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綠
[摘 要] 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當前課堂評價主要存在單一、盲目、情感缺失等問題。主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主題,總結語文課堂評價的幾個不足之處,并提出有效的評價策略,力圖改變中職語文教師錯誤的評價思想,倡導以人為本的多元評價,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關 鍵 詞] 課堂教學;評價現狀;科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0-0047-01
一、課堂教學評價現狀分析
(一)單一評價,情感缺失
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讓一生朗讀,隨即點評:“讀得很棒,讀完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呢?”學生愣住了,一時不知該怎么回答。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課堂案例。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下,由于緊張或是沒有做好課堂預習,導致在教師提問時未能準確回答,甚至回答不上,學生無比尷尬。而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要活躍課堂氣氛,慢慢引導學生,不能僅僅憑借課前的預設,進行機械化地套用。當學生回答不了的時候,就需要教師隨堂應變,進行實質性的點評,從而更好地激起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二)主觀評價,一成不變
在語文課堂上,當學生表現優(yōu)秀時,教師往往是基于自身的主觀評價,一成不變。比如,“很好”“太差了,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懂”或者“回答真好”“不錯”等,教師課堂評價,往往都是這些單調的評語,顯得十分浮躁、機械。中職學生具有一定的思想,認為教師千篇一律的評價無異于敷衍,所以學生對這些評價已經習以為常,甚至默然。
此外,教師忽視學生的努力,否定學生的進步,又不說明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導致學生對學習的信息未能很好地掌握,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
二、以人為本,科學評價的三要素
(一)平等對待,互相尊重
教學的本質是師生之間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盡管教師是一名教育者,但是在課堂中,盡量多一點盡責,多一點溝通與關懷,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在日后課堂教學中,學生也會把教師視為朋友、知己。只有這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學生才能放下膽怯與焦慮,更好地全身心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二)關懷引導,共同發(fā)展
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并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層分級,也不是純粹地判斷哪個學生優(yōu)秀,哪個學生差勁。而是教師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評估,激發(fā)學生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和發(fā)展。
教師應該清楚地了解學生,在學好的時候應該給予充分的鼓勵,這樣學生才能再接再厲,同時,鼓勵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并鼓勵他們繼續(xù)前進。學生有磕碰時,要給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及時給予幫助與反饋,讓他們明確自身的不足。因此,教師在尊重每個學生的基礎上,更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
(三)激勵學生,個性發(fā)展
有趣的評價語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引導他們進入尋求知識的新境界。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需要適當地鼓勵學生,對待每一個學生都需要根據其個性區(qū)別對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在潛意識里已經形成了一種偏見,對于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會積極表揚;對于平常在課堂上比較好動的、上課紀律相對較差的學生,就算他們平常成績有了提升,教師也會選擇性的忽視,忽視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表現力。這樣往往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缺乏積極主動性,對語文學習熱情不高漲。
愛迪生說:“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時,需要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靈,在這樣語言的激勵下,學生如飲甘露,開啟智慧的鑰匙,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探索解決疑問的途徑。
總之,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要目標多元、方法多樣、主體多個,從“專制”走向“互動”,從“單一”走向“三維”,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灌輸”走向“探究”,從“陳舊”走向“現代”,從“評判”走向“激勵”,靈活運用課堂評價語言。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也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永偉.不只相差一個字,而是一大截[J].輔導員,2010(36).
[2][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吳春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策略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6).
[4]林紀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初探[J].陜西教育(教學),2005(2).
[5]賀曉錦.酸甜苦辣 皆有營養(yǎng):對當前小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反思[J].寧夏教育,2007(6).
[6]魏忠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現狀透析:對一所小學語文課堂的觀察[J].教書育人,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