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菲菲
讀書,我有個不好的習慣,看書不看序。拿到這本《教室里的電影院》時,我依然沒有看序。作者是誰、有著怎樣的背景、著書的初衷等等,一概不想知道,直奔書籍的目錄。幾眼掃下來,我很快被目錄中所涉及的電影吸引,于是,一眼電影,一眼書,閱讀一開始是略為混亂的。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漸漸地,我放下了電影,回歸書本,閱讀的速度越來越慢,思考的東西越來越多。
一、為什么是戲劇
接手戲劇社團時,我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雖然之前有排演戲劇的經(jīng)歷,但是作為一門課程進行教學可是頭一遭。在資料有限的情況下,我只能依照對戲劇的粗淺理解,帶領著學生們一起進行戲劇的探究與學習。對比《教室里的電影院》一書中夏老師的電影賞析課程,我的戲劇社團顯得幼稚而淺顯,系統(tǒng)性不夠。面向小學生開展的戲劇課程,它的內(nèi)涵意義到底是什么?
夏老師在電影賞析中,不僅僅有電影知識的滲透,更多的是引領學生對人性進行探討。因此,夏老師的“電影院”,觀的是電影,揣度的確是人心。在他的課程中,學生們能夠侃侃而談,積極討論,說出心里真實的情感,收獲心靈上的啟示。
臺灣戲劇教育家張曉華認為“戲劇教學是活潑、愉快、有意義的教學,能夠增進溝通與表達的技巧;促進個人行為與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培養(yǎng)想象力與合群的美德;增進語言學習與表達能力;建立獨立思考判斷的自我制約;促進邏輯概念的能力提升;舒緩情緒,促進心理健康……”戲劇史學家奧斯卡·布魯凱特也指出“教育應該是協(xié)助學生舍棄享樂與物質,發(fā)揮他們的潛能,而戲劇正具備了人類的最大潛能,不僅可以作為課程的要素,達到人性的目標,它還是一個強有力的媒介。”由此可見,基礎教育階段的戲劇課程的目標應該不只是“戲劇”這門藝術的美育普及,更應該具有“人育”的德育意義。
“德育滲透美育,著力進行人格培養(yǎng)”,我想這應成為戲劇社團的教學重點。在帶領學生認知戲劇,學習表演技巧的同時,應該還要注意通過“戲劇”活動向學生傳遞普世的價值觀,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去模擬、演練人際交往中的真與假;去感受、明辨人類社會的善與惡……
二、教學思路在哪里
夏老師的書中詳細記述了電影課的具體開展方法。選片、觀影、研討這三個板塊分別對應的是教材選擇、教學過程、素質拓展三個教學步驟。無論是選片的標準和要求、觀影前的學生自主學習、關鍵詞闡述,還是觀影結束后學生深入思考、充分交流所得出的影評,都體現(xiàn)出夏老師對這門課程的高層次追求。
上學年,我將課程分為了解戲劇表演、臺詞練習、形體動作開發(fā)、小品劇編寫、自主小品劇目編排這五個模塊。期間,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一些自主創(chuàng)編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那么,問題來了:小學對于課程任務的完成度能有多少?
翻閱書本,我發(fā)現(xiàn)夏老師在觀影課前都會給學生一份觀影指導,提前一周通知鑒賞的電影,以及影片的簡單資料,在影片播放前,還會做一些簡單的講解,介紹這部電影的大致情節(jié),更重要的是選擇這部電影的原因,同時也可以預先提醒學生需要注意觀看的細節(jié)。但是為了避免影響學生的獨立鑒賞空間,一般不主張過分劇透,點到為止即可。
提前預告,預先提醒,點到為止。這幾個要點,讓我理清了思路。
先對下周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提前預告,好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準備,也讓他們有更大的空間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想象;對本堂課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預先提醒,對學生提出分層的要求,既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任務,在活動開展中更有目標性和導向性;在分組指導的過程中,同樣點到為止,多些啟發(fā)性的評價語言和激勵語言,少些具體的干預,不要老想著手把手教學,給學生多些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讓他們在戲劇課上能夠積極、愉快地進行“我思、我編、我導、我演”四位一體的社團活動。
三、如果我可以……
讀完《教室里的電影院》,我是徹底折服了,夏老師自稱是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這看似玩笑的話語里,透露著夏老師強大的自信。他的確有這個能力!在與學生的探討中,他能夠引經(jīng)據(jù)典,即興演講,常有神來之筆。一名語文教師開設電影賞析、詩歌鑒賞也不足為奇,但他竟然還開設過音樂鑒賞課,雖然他的音樂鑒賞課還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課,但單從他所列曲目以及每首曲子的標題來看,夏老師雖不能從音樂的專業(yè)角度、技術角度去賞析這些樂曲,但樂曲所包含的人文內(nèi)涵,夏老師抓得很準。他絕對是一名發(fā)燒友級別的音樂愛好者,夏老師的博學,令我汗顏。
夏老師有一種情懷。他有熱情,做的事情都是他所愛的,在主觀上他就有很強的內(nèi)在推動力;他有才情,他的課有很深遠的人文背景和深厚的文學積淀,在客觀上他本人和他的課對于學生就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他有詩情,他在課程中總是有一種浪漫的姿態(tài)和學生探討,使學生也熱于和他分享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讀到本書最后一章《電影課改變了我和我的學生》,我十分感動,正如夏老師所說“電影課教育是慢的藝術”,藝術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是慢的,但這影響一定會深刻而持久。讀著夏老師學生的文字,我能感受到夏老師已為他們打開一扇窗,他們也通過這扇窗看到了屬于自己的風景——電影課也好,戲劇課也罷,教師不就是那窗邊的守望者嗎?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周浦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