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榮華 姜蕾
[摘要]目的:探討哪些因素影響我國農村五保老人對供養(yǎng)方式的選擇意愿。方法:除搜集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學信息外,運用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感量表、UCLA孤獨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對江蘇省內310名五保老人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結果:經過逐步回歸分析,五保老人的性別、收入來源、身體狀況、當?shù)赜袩o敬老院這些基本信息對他們供養(yǎng)方式意愿的影響顯著(P <0.05);老人對生病沒錢醫(yī)治的擔憂、對生活來源的擔憂以及是否了解養(yǎng)老機構這幾個因素的影響也顯著(P <0.01)。在心理因素中,幸福感以及客觀支持維度對五保老人供養(yǎng)意愿的影響顯著(P <0.01),孤獨感的影響同樣顯著(P <0.05)。結論:五保供養(yǎng)應盡量做到物質供養(yǎng)和精神供養(yǎng)兩手都要硬。
[關鍵詞]五保老人;幸福感;孤獨感;供養(yǎng)意愿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1? ? 引言
我國在1994年和2006年陸續(xù)出臺《農村五保供養(yǎng)工作條例》,使農村五保供養(yǎng)工作走上規(guī)范化道路。目前五保老人有兩種供養(yǎng)方式:其一稱為集中供養(yǎng),是指由國家財政負擔,統(tǒng)一在有條件的市區(qū)、縣鄉(xiāng)以及民族鄉(xiāng)、鎮(zhèn)安排資金興辦福利院集中供養(yǎng)五保對象;其二稱為分散供養(yǎng),是指不改變五保對象的居住地和居住環(huán)境,由政府籌措資金或生活物資,以保障他們基本生活的供養(yǎng)方式。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過度重視五保老人集中供養(yǎng)率的現(xiàn)象在農村仍普遍存在。五保老人對供養(yǎng)方式的選擇屬于自愿行為,隨著社會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精神需求越來越重視,無論是集中供養(yǎng)還是分散供養(yǎng),都應該基于對老人物質和精神需求的雙重滿足來完善五保供養(yǎng)制度。目前國內還鮮有研究關注哪些因素會影響五保老人的主觀供養(yǎng)意愿的。
之前已有學者提出,居住安排對于老年人照護資源的來源、需求的滿足及生活滿意度有很大影響,相關調查顯示,供養(yǎng)環(huán)境顯著影響到五保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苗艷梅(2010)通過對11人的訪談得出,五保老人的身體狀況、生活自理能力、對信息的掌握程度等因素會影響他們在供養(yǎng)方式上的傾向性。應榮華,羅舒(2016)通過抽樣訪談法對蘇北某地農村的50名五保老人進行了訪談調研,普遍表現(xiàn)出對集中供養(yǎng)的意愿猶豫不決,這其中有對集體生活的擔憂焦慮,也有對福利院的不當認知,同時還有復雜的心理需求。本文在總結前述研究的基礎上,在江蘇省內選取更大樣本,綜合五保老人的自身特點及心理特征,探查他們在供養(yǎng)意愿上的影響因素。
2? ? ?研究方法
2.1? ? 研究對象與方式
本研究針對江蘇省內南京、徐州、蘇州、常州、淮安、南通等地310名五保老人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訪談??紤]到受調查老人的文化水平和語言問題,調查員需要用當?shù)胤窖耘c其溝通,同時通過與老人談心來了解他們內心真實的觀念與想法。
2.2? ? 研究工具
UCLA孤獨感量表最初由 Russell等人于1978 年編制,現(xiàn)用第三版編制于1996年。該量表偏重于個體的主觀孤獨感,由 20個條目組成,它含有11 個“孤獨”正序條目與9 個“非孤獨”反序條目。每個條目用4級頻度評分(常常、有時、很少、從未),分別計4~1分。得分越高者說明其孤獨體驗越強烈。一般劃分如下:44分以上為高度孤獨,介于39~44分之間為一般偏上孤獨,介于33~39之間為中等孤獨水平,介于28~33分之間為一般偏下孤獨 ;28分以下為低度孤獨。
社會支持測定采用肖水源設計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該量表共有10個條目,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三個維度??陀^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即可見的實際的支持。主觀支持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
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感量表(MUNSH)是比較常用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自評量表,由Kozma和Stones編寫。該量表包涵24個條目,反映正性情感(PA)和負性情感(NA)的各5條,反映正性體驗(PE)和負性體驗(NE)的各7條,計分范圍0~48。劉仁剛,龔耀先(1999)對該量表在我國人群中進行試用,信度檢驗和效度研究均在可接受范圍。汪文新,毛宗福等(2005)對該量表在我國農村五保老人中應用的信效度進行了分析,重測信度、同質性信度、分半信度良好,內容效度、總量表的結構效度皆良好。
2.3? ? 數(shù)據處理
使用SPSS19.0對受調查五保老人的基本信息與幸福感問卷、社會支持、孤獨感問卷評分進行一般統(tǒng)計分析,再對供養(yǎng)方式意愿的影響因素做逐步回歸分析。
3? ? 調查結果
3.1? ? 受調查五保老人的基本信息
除前文所述的三個研究工具外,問卷訪談中對受調查五保老人的背景資料做了較詳細的收集,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月收入、自理能力、身體狀況、對養(yǎng)老機構的了解程度等等。
從表1可知,本次調查的有效數(shù)據中無男女比例極端情況,年齡分布均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超過一半受調查老人月收入低于400元;大部分受調查老人生活可以完全自理。所在地有敬老院的比例超過50%,對敬老院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數(shù)各占一半。
3.2? ? 受調查五保老人孤獨感、社會支持、幸福感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受調查五保老人中近90%表現(xiàn)出中度
以上孤獨感,說明這種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消極情感,在五保老人身上表現(xiàn)更為充分。從表4可以看出,五保老人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與中國常模之間的差異均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在與農村留守老人的比較中,五保老人的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得分也顯著低(P<0.001)。從表5可以看出,五保老人與農村留守老人在正、負性情感和正、負性體驗上的差異均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且前者的正性情感和正性體驗得分均低于后者,負性情感和負性體驗得分均高于后者,可見五保老人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與同在農村地區(qū)的同齡人相比也是極低的。
3.3? ? 五保老人主觀供養(yǎng)意愿的回歸分析
3.3.1? ? 基本信息的影響分析。將表1、表2中列出的調查信息納入回歸分析,因變量為二分類變量(分散供養(yǎng),集中供養(yǎng)),此方程屬于邏輯回歸。諸如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都屬于多分類變量,故在邏輯回歸中設為啞變量。呈現(xiàn)的回歸模型經過六次迭代過程后,性別、收入來源、患病種類、是否了解敬老院、有無敬老院、擔心生病沒錢、擔心生活來源這幾個變量被選入回歸模型,即對供養(yǎng)方式意愿有顯著影響(見表6)。
3.3.2? ? 心理變量的影響分析。將三份標準量表所涉及的孤獨感、社會支持、幸福感分數(shù)放入回歸分析中,呈現(xiàn)的回歸模型經過五次迭代過程后,孤獨感、客觀支持、幸福感這幾個變量被選入回歸模型,即對供養(yǎng)方式意愿有顯著影響(見表7)。
由此可推導出邏輯回歸模型如下:
若預測值P(即概率)大于0.5,則樣本歸于集中供養(yǎng)意愿組;反之若預測值P(即概率)小于0.5,則樣本歸于分散供養(yǎng)意愿組。具體而言,五保老人孤獨感分數(shù)越高、幸福感總分越高、客觀支持分越高,更傾向于分散供養(yǎng)。
4? ? 結果與討論
4.1? ? 身體狀況、對信息的掌握影響供養(yǎng)方式意愿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農村經濟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盡管經濟發(fā)展水平存在地區(qū)上的不均衡,但總體而言我國農村五保老人的物質生活水平較之前有了較大改善,如何進一步提升晚年生活質量成為近年來有關五保老人供養(yǎng)的熱議話題。從本次調查結果可見,老人的身體狀況顯著影響他們對供養(yǎng)方式的選擇傾向性,相對于身體康健的老人,患病老人更愿意考慮集中入住敬老院,這與他們擔憂生病無人照料的效應一致,應該是考慮敬老院的醫(yī)療資源更豐富一些。調查發(fā)現(xiàn),回答對敬老院有所了解的的老人們大多是通過其他村民口口相傳,難免對養(yǎng)老機構的印象有失偏頗,他們得知的福利院基礎設施不完善、護理人員缺乏、生活單調,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shù)卣畬ι鐣@麢C構的宣傳力度太小,導致五保老人了解信息途徑有限甚至以訛傳訛,成為他們選擇集體供養(yǎng)的阻礙。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五保老人中的女性相比男性更傾向于分散供養(yǎng)。之前已有學者提出,來自家人的生活照料及心理慰藉對于農村女性來說尤其重要,盡管對于大多農村女性老人來說,經濟來源的需求尤為突出,但從本次調查社會支持的數(shù)據結果可知,女性對支持的利用度顯著高于男性(P<0.05),即她們更愿意接收別人的幫助。
4.2? ? 心理因素愈發(fā)影響供養(yǎng)方式意愿
從本次調查結果可知,農村五保老人由于其“孤、老、病、貧、弱”的特殊境遇,表現(xiàn)出較強孤獨感的人占大多數(shù),而孤獨感是引發(fā)諸多心理健康問題的源頭,其狀況令人堪憂。孤獨感量表得分是預測五保老人供養(yǎng)方式意愿的重要因素,得分越高越傾向于分散供養(yǎng),可見這個老年群體的孤獨不是單指住所上的孤立,而更是一種被他人和群體排斥在外時所產生的不良感受。其次,五保老人在社會支持總分及各維度分上均遠遠低于中國常模,即使與具有部分相似境遇的農村留守老人(子女外出務工)比較,五保老人的社會支持總分和主觀支持得分仍然顯著低。主觀支持反映的是個體在社會中被支持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屬于典型的心理要素,不論是數(shù)據結果還是在調查中與老人們的交談,都可以感覺到五保老人的心理滿意度較低,普遍感到不受重視、不被關注。從負性情感和負性體驗的數(shù)據可見,五保老人的“負能量”也遠遠多于農村留守老人,且負性情感的多寡會更容易影響到他們的集中供養(yǎng)意愿。本研究調查中主觀幸福感分數(shù)較高的五保老人表現(xiàn)出選擇分散供養(yǎng)的意愿更強,他們會反復訴說與親人同住的好,即使是沒有子女的老人也情愿住在姐妹兄弟、外甥(女)侄子(女)等親戚家中,來自家庭的撫慰和親情溫暖已超越醫(yī)療環(huán)境的支持且是無可替代的。
4.3? ? 完善五保老人供養(yǎng)需要營造物質、精神雙優(yōu)環(huán)境
五保老人供養(yǎng)制度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供養(yǎng)形式為受益人在分散供養(yǎng)與集中供養(yǎng)之間自由選擇。從我國老年人的基本養(yǎng)老需求來看,經濟供養(yǎng)、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是最重要的三個方面。鑒于之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不高,政府及一些社會團體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在五保老人的物質需求上,忽視或忽略了他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近年來社會經濟迅猛發(fā)展,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造成了農村的空巢現(xiàn)象,五保老人原有的一些非正式支持網絡日趨弱化,他們受社會排斥與隔絕狀況不減反增,了解他們在物質生活日益滿足的條件下對精神生活的真實想法,是新時期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基礎性工作。集中供養(yǎng)能較大程度集約利用五保供養(yǎng)資金與服務資源,且便于政府集中管理;分散供養(yǎng)的五保老人不需要離開原先的居住場所,符合老年人“落葉歸根”的傳統(tǒng)思想且回避了重新適應養(yǎng)老院新環(huán)境的問題。從本次訪談調查中可以看出,于五保老人而言,任何一種供養(yǎng)方式都無所謂好壞,只是基于他們無兒無女、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等現(xiàn)實情況,他們在有可能選擇自己晚年生活時一定是以身心需求都得以滿足為前提,所以政府在實施五保供養(yǎng)時的基本原則也應該盡量做到物質供養(yǎng)和精神供養(yǎng)兩手都要硬,避免之前的盲目追求集中供養(yǎng)率。另外,學界對五保老人的關注也在逐漸從社會學、管理學視角向與心理學視角融合的方向發(fā)展,近年來著眼老人精神需求的研究越來越多??傊?,集中供養(yǎng)和分散供養(yǎng)的五保老人有共性需求也有個性差異,讓他們共享社會資源、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與主觀幸福感是全社會共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毛紹烈.五保供養(yǎng)方式改革及意義[J].中國民政,2003(11):12-13.
[2] 張立龍.居住安排對老年人孤獨感的影響[J].老齡科學研究,2015,3(2):57-64.
[3] 汪文新,毛宗福,楊玉茹,等.不同供養(yǎng)環(huán)境對農村五保老人心理健康影響[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6,22(4):395-396.
[4] 苗艷梅.從家庭到院舍—農村五保老人供養(yǎng)方式選擇自主性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2):93-98.
[5] 應榮華,羅舒.蘇北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yǎng)意愿的心理分析及對策[J].社會福利,2016(11):36-39.
[6] 劉仁剛,龔耀先.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的試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999(2):107-108.
[7] 汪文新,毛宗福,楊玉茹,等.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在農村五保老人幸福度調查的信度和效度[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11):1330-1332.
[8] 胡捍衛(wèi),江全海.社會支持對農村留守老人主觀幸福感影響的調查分析[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36(1):89-91.
[9] 郝彩虹.性別視角下的高齡老人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09.
[11] 何蕓,衛(wèi)小將.著力強化農村五保老人社會支持網絡[J].理論探索,2012(4):86-90.
[12] 許婧.養(yǎng)老模式、社會支持對老年人主觀幸福的影響研究:基于孤獨感的中介效應檢驗[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