于語感培養(yǎng)來說,更是有助于語感培養(yǎng)的“有聲有色”。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對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感開展論述,即:生成“靈動”,信息技術為語感培養(yǎng)提供情境;積蓄“內功”,信息技術為語感培養(yǎng)注入動力;成就“悅讀”,信息技術為語感培養(yǎng)創(chuàng)設條件。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語感培養(yǎng);價值
一、生成“靈動”,信息技術為語感培養(yǎng)提供情境
“詩文不外情、事、景,而三者情為本?!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要適當為學生創(chuàng)建生動且豐富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經常說興趣是第一位的,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于幼兒來說,是激發(fā)其學習自主性的最重要的源動力。語文新課標要求營建開放且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在教學中,筆者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為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教學情境。對于語感課堂教學來說,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入,有助于為語感培養(yǎng)提供豐富的情境,這個豐富的情境是比較靈動的、有趣的。比如可以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觀看與課文相關的圖片,哪怕是一張課文的插圖,通過信息技術加以呈現(xiàn),都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
二、積蓄“內功”,信息技術為語感培養(yǎng)注入動力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類學科,在教學中通過多樣開展,陶冶學生的情操。在教學中,多樣化的語文課堂的開展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情境,而不是以往傳統(tǒng)理念中比較單一的、枯燥的語文課堂。多樣化的語文課堂的開展,信息為之錦上添花,與此同時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這種形式有助于為語文課堂積蓄“內功”,為語感培養(yǎng)注入鮮活的動力。在語感培養(yǎng)過程中,信息技術的融入,比如農村小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一些錯誤,而通過信息技術,比如將課文的音頻朗讀文件直接給學生呈現(xiàn)出來,學生就可以結合標準的朗讀來對自己的語言發(fā)音等進行糾正,也會引導學生在自然而然中學會有感情的投入的朗讀課文。
三、成就“悅讀”,信息技術為語感培養(yǎng)創(chuàng)設條件
語文學習的高效與否,說到底是有無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引導學生自主發(fā)展。在教學中,筆者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營建了開放式的語文教學課堂,引導學生形成了自主發(fā)展的意識和理念。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被充分且全面調動起來,而隨著多信息技術的融入,使得課堂開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中比較顯著的一項內容是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思維的拓展。從表面上來看,教材是比較有局限的,但是通過深層次的拓展,我們又能驚喜的發(fā)現(xiàn),其實教材是可以無限拓寬的。很多家長甚至有不少教師認為教材太有限,而試圖通過業(yè)余的課外閱讀的引導,以便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但是課外閱讀的數(shù)目就如同浩瀚的海洋,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信息技術的融入下,可以通過拓寬教師來突出重點,并且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做到“湖光秋月兩相和”。傳統(tǒng)意義上來說,教師如果布置一些相關的閱讀類任務,很多學生往往不能好好的去加以完成。不少小學生都認為課外閱讀很枯燥、很無聊,甚至有一些農村小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我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讓學生從枯燥的閱讀轉變成為快樂的“悅讀”,領悟到其實讀書是無窮快樂的一項活動。比如信息技術融入之下,我將一些錄音的小故事通過音頻文件發(fā)給學生,學生回家可以打開電腦看,還可以再課堂上呈現(xiàn)一些童話劇,或者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引導學生開展戲劇等排演形式,這些都是信息技術所做的一些拓展,對于學生語感培養(yǎng)有著積極的能動的影響。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語感培養(yǎng)過程中的運用,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可謂是永不過時的新鮮元素。這種永不過時在于,信息技術為課堂的開展創(chuàng)設了新的情境,更是為有效課堂的提升提供了無限的課堂。它既能滿足學生想象力的激發(fā),又能滿足學生開放性思維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作為教師,要善于采用科學的人性化的評價手段,以促進農村小學生語感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