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帆
一、《祝?!穯栴}式教學法提出的背景
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屢次增刪,現(xiàn)實的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作品的教學或多或少地遭遇著一些尷尬,甚至一度在學生中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我想這一方面源于魯迅及其作品與學生的社會經(jīng)歷、生活閱歷、接受能力之間的差距,更主要的則源于教師不清楚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和途徑把魯迅先生及其他的作品傳遞給學生。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苯逃龑W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有興趣。通過學生提出問題,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組織教學,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傳授,學生接受過程,而是以問題為中心分析已知、發(fā)現(xiàn)、確立、探索、解決的過程,學生也由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執(zhí)行者變成了主動的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喜悅感將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
新課程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教學行為基于學生的問題之上,即要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先有學生的“學”,再有教師的“教”。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交往,在這種特殊的交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起點能力和他們思維的獨立性。只有這樣,教學才有針對性,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教學操作流程
(一)素讀文本,提出問題,找準《祝?!方虒W的起點
《祝福》一文,我讓學生“素讀”文章,提出問題,了解孩子的現(xiàn)有水平和可能發(fā)展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遵從了教育心理學的規(guī)律,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祝福》的興趣。
所謂“素讀”文本就是在學生讀課文之前,老師不做任何時代背景的介紹。學生素讀文本之后,提出自己的問題。每個學生閱讀背景不同,所以關注的焦點也會有所不同,問題自然會存在差異性,甚至提出的某個問題會不著邊際。但我們只有通過學生的問題才會了解學生的關注點,才能找好《祝福》教學的起點,尊重學生的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調(diào)動學生對《祝?!芬晃膶W習的興趣。教師也要對學生問題的提出做出指導,所謂指導不是告訴學生要提出什么問題,而是給他一些腳手架的東西,對于小說閱讀我們要從什么方面來提問題。
學生在《祝福》一文中提出的焦點問題有:
1.祥林嫂的悲劇究竟是由誰造成的?
2.祥林嫂真的是窮死的嗎?
(二)針對同學提出的問題,組內(nèi)進行交流
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來看,既有著差異性,也有一些共性的問題,我們可以讓學生先進行組內(nèi)交流。小組成員的構成采用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學生之間交流碰撞,教師到小組中進行適當點撥,要求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做出書面記錄。
(三)針對焦點問題,生生合作、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學生可將組內(nèi)交流問題的成果在班中進行展示,再次進行全班同學和教師的交流和碰撞,教師要將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或一些焦點性的問題,再次激起學生集體的大思考,各抒己見。
例如,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祥林嫂真的是窮死的嗎? 從文本中來,再回歸文本,一起思考。分角色朗讀:27段“怎么死的?”這一句話獨占一段,可以說是全文最重要的一段。作者這一問發(fā)人深省,引起讀者深深的思考。短工的回答很淡定,認為祥林嫂是窮死的。部分學生課堂回答:
1.我認為祥林嫂是自殺的。
我不相信在經(jīng)歷了悲慘的一生后,在受盡了嘲笑與鄙夷后,祥林嫂還不會痛恨這個冷漠、殘酷,沒有一絲溫暖的社會,而死亡對她來說更是一種解脫,對這個世道,她一定沒有任何牽掛和留戀。
她完全有能力去一個新的地方,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可她并沒有這樣做,她留在了魯鎮(zhèn),也許她在等待一個契機離開,讓魯鎮(zhèn)人記住她,讓她可以盡情嘲笑魯鎮(zhèn)人。
所以,我認為既是這個社會拋棄了她,又是她用死拋棄了這個社會。
2.她除了自殺,別無選擇。
她不是窮死的,哀莫大于心死,她的心死了,對世間絕望了,也只有一死,才能免去痛苦。這樣的悲劇是必然的,也只有悲劇才能發(fā)人深省,才能令人們好好的思考生活,關注社會。
師引領:悲劇是將有價值的人生毀滅給人看。祥林嫂若是簡簡單單窮死、餓死、凍死,就無法將有價值的人生毀滅給人看。只有自殺(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才具有震撼力,才能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思考,對社會的關注。
三、《祝福》問題教學反思
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教學行為基于學生的問題之上,找準教學的起點。對于魯迅先生的作品《祝?!?,我大膽放手,使用問題教學法,引領學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讓學生素讀文本,然后提出問題,我相信學生對文本的第一印象、第一感覺非常重要,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fā),尊重學生的體驗,并以此作為鑒賞小說的突破口。在問題的提出方面,我從小說閱讀的角度對問題的提出做了指導,即從哪些方面來提出問題。在問題的探究方面,我首先讓學生進行組內(nèi)討論,記錄討論成果,全班進行交流。從學生的交流中提煉出一些共性的有爭議的問題再次討論,各抒己見,本人還引用名人對魯迅作品的評價,讓學生和名人對話。
“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的問題為基點的教學,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問題教學就像是一潭活水,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在學習中主動思考,在思考中主動學習。陶行知先生說:“一切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币虼?,我們在教學中采用問題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究能力。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大師級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們的思想與文學具有一定的原創(chuàng)性,后人可以不斷地向其反歸、回省,不斷地得到新的啟示,激發(fā)出新的思考與創(chuàng)造。魯迅正是這樣的一位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現(xiàn)代思想家和文學家。那么如何使我們的中學生喜歡魯迅先生,喜歡魯迅先生的作品?希望《祝?!方虒W中采用“問題教學法”能成為我們對魯迅小說教學的一個新的嘗試,學生在追“問”中出發(fā)、探尋,教師與學生在解“問”中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