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建材
對癥下藥就是針對病情選擇用藥,這是治愈疾病的關鍵,但對癥下藥要求對病情的診斷必須準確,如果在病因不明確的情況下,盲目地對癥下藥,常會掩蓋疾病的實質,造成誤診、誤治。此外,很多疾病的癥狀是人體自衛(wèi)防御功能的一種反應,過早用藥反而對身體不利。盲目對癥下藥一般存在于以下幾種情況。
發(fā)熱就用退熱藥
發(fā)熱是許多疾病常見的癥狀之一,發(fā)熱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人體對致病因素的一種適應性反應,是一種抗病措施。發(fā)熱時白細胞吞噬細菌機能增強,人體抵抗力增強。如果在發(fā)熱開始時就用退熱藥,不僅對機體不利,對疾病治療也不利。如患傷寒時用退熱劑,可加速及加重腸壁淋巴組織的壞死;患流行性出血熱早期用退熱藥,可加重病情。但是另一方面,發(fā)熱超過一定程度,就會嚴重影響人體代謝,引起消化功能、中樞神經系統(tǒng)紊亂,超過40℃可引起臟器細胞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當體溫超過39℃時,服用退熱藥比較合適。
咳嗽就用止咳藥
咳嗽可將氣管內的痰及異物排出體外,是一種保護性反射,對炎癥分泌物及異物排出有積極作用。如果一發(fā)生咳嗽就用止咳藥,特別是使用中樞性止咳藥,則不利于炎癥的消除。
腹瀉就用止瀉藥
腹瀉主要是腸運動和分泌功能失調,多由細菌或病毒感染、飲食不潔、食物中毒所致。開始時腹瀉是一種保護性反應,這種腹瀉會將有毒和刺激性物質排出體外,如發(fā)生食物中毒、急性腸炎、痢疾等,機體通過腹瀉可將毒素、污染廢物排出體外。如果一出現腹瀉馬上就用止瀉藥,等于把毒素留在體內,反而對身體不利。
腹痛就用止痛藥
腹痛是一種很常見的癥狀,但其原因常很復雜。在許多情況下,腹痛是腹部疾患的主要或惟一癥狀,醫(yī)師要依賴疼痛的部位、性質、部位變化和疼痛發(fā)展過程中臟器的功能癥狀等觀察與診斷病情。如果過早使用止痛藥,疼痛會因藥物的作用而消失,最終掩蓋引起疼痛的疾病的表現。因此,切不可一有腹痛就用止痛劑,以免掩蓋病情,引起合并癥。
嘔吐就用止吐藥
嘔吐常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措施,如某些對胃有刺激性的物質、有毒或有害物質、變質食物等進入胃內,均可引起嘔吐,人體借此動作可將有害物質排出體外。若此時采用止吐藥物,不但不利于有害物質排出,而且會使其滯留體內。若頻繁的嘔吐致人脫水、電解質紊亂,這時則應服用止吐藥,并應補液糾正水和電解質的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