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向峰
[摘要] 目的 探討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教學效果,為臨床教學管理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 將該院2016年3月—2017年6月實習生22名,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1名。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帶教,觀察組并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進行教學,對比兩組的學習情況。結果 兩組實習生成績:對照組平均分(73.18±6.86)分小于觀察組平均分(89.36±5.65)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習中對教學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用藥效果比較,兩組藥物均產生明顯治療效果,但兩組藥物藥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選擇用藥指導理模式進行教學,可使實習生接觸臨床實際病例的同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癥狀,這對指導臨床教學與治療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藥物治療;臨床療效分析;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R74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6(a)-0121-02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為患者帶來巨大壓力,同時可能為公眾社會帶來嚴重負擔的重性精神疾病,其在國際上患病率約為1%。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廣泛受到社會各行各業(yè)人群的關注,對精神分裂癥的繼續(xù)研究以及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臨床治療從而優(yōu)化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利用阿立哌唑以及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評價以及對比,深入探討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教學內容[2-3],并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的教學過程中,讓實習生對這兩種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用藥方法以及這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認識。該研究采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進行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教學,取得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 學生資料 自2016年3月—2017年6月期間,在該院的實習生22名,采取隨機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1名。其中對照組實習生女性5名,男性6名,年齡21~25歲,平均年齡22歲;觀察組女性7名,男性4名,年齡21~25歲,平均年齡23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病例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期間在該院治療的8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3例。對照組患者年齡在36~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5歲;試驗組患者年齡在34~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患病情況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待實習生詳細了解科室內部各項規(guī)章制度,正式進入科室之后,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全面對實習生進行疾病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臨床治療常規(guī)用藥方法的教學指導。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實習生不僅應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此之上,進一步采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進行教學,具體內容如下:(1)實習生熟悉規(guī)章制度到達科室后,指導老師根據(jù)實習生個人特點不同,進行相應的教學實踐,并將病例教學法應用于臨床實習當中。使實習生掌握精神分裂癥病癥特點以及臨床用藥方法的各種相關知識:阿立哌唑組初給藥量5 mg/d,此后根據(jù)患者的實際反應,進行藥量的調整,最高劑量為30 mg/d,并且在10 d之內加至治療量,平均用藥量 (20.3±3.2)mg/d,連續(xù)治療2個月。利培酮組的初給藥量1mg/d, 此后根據(jù)患者的實際反應,進行藥量調整,最高用量為6 mg/d,并且在10 d內加至治療量,平均用藥量 (4.1±2.2)mg/d,同樣進行連續(xù)治療2個月。在藥物治療期間,不得交叉使用其他抗精神分裂癥藥物。并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實時根據(jù)患者對藥物的反應情況,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改善患者失眠情況,聯(lián)用其他相應藥物進行嚴重不良反應的對癥治療,及時進行相應的治療策略調整。
(2)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貫徹教學理念于實驗設計當中,完成實習生掌握臨床治療各項知識的實習目的:①對照組患者口服阿立哌唑(國藥準字:H20090315)。②試驗組患者口服利培酮(國藥準字:H20010309)。
1.3 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對兩組用藥治療前后的各項社會功能情況以及藥物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價。依照社會功能量表 (PSP)進行社會功能評估,藥物療效判定標準為:①顯效:用藥后患者的幻想、頭痛等癥狀全部消失或明顯好轉;②有效:用藥后患者精神分裂病癥有所好轉;③無效:用藥后患者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藥物總有效率等于顯效與有效之和。同時記錄各組藥物的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 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數(shù)據(jù)結果比較,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
對照組平均分(73.18±6.86)分小于觀察組平均分(89.36±5.65)分(P<0.05),見表1。
2.2 兩組教學病例患者用藥有效率比較
在實習的過程當中,對教學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用藥進行分析,兩組藥物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進行臨床實習生的教學培養(yǎng),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學到的各方面技能,對以后進行臨床工作具有指導性重要意義。臨床上精神分裂癥一度為患者帶來巨大影響,患者長期處于低落的心理狀態(tài),嚴重損害患者身心健康。與此同時,精神分裂癥患者可能會在某種情況下,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的治療長期以來廣泛受到人們的關注[4]。對精神分裂癥不斷繼續(xù)的的臨床用藥研究,優(yōu)化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在此過程當中,指導實習生掌握臨床基本用藥方法,以及各種不良反應的應對處理等知識技能具有重要意義。利用阿立哌唑以及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評價以及對比,旨在臨床用藥指導模式的教學過程當中,讓實習生對這兩種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用藥方法以及這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認識,為其以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基礎[5-6]。
該文對實習生采取臨床用藥指導模式進行教學,在實習生熟悉規(guī)章制度到達科室后,根據(jù)實習生個人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實踐,同時在臨床實習中應用病例教學法,貫徹教學理念于實驗設計當中,使實習生快速掌握精神分裂癥病癥特點以及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用藥方法,并在用藥后觀察患者實際反應,進行藥量的調整,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改善患者失眠情況,聯(lián)用其他相應藥物進行嚴重不良反應的對癥治療。實時根據(jù)患者對藥物的反應情況,進行相應的治療調整,并以此培養(yǎng)實習生臨床治療素質。依照社會功能量表對兩組用藥治療前后的各項社會功能情況以及藥物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價。該文采用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照組平均分(73.18±6.86)分低于觀察組平均分(89.36±5.65)分,證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兩組藥物均產生明顯治療效果,總有效率分別為79.06%和83.72%(P<0.05)。
綜上所述,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選擇用藥指導理模式進行教學,可使實習生接觸臨床實際病例的同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癥狀,這對指導臨床教學與治療具有重要的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桂芳,羅環(huán)躍,周曹,等.精神分裂癥心理時間之旅的臨床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學,2018,47(3):409-412.
[2] 李瓊.帕利哌酮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對比分析[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8,27(2):201-202.
[3] 張瑨.富馬酸喹硫平與利培酮分別聯(lián)合阿立哌唑治療精神分裂癥效果比較[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7,24(24):14-15.
[4] 劉學林.綜合康復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8,34(4):171-172.
[5] 畢見好.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首發(fā)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8,16(1):77-78.
[6] 劉阿瓊.阿立哌唑治療Ⅱ型精神分裂癥臨床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66):13031-13033.
(收稿日期:201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