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廷水
【摘要】宣傳教育工作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是發(fā)揮博物館的社會效益,體現博物館功能價值的重要途徑。本文以福建省龍巖市14家基層博物館為例,就如何加強基層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分析了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現狀,提出了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一些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博物館;宣傳教育;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的見證物。宣傳教育工作作為博物館的三大職能之一,做好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對發(fā)揮博物館的社會職能,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既是向大眾推介博物館自身,又是傳播歷史文化知識的助力器,通過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能夠讓大眾更好地了解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宣傳博物館。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的精神文化建設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博物館建設水平不斷提高,館舍煥然一新,陳列展覽可覽性大大增強。同時,各基層博物館由于新館異地建設,宣傳推廣不充分等原因,出現用館水平不高,宣傳教育功能不突出,觀眾數量不多,教育活動不豐富等問題,制約著博物館的科學發(fā)展。
福建省龍巖市全市現有國有博物館14家,均為市縣級中小型基層博物館,全部實行免費開放,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2家,國家二級博物館1家,國家三級博物館5家;有8家博物館為新建館,有3家博物館近年來分別進行了改版提升工程;館舍建設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整體水平走在了全省設區(qū)市前列。近年來,全市博物館針對如何聚集人氣,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進一步加強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筆者以龍巖市基層博物館為例,就如何進一步加強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進行了探究,以期探索出一條博物館宣傳教育有效途徑。
一、營造濃厚氛圍,提升陳列水平
博物館是對公眾開放,擔負著貯藏歷史記憶,展示人文歷史,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審美意識、個性化需求的提升,對展品的布置、陳列的形式、手段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博物館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展覽內容,提升陳列水平。
一要根據觀眾需求不斷調整提升固定陳列的展覽水平。博物館是人們終身學習的場所,它承載了人類的歷史與記憶,是民族靈魂的容器,它在無數歲月中留下最珍貴的底蘊與精神。在博物館宣傳教育上應當貼合時代與生活,拉近與服務者之間的距離,不能將一本演講稿讀死,一旦將某一藏品的歷史與意義給固化,必然導致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與視覺上的厭煩,從而漸漸流失對博物館藏品的興趣與熱愛。因此,我們要根據觀眾的普遍需求,結合館藏文物特色、政治經濟社會焦點,增添更多的陳列內容、展覽形式、互動項目,提高觀眾的參與性、互動性、趣味性,使觀眾在參觀博物館的同時不僅可以加強教育,更能對博物館的深層含義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全市14家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從不同要求、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本地歷史、革命歷史、客家歷史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展示。同時,各館結合陳列展覽因地制宜設立了一些信息互動、體驗式互動、角色扮演等互動項目,讓博物館陳列展覽從“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如龍巖市博物館的“客家土樓營造技藝”體驗項目,觀眾通過現場體驗用生土夯筑土樓的過程,充分了解土樓建造的材料、技藝。
二要營造濃厚的館內文化氛圍。根據陳列展覽的特點在館內布置一些名人名言、族規(guī)家訓和雕塑等,增強館內環(huán)境的文化感、歷史感和學術感,打造生動有趣的觀瞻環(huán)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廣大觀眾自覺或不自覺地進館參觀,接受文化熏陶。如:中央蘇區(qū)(閩西)歷史博物館作為革命史類博物館,注重在館區(qū)渲染紅色氛圍,博物館大門設計成一面飄揚的鋼構紅旗,象征閩西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時期保持“二十年紅旗不倒”的輝煌歷史;館區(qū)大道左邊設有一面大型領袖詩詞墻,刻有毛澤東和陳毅同志反映閩西革命斗爭實踐的六首光輝詩篇;大道右邊設立“積極支前”“前赴后繼”“調查研究”三座銅制雕像,以及巨幅線刻浮雕《紅色閩西》,展示了閩西對中國革命作出的重要貢獻。走進博物館,“紅歌悠揚、紅旗飄揚,紅土情懷,油然而生。”
三要精心策劃或引進臨時展覽。要“讓文物活起來”,充分利用館藏文物精心策劃臨時展覽,寒暑假期間增設適合學生特點的陳列展覽項目;要“請進來”,有計劃地引進一批符合本館主題的有較大影響的臨時展覽;要“走出去”,積極開展館際之間的展覽交流活動。如上杭縣客家族譜博物館針對上杭外來人口少、博物館基本陳列展三至五年基本不變的特點,積極聯系外地博物館,引進各種臨時展覽,不斷增加吸引力。2017年引進了“青青草原·博爾塔拉民族風情展”“綠葉對根的情意——華人華僑事跡展”等6個展覽,探索出一條“走出去,請進來,活起來”的宣教路子。
二、建立合作機制,拓展宣教功能
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機構,要充分利用館內資源與教育、旅游等部門及各類培訓機構密切配合,建立合作機制,不斷拓展宣傳教育功能。
一是教育部門要將博物館作為青少年校外實踐活動、研學的重要基地,組織學生在校外活動期間到博物館參觀學習、研讀研學;與博物館共建教育基地,結合展覽開展“志愿講解員”“文博小使者”等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據統(tǒng)計,2017年,全市博物館共接待或開展了香港青少年紅色之旅、大手牽小手志愿者活動、紅色文化親子活動、紅色情景劇等200多場次的主題實踐活動,為開展青少年革命傳統(tǒng)教育開辟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二是黨員干部教育和公務員培訓機構要把參觀博物館作為黨員干部和公務員培訓的重要內容,列入培訓課程安排,并把博物館作為教育培訓基地、現場教學點等,讓博物館承擔更全面的教育功能。近年來,古田會議紀念館依托古田紅色圣地打造獨具特色的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與中央及各地各級各部門建立合作機制,先后有7個中央部委、15所院校、12支部隊單位、14家省級單位在古田設立教育基地或教學點。古田會議紀念館作為全國黨性教育特色基地的宣教功能日益凸顯。
三是旅游部門要積極引導外來游客參觀當地博物館;引導旅行社組織旅游團隊進入博物館參觀,并將博物館納入相關的旅游線路;指導符合條件的博物館申報國家A級旅游景區(qū)。目前,龍巖市14家國有博物館中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1家——古田會議紀念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2家——上杭縣毛澤東才溪鄉(xiāng)調查紀念館、長汀縣博物館(長汀革命舊址);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2家——中央蘇區(qū)(閩西)歷史博物館、龍巖博物館。以上博物館通過創(chuàng)建A級景區(qū),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游客服務更加規(guī)范,社會教育效果更加明顯。
三、加強宣傳推介,發(fā)揮社會效益
博物館是社會公益性機構,走到社會中開展宣傳推介和社會教育等公益性活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社會效益是博物館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博物館提高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必由之路。
一要通過辦臨時展覽進社區(qū)、校園、軍營和農村等,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社會科學教育。近年來,中央蘇區(qū)(閩西)歷史博物館持續(xù)深入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四進”活動(進社區(qū)、進校園、進軍營、進農村),把館內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制作成展板、宣傳冊頁,并通過開展互動講解、專題講座、文物鑒賞等教育活動,成為博物館宣教工作一個亮點。
二要利用報刊、電視、網絡、微信公眾號等新聞媒體挖掘館內資、源編輯出版館刊,進行文博知識普及、博物館及陳列展覽的推介,讓民眾了解博物館,了解自己生活地區(qū)的歷史文化,進而產生走進博物館接受教育的愿望。如龍巖各基層博物館結合本館的陳列展覽和館藏文物,編輯出版了《紅色文化》《紅色閩西》《古田軍號》《環(huán)球客家》《客家縱橫》等十多種刊物。這些刊物的內容有宣傳活動動態(tài),也有學術研究成果;有文物鑒賞,也有本土人物故事;既有學術性,也有收藏性;成為博物館宣傳推廣的重要陣地,溝通博物館與觀眾的橋梁。
三要舉辦學術講座,普及藏品知識。博物館是一個地方文化和行業(yè)文化的特色展示,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積淀深厚的地方,所以在人民大眾的眼里看來,博物館往往是“高不可攀”“觸不可及”的地方,很少有人能夠對他們本土的博物館有深刻的了解。很多時候,不是群眾不愿意走進博物館,而是走進去的時候,看到一些瓶瓶罐罐卻無所適從,往往是走馬觀花,看一圈就出來了。所以,博物館要改變一向“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姿態(tài),要放下身段,放下架子,與民眾去接觸。博物館要經常組織策劃或引進各種學術交流、文物鑒賞、文物知識普及講座等文物惠民活動,激發(fā)觀眾的參觀興趣,從而走進博物館,拉近博物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距離,使博物館成為人們生活中舉足輕重的文化場所和能獲得更多知識和信息的第二課堂。
四要加強旅游推介。旅游部門要將已評為國家A級旅游景區(qū)的博物館列為主要旅游景點進行宣傳推介,在制作旅游推介版面、刊物、視頻等廣告宣傳時將其作為推介對象。
四、強化公益屬性,提高服務質量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構成了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一個地方乃至國家的文化形象。博物館的公益屬性決定了博物館必須凸顯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拓寬服務領域。
一要加強隊伍建設。隨著社會的進步,博物館不再是單單滿足觀眾“參觀”這一基本要求的場所,在宣教意義上講,還要令觀眾在教育過程中達到釋疑解惑、研究交流的目的。目前,專業(yè)科班出身的博物館工作人員較少,博物館工作人員良莠不齊,不能滿足觀眾對博物館服務要求的新變化。這就需要博物館加強隊伍建設,采取引進人才、送出去學習、請進來培訓、加強業(yè)務考核等各種方式來提高博物館干部職工素質。如龍巖市于2017年針對全市6家客家博物館的33名講解員進行了一次客家學知識測試,成績不容樂觀,優(yōu)秀人數(85分以上)僅18人。為此,全市博物館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客家知識培訓,要求講解員做到懂客家史、會講客家話、會唱客家歌,效果良好。
二要提高講解水平。講解員的宣傳講解是博物館與觀眾之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講解員要有較好的職業(yè)道德、專業(yè)知識和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要真正了解博物館陳列的主題、內容、目的,了解展品的特點、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同時要善于了解觀眾,吸引觀眾,啟發(fā)觀眾,教育觀眾,根據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組織講解。目前,龍巖全市博物館共有講解員55名,其中53名為合同聘用制人員,工資水平低,人員流動大,隊伍不穩(wěn)定。為此,各博物館采取了優(yōu)秀講解員與在編人員同工同酬、定期組織培訓考試、參加職稱評聘等手段不斷提高講解員素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要提高服務水平。我們還要提高館內保安、保潔、信息技術等工作人員業(yè)務素質,完善博物館各項服務設施設備,除了做好語音導覽系統(tǒng)、無障礙設施等基本服務工作外,還要做好電腦觸屏查詢系統(tǒng)、多媒體演示系統(tǒng)、電子閱報、WIFI覆蓋等新技術手段服務。
五、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打造文化品牌
博物館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是與展覽、藏品以及歷史文化特征相關的具有文化性和紀念意義的產品。博物館要把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作為公眾提供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館內展覽延伸教育和擴大本館影響力不可或缺的宣傳品之一,作為“最后一個展廳”為人們了解博物館打開一扇新的窗口。博物館要充分發(fā)掘館藏文物、陳列展覽文化特色,積極研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逐步打造彰顯特色的文化品牌。在策劃一個大型展覽時同步啟動配套展品的文創(chuàng)設計開發(fā);館內缺乏設計人才的可以加強與社會機構合作,通過“外包”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意招標,由獲得授權的設計廠商負責研發(fā)、生產的全過程,最后由博物館貼牌銷售。
如龍巖學院美術學院針對全市9家革命史博物館策劃實施的“閩西紅色文化創(chuàng)意主題館項目”,該項目以閩西紅色文化資源為研究對象,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將閩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紅色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中,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運用紅色主題插畫、連環(huán)畫、小紅軍Q版漫畫、革命人物素描速寫、紅色遺址攝影等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及紅色藝術衍生品表現閩西紅色文化的內在價值。目前,與相關博物館合作,設計制作出紅色題材的茶杯、文具、掛件、飾品等100多件紅色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通過這些創(chuàng)意作品演繹出感人的紅色魅力,弘揚閩西紅色文化主旋律,有利于喚起人們對閩西紅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增強情感認識,從新的維度利用閩西紅色資源發(fā)揮革命傳統(tǒng)教育作用。
總之,加強宣傳教育是基層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工作,如何提高服務水平,聚集人氣,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需要我們每一個博物館工作者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思路,不斷探索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的新路子。
注釋:
①《博物館條例》,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