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群
【摘要】高中時期是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形成和提升的重要時期,語文作為一門工具學科,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戲劇文學作為重要的文學形式之一,多年來一直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成為難點,如何提高學生對于戲劇文學作品的理解,創(chuàng)新和研究教學方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戲劇文學作品;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戲劇文學作品是在1949年被選入我國的高中語文課本當中的,為了使得高中語文閱讀鑒賞的形式和內(nèi)容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戲劇文學和詩歌、散文以及小說等文學形式共同組成了高中語文教材,旨在幫助學生從不同的審美和鑒賞角度去學習。但是,由于戲劇文學本身的篇幅一般較長,如《雷雨》本身全冊有兩百九十萬字左右,課本中節(jié)選的劇本雖然是經(jīng)典選段,但是篇幅也較一般的小說、散文等長出許多,而且不同人物的臺詞等交替出現(xiàn),就使得學生在閱讀和理解的時候產(chǎn)生一定的困難。同時,因為戲劇文學的歷史悠久,許多戲劇劇本中的臺詞還有一定的修辭手法以及文言性質(zhì),如《長亭送別》作為元雜劇中的經(jīng)典,全劇通過描寫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批判中國封建社會的禮教和門閥婚姻制度,歌頌對于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行為,在表達上偏向于夸張,在崔鶯鶯唱段的《端正好》和《滾繡球》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在面對這些難以理解的戲劇文學作品的時候,能夠結(jié)合時代背景,提升鑒賞的意識和能力,從中體會到作品中所蘊含的主題思想和人生哲學,是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思考和探討的。
一、高中戲劇文學作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的形式單一,對戲劇文學作品的重視程度低
高中語文的教材中有重點篇目和精讀篇目,即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不同,所以很多老師在面對戲劇文學作品時,就采取一種精讀但不深入理解的教學方式,只是讓學生分角色或者分段朗讀,再稍稍分析一下人物特點和中心思想,就草草帶過,這使得學生受到教師態(tài)度的感染,認為戲劇文學作品并不重要,因而忽略了戲劇文學的內(nèi)在精髓和價值。此外,由于戲劇文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凝聚和瑰寶,其中有很深的鑒賞意義和文學價值需要被挖掘,而很多教師自身的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并不太高,這就導致在教學時含糊其詞,一句帶過,讓學生難以在教師的傳授中學習對于戲劇文學的鑒賞方法和技巧,因而對戲劇文學產(chǎn)生忽視心理。
(二)學生對于戲劇文學作品難以產(chǎn)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在高考的壓力和平時學習的緊張狀態(tài)中,學生忽視了自己高中學習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能力和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很多學生往往在考試分數(shù)上更加重視,對于語文學科更多的是偏向于練習試題中的內(nèi)容,在語文教材中也將精力投入到了“高考必考篇目”當中,并且在任課教師對于戲劇文學的忽視態(tài)度下,學生也受到感染,面對長篇幅的文字和陌生的方言對話很難提起興趣,這也降低了學生對于傳統(tǒng)戲劇文化的理解和喜愛。在此條件下,對于弘揚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發(fā)展戲劇文化都有著很大的阻礙作用。
二、高中語文戲劇文學作品的教學方法實踐研究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增加對于戲劇文學作品的重視
在學習戲劇文學作品時,應當在朗讀的基礎(chǔ)上加入多媒體教學方法,如播放影視戲劇作品、聽戲劇音頻等,并且在學習戲劇文學時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戲劇文學的獨特魅力。如在學習《西廂記·長亭送別》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時進行對比教學,同樣是表達愛情故事,兩者在表現(xiàn)形式和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異同,在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上有什么區(qū)別,從中可以體現(xiàn)出中外戲劇文學作品各有什么特點等。
(二)營造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參與感
高中教材中節(jié)選的戲劇文學作品大多較為經(jīng)典,能夠直觀地從不同人物的臺詞中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因此,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節(jié)選的表演,在閱讀和思考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從自身出發(fā)進行感悟和分析,提升學生的體驗度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從根本上對戲劇文學產(chǎn)生興趣。如在《雷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飾演周樸園和其他女人們,以此深入鑒賞戲劇文學。
(三)創(chuàng)建民主型課堂,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不斷進步,教育教學方法也在進行著創(chuàng)新和改革,在新課標的大背景下,教師也應當不斷地進行學習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的形式和方法,拋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應當寓教于樂,增加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感,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戲劇文學作品《長亭送別》之前,可以在班會時間與學生交流,讓學生選擇和提出自己希望的教學形式。由于《長亭送別》中涉及很多引用典故的句式,較為復雜,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在預習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并且在課堂上展示預習成果,相互溝通和交流,教師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點撥和答疑;《長亭送別》的語言古典而優(yōu)美,要引導學生自己去鑒賞和體味,比如“曉來誰染霜林醉”一句,“染”與“醉”究竟好在哪里?只有讓學生涵泳其中,方覺其妙。
三、結(jié)語
總之,戲劇文學作品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結(jié)合時代形式和學生特點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饒鴻明.整體感知 強化實踐 自然生成——陳智文老師《月光啟蒙》教學賞析[J].福建基礎(chǔ)教育研究,2009(6).
[2]劉丹.分類文體閱讀教學設計專題講座(六) 立足戲劇之本 展示戲劇之美——初中戲劇單元的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05(26).
[3]周岳.戲劇表演與語文課堂教學之比較及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