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汝云
摘 要:數學能夠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在現實教學中,為何一些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并沒有生出對數學的熱情,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動力不足,學習缺乏自信,常感到吃力,數學能力始終沒有太大的提高,那么,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讓學生愛上數學,筆者就此談了幾點淺見。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高年級;興趣;策略
數學能夠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一定的作用。既然數學這般重要,教師的教學似乎也是盡責盡力,但為何一些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并沒有生出對數學的熱情,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動力不足,學習缺乏自信,常感到吃力,數學能力始終沒有太大的提高,那么,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讓學生愛上數學,筆者就此談幾點淺見。
一、利用情境誘發(fā)興趣
生活中處處是數學,離開了生活的數學實際上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在數學教學中,為了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成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內容,需要將其進行生活化,即用生活的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解讀數學案例,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時讓學生產生對生活數學的親近感與熟悉感,沒有了太多思維上的抽象理解,形象的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學生也會因為親近感,讓思維更為靈動,解題思路就會越來越清晰,邏輯性也會變得有條理。例如,教學《分數乘法二》時,教師引入生活的數學原型,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分數乘法的實際運用。教師講授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整數乘分數的意義。舉了一個生活例子,小明說,“我早上吃了6塊餅干?!毙』ㄕf,“我吃的餅干數是小明的三分之二”,那么,小花吃了多少塊餅干。這個生活實例取代了教師簡單枯燥的講解整數乘分數,而是運用生活問題,引導學生先找出這一生活實例中的關鍵句,之后,教師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最喜歡哪一種,并說明理由。最后,經過學生的參與與解答,教師做總結說明,強化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
二、創(chuàng)設問題激趣喚思
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有效調節(jié)學生常常處于最佳心理狀態(tài)的利器,數學課堂上的提問避免沒有針對性的提問,或者是沒有指向性的隨意提問,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適時的問題,來啟發(fā)學生,使得提出的問題能夠觸及學生的情緒領域,同時喚起學生心靈共鳴,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情感驅動興趣盎然,主動調動思維,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如教學數學廣角中的《找次品》一課,教師用問題進行引領,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原理。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副色彩艷麗的球類畫面,有乒乓球若干,還有籃球、羽毛球等。教師開始了層層遞進的問題啟發(fā),引導學生一步步開動思維,并有興趣的觸摸數學原理。
師問:這里有三個乒乓球,其中一個要輕一些,是次品,你能想辦法把它找出來嗎?
學生回答:能。
師問:可以怎么找啊?
學生回答:數一數,掂一掂,用天平稱等等方法
師問:剛才有同學說可以用天平稱一稱,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見過天平嗎?
學生回答:見過。
師問:大家可以想一想,用天平稱物體時能有幾種情況?
學生回答:兩種情況(有的學生還進行了現場演示)。
師問:那么,怎樣通過天平稱的方法找出次品乒乓球呢?
學生運用口述方法,教師同時課件演示。
教師在最后開始揭示課題:哪一類問題把它叫做“找次品”,從而帶領興趣濃厚的學生跟隨教師,一起研究如何使用天平“找次品”。
三、制造懸念樂學好學
創(chuàng)設情境是教學的一種手段,當教師適時適當的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則會對所學教學內容產生強烈求知欲望。如教師制造懸念,以此成為激活學生興趣,打動學生心扉,調動學生思維,使學生始終保有積極樂觀學習態(tài)度,投入到認識和解題過程中。懸念的釋疑過程就是學生樂學好學的過程。數學原理清楚明了,能夠靈活運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讓數學水平在提高的同時能力不斷增強。從實踐證明可知,在教學的時候如果教師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容易做錯的題目,從而使得學生的思維產生錯與對之間的交叉沖突和懸念,那么,教師可以進而引導學生找出導致錯誤的原因,這種制造懸念,充分調動學生思維進行對錯交叉式的分辨和論證,能夠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四則混合運算教學時,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道易出錯的復習題:15+15×3。學生現在草稿本上計算后,教師發(fā)現大多數同學的計算步驟竟然是錯誤的:15+15×3=30×3=90,造成計算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強信息“15+15”。較強信息削弱了計算順序這一信息,導致學生在匆忙之下計算差錯。個別同學的計算步驟是:15+15×3=15+45=60。這兩種情況的出現,實際上在教師的意料之中。為了深化學生的認知,讓學生辨別計算的正確順序,強化記憶以及理解掌握能力。教師把這兩種計算過程全都寫在黑板上,并發(fā)問這兩種計算哪種計算正確?恰恰是一石激起千層能浪,頓時,同學們紛紛爭論起來:有的說第一種解答是正確的;也有的說第二種解答是正確。學生參與討論、各抒己見的情緒高漲,對問題的答案充滿了極其濃厚的興趣,教師用了一句反問:“到底哪種解答方法正確呢?這個問題的解答等我們一起學習了四則混合運算后。你就知道答案了。話音一落,教師用力書寫板書“四則混合運算”,開始就這一懸念引出的問題講授新課,達到了預期效果。
總之,引發(fā)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數學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了以上幾種,還有實踐操作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更是數學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實踐操作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而且也進一步發(fā)展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可以說是多贏效果。練習也是鞏固學生興趣的必要途徑,真正幫助學生理解、鞏固、運用數學知識,認識數學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價值和作用,愛上數學,進而提高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