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發(fā)展下,城鄉(xiāng)在教育支持也出現了顯著差異,通過在湛江市的實證研究,對比城鄉(xiāng)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素質差異,得出研究假設。教育期望差異不顯著,在教育投入上,中低階層傾向人力投入,而高階層傾向物質投入。最后,從提高家庭教育素質和教育過程機會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促進教育公平和階層流動良性互動的建議。
關鍵詞:階層流動 家庭教育 代際傳遞
基金項目:廣東海洋大學“海之帆—起航計劃”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培育專項(qhjh2017zx15)
一、問題提出
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基本解決了在全國范圍內適齡兒童上學問題。在基礎教育階段,城鄉(xiāng)受教育的機會差異逐漸縮小,然而教育實際水平差距卻尚未改善。一是戶籍制度嚴重阻礙城市與農村協(xié)調發(fā)展,導致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二是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一樣的家庭背景和社會資本,在代際資源傳達時產生教育不平等。在此之下利用代際流動相關理論,通過對比湛江市城鄉(xiāng)家庭教育支持差異了解城鄉(xiāng)家庭教育情況是否能打破這種代際流動。
二、文獻綜述
教育與社會流動的關系在學術界已經有相當成熟的研究。梅國帥,許長青總結了學術界在教育與社會流動主題的研究得出的三種結論:教育可以促進社會流動,是社會階層再生產的工具,既有促進社會流動功能又再生產社會階層1[1]。本文研究焦點聚焦在教育是如何成為社會階層再生產的工具上,與之相關的家庭教育相關研究已有的成果如下:關于階層流動,顧輝從社會總流動率的提升,家庭背景影響力下降等因素中得出社會結構仍保持著較高的開放性的結論2[2]。但是,針對家庭背景影響力下降這一因素其他學者卻認為家庭背景影響力在加強,從而影響階層的流動。黃四林等人基于家庭背景,例如社會經濟文化地位和家庭所在地與戶籍,與子女獲得高等入學機會的有關聯(lián),而且這種關聯(lián)趨勢在加強3[3]。還有學者引入“教育期望”深入、細致地探討如何把這些資源轉化為優(yōu)勢。王甫勤,時怡雯通過引入大學教育期望作為家庭背景影響子女大學教育獲得的中間機制,得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子女,其上大學的期望也越高,這種期望最終會轉化為大學教育獲得的優(yōu)勢4[4]。
在家庭教育城鄉(xiāng)對比上,直接研究家庭教育投入和階層流動的關系文獻比較少,重點研究家庭背景的代際流動。在家庭教育的具體投入差異對比上,本文將進一步從綜合三個維度——教育環(huán)境、教育能力和教育行為,全面地了解城鄉(xiāng)家庭教育支持狀況的差異,基于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能力的不同,教育行為將如何進行選擇的問題,了解當今時代的階層流動的變化趨勢。
三、數據說明
本文在湛江市發(fā)放問卷進行數據收集,分別在湛江遂溪縣、霞山區(qū)和赤坎區(qū)成功調查了300個樣本,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樣本為275個,有效率為91.67%。以下為研究涉及變量:
四、描述統(tǒng)計
(一)城鄉(xiāng)教育環(huán)境對比
1. 家庭經濟條件
按照家庭收入分配情況進一步區(qū)分不同等級的收入水平。表1所示,其中農村低收入水平高達41.2%,同比之下,城市的只有13.7%,與農村高收入占比相等,同樣也為13.7%,而城市高收入占比高達35.7%。由此看來在經濟資本上,城鄉(xiāng)經濟收入的城鄉(xiāng)差距較大。
表2針對向家長提出關于對居住所在地的周圍關于輔導機構和興趣特長培養(yǎng)機構的數量和質量情況進行打分,1分最低,5分最高。對數據進行總體加總平均后得出農村平均分值為2.9,而城市平均分值為3.2,輔導機構和興趣機構是作為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的一種外界資源,城市的家庭教育更傾向于選擇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課外支持,而且明顯優(yōu)于農村。
(二)城鄉(xiāng)家庭教育素質對比
張心韻總結了眾多的學者的關于對教育素質的研究定義,家長教育素質概括為家長的教育知識、教育觀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能力四個方面 5[5]。參考了眾多學者的看法,本文將從文化水平,教育觀念分別闡述城鄉(xiāng)教育素質的差異。
1. 家長文化水平
利用一年累計閱讀量以及關注新聞的程度分別進行賦分加總,然后區(qū)分為低文化水平和高文化水平。表3可以明顯看到城鄉(xiāng)教育水平的差距,農村家長評分較低的教育水平占比60.2%,而城市僅有24.3%。相比之下,高文化水平農村家長占比39.8%,而城市高達75.7%,說明了城市家庭的文化資本上明顯要比農村家庭好,對孩子的教育來說,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有利于家長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氛圍。
2.家庭教育觀念
在本文的研究當中,對家庭教育觀念概念的概括為對自身的階層和孩子的階層定位。筆者讓調查對象為自己打分,“10分”代表頂層,最低是“1分”,農村的階層平均分為3.83,城市的階層平均分為5.20,經過對比發(fā)現,在自我階層認定中,農村家長教育水平偏低,并且在社會階層的認識上定位低,但是對孩子的階層期望非常高,期待均值為7.91,與自身差距為4.07分,而城市的孩子階層期望為7.52,與自身差距是2.32,農村家長比城市家長的定位與孩子定位的差距大??梢娹r村家庭教育中非常期望孩子通過學習去改變自己的階層地位。
五、假設檢驗
城鄉(xiāng)的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素質存在顯著差異,城鄉(xiāng)的中低階層和高階層的差異有可能出現阻礙階層流動的因素,例如高階層的家庭會把家庭的教育期望、資本財富等代際傳承給下一代,因此,是否會存在不同的教育支持從而影響階層流動,針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如下假設:
(一)父母自身階層定位等級會影響孩子階層定位
前文數據現在農村家庭對孩子階層期望定位均值為7.91,而城市家庭均值為7.52。結合表4,農村家庭各階層等級對孩子階層定位不產生影響,P>0.05,說明了不論家長對自身階層定位如何,家長對孩子階層期望值普遍地高,階層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城市的家庭中,總體期望均值比農村期望要低一些,但與定位低階層相比,定位高階層的家長對孩子階層期望更高一些, P<0.01,差異是顯著的。農村家庭的家長并沒有因為其社會經濟地位和階層地位偏低而把這種低階層的期望代際傳承給下一代,反而給予更大的期望希望其打破階層限制。而在城市的家庭當中,處于高階層的家長階層期望還要高一些,說明其希望孩子能夠保持自己的階層地位。
(二)家庭收入水平會影響教育期望、人力投入、物質投入
以往經驗中,不同家庭背景的教育期望的差異使不同家長將自身的教育態(tài)度或教育期望傳遞給子女,因而子代教育期望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是相關的。而如表5所示,城鄉(xiāng)之間在家庭教育期望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教育期望都是高期望。因此說明了,農村家長對教育在階層流動的作用是樂觀的,雖然在各方面資本不如高階層的群體,但仍渴望通過教育希望去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
但在表6中,基于回歸模型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中間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的家庭相比,收入的影響是顯著的,p<0.05,即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去。但是在物質投入上,與低收入階層的物質投入差異不大。而低收入階層因較多地把重心放在增加家庭經濟收入上,基于能力不足或沒有充足時間,人力投入和物質投入也相對少,一般只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教育。高收入階層在人力投入上不足,可能因為工作繁忙較少于關注孩子學業(yè),但因經濟條件不錯,在物質的投入上是顯著地比其他階層大。
六、總結
本文在湛江市的實地研究,通過比較城鄉(xiāng)教育環(huán)境和城鄉(xiāng)教育素質的分析,提出了幾個假設,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在教育期望上,城鄉(xiāng)教育支持上差異不顯著。表明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普遍重視,并更期望孩子能夠接受高等的教育。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家長都重視孩子的教育。甚至農村更有甚者,期望孩子通過獲得更高等的教育改變命運,脫離父母的相關階層。
第二,在教育投入上,由于城鄉(xiāng)家庭收入和消費水平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在教育投入上也存在差異。從時間投入上看,涂爾干認為衡量文化資本的最為精確的途徑,就是將獲取收益所需的時間的長度作為其衡量的標準6[6]。低收入家庭花費在子女教育上的時間、精力投入不如中間收入家庭,也歸因于農村家庭教育能力弱和經濟條件的限制。而高收入家庭則用物質投入作為補充,替代了人力投入,更注重物質投入,為孩子爭取更多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
為了使教育在階層流動上實現其意義,首先要加強改善父母在教育的參與,農村的家長因自身條件不足缺少科學的教育孩子的素質和方式,即便有著對孩子教育的高期望,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應并通過各種宣傳方式傳播科學育人的理念,避免盲目的家庭教育,側重提高農村地區(qū)家長教育水平。
其次,努力改善教育機會的平等,進一步減輕農村家庭在教育上的經濟負擔,促進農村教育更公平的發(fā)展。在往后的政策中,進一步集中社會公共資源,吸納社會力量提高對教育的投資,加大對貧困生的教育資金補助。此外,還可以實現城市和農村的教育互動幫扶計劃,鼓勵資源下鄉(xiāng)。
參考文獻:
[1]梅國帥,梅長青. 我國教育與社會流動關系研究述評[J]. 課程教學研究, 2017 (12)
[2]顧輝. 社會流動視角下的階層固化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流動變遷分析[J]. 廣東社會科學,2015(05):202-213.
[3]黃四林,辛自強,侯佳偉. 家庭背景與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關系及其趨勢——基于北京某重點大學2007-2012年的調查[J]. 中國青年研究,2014(03):46-52.
[4]王甫勤,時怡雯. 家庭背景、教育期望與大學教育獲得基于上海市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 社會,2014,34(01):175-195.
[5]張心韻. 家長家庭教育素質研究述評[J]. 現代教育科學,2015(04):66-68.
[3]俎媛媛.我國教育的城鄉(xiāng)差異研究——一種文化再生產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9):22-25.
作者簡介
陳正芳(1997.07--);性別:女,籍貫:廣東茂名人,學歷:本科,在讀于廣東海洋大學;專業(yè):社會學;